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南
考研政治方面:
初期,我依靠肖秀荣教授的《精讲精练》(第二年则使用《大纲解析》)、《1000题》以及他的《命题人讲真题》;徐之明的《逻辑图解》也是我的参考资料。进入复习中期,我专注于徐涛的《冲刺背诵笔记》,用于熟记选择题的关键点,同时也用蒋中挺的小册子《客观题应试宝典》来掌握易混淆的知识点。后期,我集中精力背诵大题并大量练习模拟试题,采用了肖秀荣的《形势与政策》、《八套卷》和《四套卷》,徐涛的《八套卷》,蒋中挺的《五套题》以及阮晔的《四套卷》。徐涛的《考研政治必背20题》也对我在大题上有所帮助,今年的所有重点都涵盖其中。整个政治复习分为三个阶段:通过《1000题》了解基本知识以应对选择题,记忆笔记中的全部信息以应对更多选择题,最后背诵大题以准备主观题。
对于选择题部分,如果政治基础较弱,比如我这样的理科生,可能会感到困惑,尤其是面对马哲政经的部分。在这种情况下,不必等到《大纲》发布才开始,可以直接用肖秀荣的《精讲精练》着手练习,每读一章就做相应章节的《1000题》。这种方法能即时检验学习成效,并加深记忆。刚开始时,错误难免会多一些。马哲部分难度较高且题量较大,建议每天一章;毛中特和近代史可尝试每天两章,不过像毛中特第八章那样题量庞大的可能需要两天。至于思想道德修养部分,三天一章较为合适。利用《逻辑图解》有助于理解和记忆复杂的知识点。完成一轮《1000题》后,可以尝试真题的选择题,了解命题模式。同时,加速第二轮《1000题》的练习。
十月中旬,开始使用冲刺笔记,如徐涛的《冲刺笔记》,每日背诵一至两章。我个人觉得它比其他知名资料如《风中劲草》更为实用,因为它的编排简洁,重点突出,方便记忆。背完一次后,再次刷《1000题》,错误率会显著降低,也不需频繁查阅书本。第三遍刷题和背诵第二遍《冲刺笔记》同步进行,这将为后续的模拟题练习打下坚实基础。如果时间有限,可以跳过第三次刷题,但我因未能完成第二次刷题,导致模拟题阶段错误频发,知识点模糊,不得不花大量时间整理错题。鉴于我时间紧迫,提前准备尤为重要,以免留下遗憾。即使我没有完成三次刷题,我还是投入大量精力去背诵《冲刺笔记》,梳理易混淆知识点,通过反复对比记忆,确保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考研数学方面:
由于基础知识薄弱,连最基本的概念都模糊不清,我觉得单纯看一遍教材帮助不大。对于线性代数,我强烈推荐李永乐编写的那本红色辅导书,它概括得极其精炼。我在打牢基础后开始做这本书,一直持续到六月。暑假是关键时期,我进行了全书的第二轮复习,这时我才感到做起数学题来稍微轻松了一些,但仍需依赖辅导书的帮助。到了十月,我开始接触真题,梳理常考知识点并集中精力学习,进一步巩固概念。随后,我进入了模拟考试阶段,不再查阅任何参考资料,设定时间自我测试,以此发现不足之处。数学是考研的关键,每天都要坚持做题,直至考试前一天!另外,我还做了660题,这本资料专门训练选择题和填空题,题目难度较高,涉及的知识点深入而细致。如果时间紧张,可以选择不做。
考研英语方面:
除了真题以外,基本就是做150篇,不认识的单词抄下来记一下。说下,我虽然买了红宝书,但我真的没有记,对你没看错单词我一遍都没记当然单词是非常重要的,只不过我背不来单词书,而且我觉得背单词太太太浪费时间了~我的做法就是记碰到的生词儿,最主要的就来源于真题啦。准备个本子左边写不认识的单词,右边写中文意思。然后每天抽二十多分钟记一下,隔天就只看英文,自己回忆中文意思,记不清的就看下右边。这样反复很多遍,应付考试我觉得足够了~英语是一门重积累的课,既需要大量进行单词记忆,同时也要做题把学过的单词用在篇章语句的理解之上。英语复习贯穿整个考研过程,关键词就是积累。
考研专业课方面:
物理化学的核心内容包括热力学、动力学、量子化学、统计热力学以及电化学等五大板块。热力学部分,理解并掌握三大定律是基础,尤其是热力学函数如H、S、G等的变化规律及其应用,这对预测反应的方向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动力学则关注化学反应的速度和机理,要熟练运用速率常数、级数、活化能等相关概念。量子化学深入到分子层面,波函数和薛定谔方程的理解需一定的数学功底。统计热力学帮助从微观角度理解宏观现象,电化学则是理解腐蚀、电池等实际问题的关键。
学习物理化学,切记不能孤立地看待每个知识点。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比如热力学第二定律与熵增原理,动力学与热力学的关系等。理论与实验结合也是提高理解力的有效方式。凭实验,直观感受化学反应的过程,验证理论预测。
在复习策略上,我认为“理解为主,记忆为辅”是最好的指导原则。对复杂的公式和理论,首先要理解其背后的物理意义,凭做题来加深印象和巩固知识。定期回顾和整理笔记,形成自有的知识框架,这样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迅速定位信息。历年真题的练习不容忽视,它不仅能检验学习效果,也能你熟悉考试的题型和难度。
团队学习和讨论也是提升效率的好方法。与同学一起探讨难题,互相讲解,既能激发思考,也能增强对知识的掌握。遇到困难时,不要害怕求助,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他们都能提供宝贵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