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质学考研经验与复习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我是从七月份开始准备的,使用的是肖秀荣的全套参考资料。 很多人建议政治从九月开始准备,我并不认同。如果你有良好的自制力和学习能力,一下手就能高效率学习,九月准备的确可以。但多数人恐怕做不到,尤其对于高中是理科同学的,政治理论晦涩难懂,及早准备无疑能增加胜算,也可缓解后期专业课带来的巨大压力。 七月到九月一直在啃肖秀荣的《精讲精练》和1000题,基本是看完一章之后做一下1000题中对应的部分。由于暑假在家学习,这个过程效率很低,因此耗时较长。一遍过后基本了解了政治的脉络,但是基本没什么印象。 十月出了肖秀荣《知识点提要》,较之上一本薄很多,内容更为精华。第一时间买下并开始精读此书,读了大概三遍左右,水平明显提高。十一月使用肖秀荣最新的《考点预测(背诵版)》,是小册子,先精读,再挑重点背诵,翻看不知多少遍。里边很多论述结合习总书记的讲话进行了时代化处理,很实用。 十二月,各种模拟题。肖秀荣的八套题、四套题,任汝芬的四套题,蒋中挺的五套题,全都买来参考。个人认为任汝芬的四套题不实用,和考研出题不是一个套路。肖的八套题和蒋的五套题我只做了选择题。这里边肖的四套题水平最高。另外,时事政治选择题,我认为靠模拟题里边的这些足够了,我单独买了一本时政,感觉用处不大。 我复习的教学楼一二层都是自习室,到考研前夕很多人都站在教室外边拿着肖《四套题》的答案狂背,剩下的就靠运气和积累了。政治从9月买书,一直没作为自己的重点,因为专业课浪费的时间太多。一般都放在效率不高的时候做做题,做了一本任汝芬2,考前背了20天20题。就上考场了,感觉老师挺给面子。对答案的时候客观题错了不少,所以说主观题老师挺给面子。总结一下:政治不能决定生死,要注重投入产出比,总分才是王道。
考研英语方面:
对于英语,我有一定的基础知识,我觉得考研的关键挑战主要在于掌握词汇。我在背单词的过程中,通过反复学习前两轮,意识到考研常用的词汇其实有限,并且很多单词可以从它们的拼写推测出含义。因此,建议大家在做历年真题时,可以把遇到的陌生词汇收集起来并加以记忆。这种针对性的方法更有效,同时在句子环境中记单词也能提高记忆效率。一旦词汇量达标,只要语法问题不大,英语成绩自然会有所提升。
考研专业课方面:
岩石学基础,这门课主要涵盖了三大类岩石——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形成过程、结构特征以及它们与环境、资源的关系。我认为理解和记忆岩石类型及特征是关键。每种岩石都有其独特的形成条件和物理化学特性,例如火成岩的冷却速度会影响其晶体大小,沉积岩则能记录地球的历史。我会凭制作详细的笔记和绘制岩石分类图来帮助记忆。实践观察也很重要,利用标本或者实地考察更直观地理解岩石性质。
地质学基础,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到地球的构造、历史、动力机制等。对地层学的理解,要注重年代顺序和生物标志;对板块构造理论,理解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力的作用至关重要。地质时间尺度和地质事件的关联性也需深入理解。我习惯用时间线的方式来梳理这些知识,这样既便于记忆,也易于理解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在学习方法上,我建议采用“深度学习”非死记硬背。理解原理,尝试解释实际现象,这是提高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凭理解板块运动如何塑造地貌,更好地预测矿产资源的分布。定期回顾和自我测试也是巩固知识的好方法,比如制作思维导图,做模拟试题。
参加研究项目或阅读相关的学术论文也能极大地提升专业素养。这些活动不仅拓宽视野,还能使你接触到最前沿的研究动态,增强问题解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