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质工程硕士考研经验与复习方法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的复习我是开始最晚的,因为这门科目是回报投入比最高的,单位成本所能获得的收益是庞大的,你所需要看的也就是那几本经典的书,因为我个人拖延症比较严重,政治总想着考试之前才背诵,所以有些计划内的并没有看完,如果开始得早,我建议大家还是把下面提到的几本书都看一下。首先是《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解析》,也就是常说的政治红宝书,它是官方出版的书,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编写的,十分正规,十分正规,十分正规,重要的事说三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历年真题都是直接或间接来自这本书,这本书的修订也代表着政治考研的指向标,必不可缺,其次是杨杰主编的《冲刺背诵核心考点》,这本书其实和肖老的《知识点精讲精练》内容差不多,但它的内容更加精炼,而且核心考点在书中都用不同字体或阴影注出来了,层次感比较强,因为我准备得比较迟就选择了更加精炼的《核心考点》,然后就是肖老的书了,肖老的书我一共买了四本,《命题人1000题》试题和解析,《冲刺8套卷》和《终极预测4套卷》,这几本书全都是题目,而且是与真题十分贴近,具有预测目的的题目,《1000题》我做了两边,在本子上做的,自己批改并用红笔订正了,而且也都对照考点把错题看了好几遍,《8套卷》我只做了选择题,大题只看了马原部分的题目,并浏览了一遍参考答案,《4套卷》不仅做了选择题,而且把所有大题都背了下来,直到上考场的前一刻,我都在反复背诵回忆《4套卷》大题答案,事实证明我是对的,光《4套卷》就押到了四道大题,所以《4套卷》绝对是重中之重,切不可忽视。最后就是时政,我只是自己整理了一些可能考的时政,如果对时政不放心,大家可以考虑买一本《形式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里面有最新的时政要点更新。
考研数学方面:
在大学的两个学年里,我依赖临时抱佛脚的方式应付了数学期末考试。决定考研后,我决心从头开始,购买新教材重新学习。自大三上学期起,我就投身于数学的学习,坦白说,我在一个学期里只学完了高数上册的前两章。数学对我而言,向来是一门极其棘手的科目,入门对我来说颇具挑战。有时,我需要花费将近一个晚上的时间去理解一页内容,而且几乎每页都会有我不明白的问题。课后习题对我来说更是难题,大约有80%我都无法解答。于是,我尝试改变策略,看完一章教科书后,不再做课后题,而是直接转去看对应的复习全书。然而,这个方法并未奏效,我发现每一页有一半的内容我都无法理解,整个寒假我才艰难地消化了第一章节。
我学习数学的速度很慢,尽管整天埋首其中,但由于理解难度大,进度缓慢。由于基础知识近乎空白,我调整了学习策略,从最基础的部分开始重新复习。在老师的指导下,我逐步理解了考研数学,完成了大量真题训练,才使得我的成绩从最初的30分提升到了现在的130分,足足提高了100多分。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最重要的就是真题.你不能单纯的把真题当做题.而应该把他当做一本值得研究的书.书上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要好好研究过去.包括阅读题的问题和选项都是这样.每一遍做都要研究为什么选这个?在文中找到依据么?为什么不选这个?我到后期第三遍做真题以后就从应试的角度整理的很多东西.包括文章容易出题的点有哪些?比如有主旨啊例子啊转折啊某人观点啊等等.正确选项有什么特点?错误选项喜欢怎么个错法?真题的文章结构有什么特点?审题要注意什么东西?光阅读就总结好多张纸了.还有翻译啊作文啊都很很多可以总结的东西,比如翻译常考的词?翻译常出现的句型?被动句怎么翻译?否定的翻译有哪些情况?各种情况的出现的标志是什么?等等可能这些东西很多书上都有.但我坚持认为书上的东西不是你自己的.看进去以后或者你自己得出的才是你自己的,我自己总结的这些东西,在我复习考研英语的过程中很受用.但是这些总结的前提就是你已经深入研究过真题了,记住是研究而不是单纯的做完真题.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地质概念至关重要。石油地质学的基础在于理解地质时间尺度、地壳构造运动以及岩石类型和形成过程。对沉积岩的分类和特性,如砂岩、泥岩、碳酸盐岩等,需有清晰的认识,因它们直接关系到石油的储存环境。
深入研究石油的生成和演化过程。石油是在特定的生油岩中,经过生物降解、热成熟等一系列复杂过程形成的。这部分内容要求理解有机质的来源、类型及转化机制,以及如何凭镜质体反射率、TOC、S2/S1等参数判断生油窗。
再者,石油的储集和运移也是关键点。这涉及到孔隙度、渗透性、盖层的概念,以及构造作用对储油层的影响。了解流体动力学原理,如压力传递、渗流规律,有助于理解石油的运移路径和聚集模式。
学习方法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最佳策略。除了课本知识,参与实地考察或案例分析能加深理解。例如,凭分析不同地区的油田实例,直观理解地质构造与石油分布的关系。做大量的习题和模拟试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考试尤其重要。
我还推荐使用地质软件进行辅助学习,比如SeisWorks、Petrel等,这些工具帮助更好地理解和模拟地质现象。参加学术研讨会和讲座,跟踪最新的科研进展,也能拓宽视野,提升专业知识。
团队合作和讨论也是必不可少的学习方式。与其他同学一起探讨难题,从不同的角度得到启示,也能增强自有的表达和交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