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考研经验与复习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当十一月来临,考研的脚步逐渐逼近,我们便切换到备考的高强度记忆模式。在这个阶段,最主流的参考资料组合是“风中劲草”配合“肖八”与“肖四”。风中劲草专为选择题设计,书中的关键点用各种颜色标注,便于理解和记忆。我个人仅浏览了一遍,但身边的许多同学都反复研读了数次。它的内容精炼,我也是反反复复地背诵,直至能将知识点融会贯通。因此,我的体会是,选择那些让自己更容易理解和适应的资料更为重要,质量胜于数量,关键是真正领悟。对于“肖八”的选择题,它们可以帮助发现知识盲点;而“肖四”的大题则是每年考试的核心部分。历史数据显示,“肖四”常常命中一些大题,今年也不例外,它预测了几道大题的主题。然而,必须注意的是,虽然材料相似,但问题的角度可能会有所不同。针对今年的试卷,我觉得单纯抄袭“肖四”的答案并不理想,最好是结合题目材料,用自己的思考来回答。尽管如此,我还是坚信熟练掌握“肖四”至关重要,因为它的答案确保我们在考场上有足够的素材,并能灵活地转化为个人的知识输出。
考研数学方面:
人家说得数学者得天下,这句话一点也没错,数学考得好是很拉分的,数学也是最耗时间的一门课程,我觉得最好应该把本科的教材好好的看看,做做课后习题进行第一遍学习,(这里我要吐槽一下我本科学校的数学教学,教的知识太过简单让我误认为数学很简单就没有仔细的看教材导致后期许多定理公式记不住,数学全书看了很多遍依然不记得)然后就可以上复习全书了,市面上有二李的和李王的,我个人更倾向于二李的,但李王的我在第二年是也看了,看复习全书是个浩大的工程,尽量多看几遍,其实不用全部都会,有些太难考验是不会考的。我看书的时候有不会的题目就想个几十秒,不会的话就立即看答案然后分析为什么我没想出来,然后记住这题的解题过程,每个人的学习方法不一样,只要可以学好,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到了最后就是大量的做题阶段了,我买了很多题目,有张宇的1000题,汤家凤的1600,李永乐的660等,660题我做的最多,两年加起来应该有四到五遍,虽然题目很难不过感觉收获还是蛮大的,说句实话我是一个没有毅力的人,许多资料我都是开始的时候新鲜,但认认真真完成的好像没有几本,这是我最大的缺点,希望大家不要和我一样,无论哪本习题集认认真真的完成,吃透每一道题就可以考到一个不错的成绩。最后就是冲刺阶段的试卷,历年真题是必不可少的,一定要多做几遍,我做真题的时候是用一张大白纸,选出自己的答案并且把自己的思路和解题过程写上去,然后再修改,到后期有空的时候多看几遍,感觉这样会比较好。
考研英语方面:
完形填空分值最小,20个空共10分,很多人觉得完型填空没有价值练习,因为很多人练习了还是没有提高,而且分值小,但是这种想法是不对的。考越好的学校,你要的分数就越高,所以一分也不能放弃。完形填空给我的感觉是,近5-6年来的难度降低且难易程度趋于稳定,而不像是10年以前忽难忽易,所以总结规律还是有很大的提高的。完形填空,一次只做一篇,但是每个空都务必搞懂,而且要联系每个空的上下句,完形填空的规律是很多答案藏在文中,就是在填空的上下文中有明显呼应,对于这些呼应应当善于捕捉。另外,完形填空有每次必考的词(如转折、让步、递进、呼应、短语等),可总结出规律提高正确率。97-19年的完型做一遍之后,再把正确答案都填到空上看一遍,加强记忆,之后整张卷子进行练习时就可以检测出自己还有哪些容易错误没记住的知识点,这样下来,完形填空等于做了三遍。
考研专业课方面:
数据结构是编程的灵魂,理解和熟练运用各种数据结构如链表、树、图、堆、队列和栈等至关重要。我建议凭编写代码来加深理解,例如实现排序算法或搜索算法,这不仅帮助你掌握基础知识,也能提高编程能力。要了解并能分析不同数据结构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这对优化程序性能极其重要。
计算机网络需理解TCP/IP五层模型,尤其是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和数据链路层的工作机制。各种协议,如HTTP、FTP、TCP、UDP等,以及它们的功能和特点。对网络问题的解决,理解OSI七层模型也会有帮助。
再者,操作系统的学习主要集中在进程管理、内存管理和文件系统上。理解进程间的通信方式,如管道、信号量、消息队列等;掌握虚拟内存的概念,以及页替换算法;熟悉文件系统的组织结构和访问模式,这些都是考试的重点。
计算机组成原理涉及到硬件层面的知识,包括CPU架构、指令集、存储层次结构和输入输出系统等。这部分需理解计算的基本过程,比如指令执行流程,以及如何进行算术逻辑运算。对存储器层次的理解,特别是缓存的工作原理,也是常考点。
我在学习过程中,坚持做笔记,整理思维导图,这对知识的梳理和回顾非常有帮助。历年真题的训练不容忽视,它们你了解出题趋势,找出自有的弱点,并有针对性地复习。我还会定期参加在线讨论组,与其他考生交流,共享学习资源,解答疑惑,这种互动式学习我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