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考研经验与复习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正如前辈们的忠告所示,这门课程不适合提前太多时间启动,我诚恳地建议你别不信邪。提高分数的关键在于最后几个月的全力冲刺。即使你的记忆力欠佳,也不必急着提早开始,最好等到暑假已过大半时再着手。我在暑假期间稍微接触了一些政治学习,仅在其他学科疲倦时翻阅肖秀荣的《命题人知识点精讲精练》以放松,并辅以少量习题来逐渐了解考试范围。
正式复习应从九月新大纲发布后开始,那时我会依据精讲精练对照大纲仔细阅读(用彩笔标注,十分专注)。接着,我做完了肖秀荣的1000题,以及他的八套卷、四套卷,还有蒋中挺的冲刺卷的选择题。尽管我自身的政治基础不强,最后的成绩并未达到惊人之境。在备考的尾声,我常在路上听风中劲草的音频,它的确很有帮助,让人印象深刻。
考试当天,我把政治试卷的每个角落都填得满满当当,密不透风,生怕漏掉任何细节。以至于旁边的考生在我最后一刻还在奋笔疾书时露出了惊讶的眼神。我个人认为,即使答案不够理想,老师或许也会因为答题的完整性而在心理上对我有所青睐。
考研数学方面:
对于数学①重视基础内容,有时间就多看,多记公式②基础牢固的情况下,只要有时间就做题,全方面的涉及各种题型③要对数学有自己的一个整体的认知,对于一些重点知识有自己的把握④对于一些常考的,重点的,一定要认真学习⑤最后一句就是对于数学,理解多于其他,兴趣重于一切。
考研英语方面:
我学习英语的方法比较愚笨,真正开始复习英语是去年暑假,买了本郭崇兴的单词书,具体名字不记得了,就知道是按在考研中出现的频率编排的,例句也都是真题中的原句,我感觉很好。我每天花整个半天在英语上,一直坚持到考研前一天。当时把上面自己不认识的单词,全部用A4的纸超了一遍,每个词后面也抄了个例句。不停的滚动式复习,每天2小时左右,大概到了10月,背了有5遍左右了,然后就放慢了背单词的步伐,但是每天还是看,就是不看那么多。剩下的1个多小时,就做真题的阅读,不是分开做,是每次一口气作完一年的四篇,然后慢慢分析。大概到了10月,全部都做完了。然后开始第二轮,阅读理解是重中之重,我把每年的都阅读都逐句逐句的翻译,写再本子上,然后把自己的翻译跟张剑黄皮书的翻译对比,其实这样很好,既锻炼了翻译,又能细细的琢磨每个句子,不放过一个盲点。同时也分析后面的选项,我把整个十年考研题目的每个选项按照主旨题,观点题,细节题,……分类,抄在本子上,带上自己的理解和总结,以探究每种题型的规律。英语阅读一定要好好总结,里面有很多规律,某种程度上说,阅读更考的是一种技巧。这样分析阅读的速度是每2天弄完一篇阅读。这样弄完大概也就12月了,开始准备作文了,我采取的回译,先把原文翻译成中文,再把自己的中文翻译成英文和原文对比,发现那个差距大的啊,然后更是深切的感悟到文中的好词好句是多么的好。我把自己觉得好的句子都背下来。大概到了12月中旬时候我把学习英语的时间放到了下午,和考研时间一致。语言到最后是靠语感的,所以最后一个月我每天都读,读阅读读作文,每天读1个多小时。同时也经常练习作文,张剑正版的模拟题里面有赠送的仿真题的答题卡,我把复印了十几份,每隔一天写一篇作文,格式怎么布置,大概写多少行,等等,都做到心中有数。其实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都是可以用模版的,万变不离其宗。到最后15天,我开始做张剑模拟题,分数不重要,关键是安排时间,找感觉。要强调的是,在整个过程中,我并没有把新题型和完型翻译弃之不管,我都顺带着看,总结,但没像阅读那样画那么多时间。
考研专业课方面:
地质学基础的核心是地壳构造与板块理论。需深入理解板块是如何移动、碰撞和分裂的,以及这种运动如何影响地形地貌的形成。例如,地震的发生往往与板块边界有关,火山活动则多见于板块交界处。这些知识对分析太阳系中其他岩石行星的地貌演变有重要参考价值。
矿物学和岩石学也是必须掌握的部分。不同类型的矿物和岩石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它们的存在和分布能够揭示地球的历史信息。比如,凭研究岩层中的化石,推断出过去的气候条件和生物演化历程,这对理解遥远星体可能存在的生命迹象也有启示作用。
再者,地质时间尺度的理解至关重要。了解地球的年龄,以及各个地质时期的特征事件,如大冰期、物种灭绝等,能帮助建立对天体演化的宏观视角。熟悉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法,将有助于在没有直接观测数据的情况下,估算太阳系内物体的年代。
至于学习方法,我认为实践是最好的老师。除了课堂学习,实地考察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参观地质公园,观察真实的地质剖面,直观感受地质现象,并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利用模拟软件进行地质模型构建,也能提升空间想象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积极参与讨论和小组项目也很关键。地质学是一个跨学科领域,与其他同学合作研究,不仅拓宽知识视野,还能锻炼团队协作和沟通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