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企业管理考研经验与复习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其实政治我是复习的比较晚的。从9.18左右大纲出来,我才开始复习,看精讲精练,同时边做1000题。1000题比较好,但题目有点老。因为花了很多时间在专业课上,所以,政治每天看一点点。一直到10月中旬精讲精练还没看完。时间来不及,就连忙将精讲精练扫尾。之后就是做模拟题的选择题。肖秀荣老师的8套4套,还有5年真题(真题其实很有用)。做完这些题后,再把1000题错题看了一遍,上面那些模拟题错题也看一遍。在做题的时候,不熟悉的和错的都在书上划下来。这时,就可以再看一遍精讲精练(形成知识框架)。这样,选择题基本上复习的比较好了。然后仔细分析5年真题的分析题,再看看那些模拟题的分析题,其实规律还是很明显的。基本上那些章节的哪些内容会出分析题都能够比较容易的看出来。最后把肖秀荣的核心冲刺考点背诵拿来背。之后专门背4套卷的分析题。考前还搜集了一些资料。
考研数学方面:
从一年前的三月起,我购入了几本权威教科书:同济大学的高等数学,清华大学的线性代数教程,浙江大学的概率与统计,同时搭配相应的课后习题解答手册。我的学习策略是逐章阅读,边读边抄录关键概念和公式,还专门准备了一个本子来做课后题,遇到难题或者不理解的部分就记录在记概念的笔记本中,当然解题本和笔记本来回切换使用。这个阶段持续了约两个半月。随后,我开始了《660题》的练习,虽然没能全部完成,只做了所有选择题和一半填空题。这个阶段可能会让人感到挫败,因为错误率很高,但这是必经之路。你可能会发现自己遗忘了很多知识,不过查阅之前的笔记就能迅速恢复记忆。六月初到月底,我暂停了考研复习,专心应对学校的期末考试。七月初回到家,我购买了李永乐的《复习全书》,每天投入至少四个小时,关注概念解释和应用技巧,大约二十多天内完成了第一遍阅读——关键是深入理解和做题,有任何想法都可以在旁边做标记。八月十五日回到学校,那时我还在进行第二次高等数学的复习,而这次复习线性代数时则侧重于现代讲义的内容。在阅读课本时总结出的规律性知识可以标注在对应线代讲义的空白处,这样日后查阅更便捷。此时,由于之前课本和课后题的扎实基础,阅读全书并不吃力,尽管知识点众多,全书仍需通读。之后的复习过程中,可以重点关注并强化自己的弱点,全书中的题目也只需做标记过的部分(即错题或难题)。十月初,我开始做2002年以来的数学真题,这时老师讲解的系统方法开始体现效果,做真题的成绩从未低于110分,通常我上午做题,下午核对答案。十一月初,我开始做400题,每日一整套,同样上午做,下午对答案,这个阶段更能暴露我的薄弱点。十天之内我就完成了,得益于之前的真题训练,这个过程非常高效,对于思路清晰的题目只需看答案思路,大题尽量亲自计算。至此,在课本、全书、660题和400题的积累下,我已经具备了较快的解题速度,当然保证准确性至关重要。接下来的二十天,我对《660题》上的错题进行了整理,大概用了十几页双栏A4纸。这个过程依然繁琐,主要是整理思路和反复记忆知识点,最后阶段只需要回顾这些错题。最后两天,我做了近几年的真题,感觉很简单,估计得分能在145分以上。然而这并非最终考试结果,因此还需保持冷静。真正进入考场时,你会发现考试中的解题感受和平时完全不同,速度会大幅下降,所以在平时就必须提高解题速度,归根结底就是要牢固掌握知识。
考研英语方面:
从学习之初直至考研前夕,词汇始终是每日必修之课。我从三月起便坚持每天都背单词,我的方法是遮住中文释义,检验自己是否熟悉这个单词,若是陌生,便将其抄录在笔记本上,次日再进行复习。实际上,并非每个单词都需要熟记其拼写,只需看到时能理解其含义。但完整的意思务必牢记,尤其是那些常见词的不常用意义以及生僻词,因为这些都是考试常考点。同时,通过阅读来积累词汇也很重要,我会将历年试题中遇到的陌生词汇记录下来,反复温习。
考研专业课方面:
管理学基础是一门涵盖了管理理论、决策分析、组织行为等多个领域的综合学科。理解和掌握其核心概念至关重要。比如,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原则、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等,这些都是基础中的基础,需深入理解并能灵活应用。
对决策部分,要熟练掌握各种决策模型,如理性决策模型、有限理性和满意决策模型等,并能够按实际情况选合适的决策方法。对风险决策的理解,如期望值法、决策树等,也是考试的重点。
再者,组织行为学的内容不容忽视。了解个体心理、团队动态以及领导风格的影响,例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两因素理论等,这些都能帮助理解复杂的组织现象。要关注如何凭激励机制、沟通方式来改善组织效率。
在学习过程中,案例分析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凭对实际企业案例的研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增强理解和记忆。做笔记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帮助将繁杂的知识系统化,便于复习。
练习题的训练不可少。无论是教材后的习题还是历年的真题,都要多做、反复做,这样检验理解程度,找出知识盲区,也能提高答题的速度和准确性。
讨论和交流同样重要。找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学习,相互提问、解答疑惑,这样的互动不仅能激发思考,也有助于深化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