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材料与化工硕士考研经验与复习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因为我高中是文科生,所以政治上有一定基础,所以从9月底才开始复习。政治主要包括五部分,马原、毛概、近代史、思修、形势政策。书买了大纲、风中劲草、1000题、考点预测、8套卷、4套卷、肖秀荣形势政策、(米鹏三套卷、20天20题、任汝芬4套卷),大纲看了两遍,基本看了一个月。后期换了风中劲草。风中劲草全书读了3遍,最后看了自己画的重点1遍,一直看到考试前。然后这其中,穿插着做了2遍1000题。就我个人的经验,这种应付选择的题目,一定要多重复。细细的看,重复的次数少,我觉得效果不好,毕竟挺枯燥的东西,到头来可能没留下多少印象,我看书的时候就强迫自己拿着笔画考点,很提神。然后1000题,我的处理方式是先把正确答案抄上去,只看正确的选项,然后看答案解析,看错误的选项哪里错的。政治这个科目,永远看对的东西,不看错的东西,这样你在考试的时候潜意识里对的东西就多,这是我个人的理解。形势政策最后一个月看肖秀荣的热点时事就好了。政治我的观点是选择非常关键,如果你选择做的好,能拿到40分,大题拿个平均分,就妥妥上70分了。选择多看风中劲草很有用,尤其要关注时事与毛概的结合。大题拿到30分应该比较容易,毕竟有押题四套卷,就算是没见过,自己用政治素养也应该能编出一些。今年主观题基本全是四套卷上的,所以4套卷一定要好好背,最后我留了15天,4套卷和米鹏的押题背了3遍,然而米鹏今年中的很少,所以如果要背多个押题的时候,还是要把肖秀荣的4套卷放在第一优先级上。另外字一定要好好写,学习累了可以练练字,我感觉我就是吃了这方面的亏了。然后考试的时候写快一点,能多写多写,说不定,你多写的一句就有一分,说不定就这一分就能改变考研的结果呢。当然靠谱的优先写,也要注意考试时间的把握。 政治的话,我做肖秀荣的那个1000题,然后再看看错题就差不多了,大题的话最后背背肖四以及其他的就好。
考研数学方面:
关于数学真题!!!真题是最好的复习资料,我用的张宇的。我是这么用真题的,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我觉得这方法蛮好:首先认真写完2004年以前的所有真题,写完之后对照答案。注意,我对答案只是看看结果是否一样,不会去看答案的解法,而是等第二天再把前一天的错题再写一遍。就这样一直写到2004年的,写完之后就停止写真题了,我个人觉得,分析和思考很重要!!!写完2004年的真题以后,我做个了统计,统计我错误的所有题(前提是错的题不是太多的情况下),分析错误的原因,如果是计算错误那只能加强运算,如果是公式记错了就翻看全书背公式。总结下来,你会发现自己哪里错的最多,这其实就是查缺补漏的过程。效果我觉得是非常的好,这样总结下来很慢,但是从2005年的真题以来,我的测试成绩基本上都是140+,另外有几年考了满分。当然改卷子的时候要对自己狠一点,我一般大题错了一个地方就全部扣分。最后再写写张宇八套卷和四套卷就可以上考场啦,张宇的卷子还是有点难度的,我基本在120+。
考研英语方面:
我对英语的成绩感到非常满意,呵呵~关于英语学习,我想提醒一点,那就是在强化阅读能力的同时,绝对不能冷落了写作和新颖题型。虽然“得阅读者得天下”是有道理的,但写作和新颖题型的分数比重与阅读相当,通过专门的训练,这两方面同样能实现显著的进步。我在做阅读理解时注重思考,久而久之自然掌握了答题策略。对于新颖题型,我发现自己有些吃力,于是采取了精读的方法,并购买了专业书籍来进行专项训练。至于作文,从11月份起,我每隔三天会背诵一篇大作文和一篇小作文,背诵后一定要默写,同时在修改时替换词汇,积累各种句式,只有落到笔头上才是真正吸收了。再来说说阅读速度,整个考研英语考试有三个小时。我计划分配时间如下:大、小作文合计50到60分钟,阅读200分钟,剩下的20分钟,10分钟给完形填空,10分钟给翻译。我的做题顺序是:大作文—阅读—小作文—完形填空—翻译。
考研专业课方面:
“材料科学基础”是一门涵盖广泛且深入的课程,它包括了无机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以及复合材料等多个领域。理解材料的基本性质,如力学性能、热学性能、光学性能等,是这个科目的基础。对各类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它们如何影响宏观性能的理解至关重要。例如,晶格结构对材料硬度的影响,或者是聚合物链的取向对材料拉伸强度的影响,这些都是需深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
材料的制备工艺和加工技术也是考试的重点。这包括了烧结、铸造、塑性成形、熔融纺丝等各种工艺,每一种都与最终材料的性能紧密相关。需了解这些工艺的工作原理,并能分析其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再者,材料的腐蚀与防护、相变理论、晶体缺陷等内容也不能忽视。这些理论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广泛应用,比如金属的防腐处理,或者陶瓷的高温稳定性等问题。
至于学习方法,我认为理解和应用远比死记硬背更重要。多做实验,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更深刻地理解材料的性质。定期复习并做相关的习题,帮助巩固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团队讨论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式,不同人的思考角度会帮助看到自己可能忽视的问题。
保持对材料科学的热情和好奇心,这是推动深入学习的最大动力。面对复杂的理论和繁复的数据,只有真正热爱,坚持下去,从在这个领域走得更深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