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核技术及应用考研经验与心得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备考的关键在于冲刺,特别是在12月的最后一个月(大约30余天)。在此期间,推荐使用《肖.讲真题》、《肖4套卷》以及《肖.时政》作为主要参考资料。首要任务是全力以赴,专注于解决政治考试的所有难题。开始时,可以尝试完成《肖.讲真题》中最近五年的选择题,以了解试题的模式,并对大题构思自己的答案和关键点。切记,解题解析部分至关重要,要仔细研究教师如何分析问题及构建答案,建议做好笔记。解答政治大题时,如果偏离主题,即使长篇大论也可能得分微薄,尤其在竞争激烈的地区,分数会更为苛刻,因此掌握正确的答题策略至关重要。《肖.4套卷》的处理方式可参照《肖8》,至于大题的准备,我仅专注记忆《肖4》和《肖8》,未涉及其他资料,甚至放弃了购买的辅助教材。实际上,我在整个政治学习上的时间投入约为100天,初期每天花费1.5到2小时,中期增加至1.5到2.5小时,到了冲刺阶段则提高到2到3小时。虽然投入时间不算多,但通过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我获得了满意的成绩。关于时政部分,可参考《肖8》、《肖4》中的时政题目及其他额外资源,肖秀荣老师的相应资料和视频也会有所帮助。答题时务必仔细阅读题目和选项,避免选择与问题无关或虽正确但不符合题意的答案。有些多选题容易出错,这需要个人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我自己在考前模拟练习时,选择题常常失分严重,感到颇为尴尬。对于简答题,要注意保持卷面清晰,因为用黑色笔书写,一不小心就会写乱或倾斜。我的字迹并不美观,所以我每天都坚持练习楷书,答题时还会用尺子作引导,以防写偏。
考研数学方面:
让我来简述一下应对选择填空题的策略。对于660题选择填空部分,我推荐专注于数学部分(出自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这套书包含大约800道选择填空题,我当时的计划是每日攻克30题,并设定两小时为限。我会先完成所有选择题,然后再做填空题。我的进度安排是第一天做高等数学,次日做线性代数,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循环。这个方法旨在克服之前提及的记忆遗忘问题。通过这样的循环学习,每3天一个轮回,预计一个月内能完整地做一遍书中的所有题目。这样一来,一个月后,你对这些内容应该会非常熟悉了。
考研英语方面:
暑假前夕,我曾尝试过背诵词汇,使用的是绿色封面的书籍,每天设定目标为两章节,大约花费半小时。然而,我发现效果不佳,这些单词记忆总是难以持久。我通常在结束专业课程学习后挤出时间来背单词,往往无法按时完成。假期中,由于在家复习,我发现看书相当困难,于是背单词成了最轻松的任务。我严谨地按照每天400个单词的标准去背诵,偶尔会中断。就这样,我在8月1日顺利完成了考研所有单词的记忆,虽然表面上只过了一遍,但由于反复练习,实际上可能已背诵了四五遍之多。接下来,我开始做张剑出版的黄皮书基础版。当词汇量足够时,阅读文章便显得游刃有余。不过,后来意识到基础版对我来说略显冗长,但我已经做了很多了。于是转向珍藏版,每天坚持做两三篇。令我惊讶的是,这两本书包含了1994年至2013年的真题!我竟然以这种方式消耗了宝贵的真题资源,几乎快要全部做完,真是浪费!对此我深感后悔,我想应该没有人会像我这样吧,明明目录上已经明确标注了。于是我果断放弃了真题,转而选择150篇作为练习材料。我计划每天完成四篇文章,但始终未能如愿,通常晚上草草地做两篇,错误率还很高。这150篇与真题的感觉不同,题目设置偏颇!因此,我要提醒学弟学妹们,150篇可做可不做,如果时间紧张,建议不要做,确实质量欠佳。就这么拖延着,时间已经进入了九月份,你们可以想象我的进度有多么缓慢。那时,我对完形填空一无所知,对于阅读后的新题型究竟是填充句子还是排序,以及作文部分,我都还没开始准备。
考研专业课方面:
“普通物理”是物理学的基础,涵盖了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原子物理学等多个领域。对每一部分,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至关重要。例如,在力学中,牛顿三定律、动量守恒、能量守恒等原理需深入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在电磁学中,电场、磁场的概念,以及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理解和应用是核心;光学则涉及到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干涉、衍射、偏振等现象的理解;原子物理学中,氢原子模型、量子数、波动力学等知识是基础。
学习这些内容时,我建议大家先从教科书入手,逐章阅读,理解每个概念的物理意义。做大量的习题来加深理解,因理论知识只有凭实践真正内化为自有的能力。我通常会挑选一些经典的教材如费因曼的《物理学讲义》,或者霍金的《时间简史》作为辅助阅读,它们用更生动的方式解释了一些复杂的物理现象。
复习过程中,我会定期进行自我检测,比如每周做一套模拟试题,以此检查我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并对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的复习。我也积极参与在线论坛或学习小组的讨论,凭他人的视角和解题思路,我能发现自有的盲点,拓宽思考角度。
对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我会尝试用图示法、类比法来帮助记忆和理解。例如,用电磁铁比喻电场和磁场的关系,用弹簧模型理解弹性势能等。
我认为,保持对物理的好奇心和热爱是最有效的学习动力。当你对自然界的奥秘充满好奇,你就会主动去探索,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