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考研经验与复习注意事项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选择题占据了半壁江山,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备考期间,特别是在10月至11月间,我集中精力专攻这部分内容,主要做的是政治模拟选择题。这些题目大多基于基本知识点,年复一年的变化并不显著,因此使用往年的资料也并无大碍。我总计研习了约十本书,并专注于完成其中的所有选择题,每日平均完成1至2套。对于不熟悉或不清楚的概念,在做完题目后,我会立即查阅教材,了解原文的阐述。对于那些容易混淆或是我个人经常出错的部分,我会简要地进行背诵。初次背诵可能会感到困难,但坚持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自己的解题能力明显提升。
考研数学方面:
暑假结束后,大概浏览完课本,我就得着手全面学习了。此时再看全书,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哦,这个概念在课本里接触过,那个技巧运用的背后隐藏着某个原理,初次学习时就有这样的领悟。第一次通读课本时,我已经建立了坚实的基础,现在需要提升的是技能的娴熟度。这一时期主要以刷题为主,虽然题量不算太大,但也迅速地完成了。11月起,我开始进行真题实战演练,规定自己每日解决两套,一周下来历年真题便全部覆盖。不过,重要的是填补知识空白和纠正错误,有时我在这些方面投入的时间甚至超过做题。紧接着,我立即重做了历年真题一遍,依旧选用李永乐的资料,并且在此过程中再次回顾了一遍复习全书,专注于错题部分。
考研英语方面:
若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建议提前着手英语复习。对于完形填空和新题型这两个部分,则无需过于急切地开始。我在十月份启动了完形填空的专项练习,从1997年至2012年的题目入手。起初,我的错误率颇高,但大约在完成五篇文章后,逐渐掌握了解题技巧,之后每次做题的失误通常控制在两到三个,很少超过五个。至于新题型,整体来说并不算太难,通过做一些历年真题,我也有所提升。从10月中旬到12月,我把完形填空和新题型的所有真题都重复做了三次,这个阶段我没有尝试其他模拟试题。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信号的基础概念至关重要。信号是信息的载体,要清楚区分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了解它们的特点和转换方式。对傅立叶变换的理解,它是从时域到频域的桥梁,要熟练掌握其原理和应用,包括离散傅立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FFT。
深入学习滤波器理论。低通、高通、带通和带阻滤波器的设计与应用是需精通的内容,尤其是数字滤波器的设计,如巴特沃斯、切比雪夫和椭圆滤波器等,要理解其特性并能进行实际设计。
再者,对随机信号和噪声的理解不可忽视。需掌握均值、方差、功率谱密度等统计特性,并学会如何凭这些参数来描述和分析随机过程。白噪声、窄带噪声的概念以及加性高斯白噪声模型也是高频考点。
系统理论是另一个关键部分。线性时不变系统(LTI)的性质,卷积的计算,以及系统的稳定性判断都是基础但重要的知识点。Z变换的应用也需熟练掌握,它在数字信号处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实践操作能力同样重要。凭MATLAB或类似软件进行信号的生成、分析和处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不仅能加深理解,也能提升解题速度。
我的学习方法主要包括:定期复习,保持每天接触知识点,避免临近考试时的突击;做大量的习题,尤其是历年真题,因它们最能反映出考试的重点和难点;参加讨论小组,与同学一起探讨问题,互相学习,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