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方法
考研政治方面:
从三月到六月,我建议你每天都抽出半小时来阅读政治哲学的部分,不必强行记忆,重在理解。我个人觉得直接阅读书籍效率较高。到了八月,我会在完成绘画后利用晚上的时间来做肖秀荣的1000题,首选哲学部分着手(因为它至关重要,经过前三个月的每日研读,应对选择题应该绰绰有余,如有遗忘,再多回顾几次即可)。接着,购入一本肖秀荣的精讲精练,浏览后面的内容作为辅助。重点在于选择题,每学完一个单元就立即做对应的1000题,同时耐心等待肖老师的最后八套和最后四套题目,那时你需要全力背诵。九月新大纲公布时,快速查看其中的变动(许多资料已做好对比分析,只需对照教材适当删减和增补)。强化选择题的方法是配合1000题,将大纲中的大量信息拆分成各个小知识点,并在1000题上更新或剔除过时内容。这样整理能使你的专注力更加集中,比单纯看书或做题更有成效。进入后期复习,你会发现仅凭1000题的习题集就能覆盖大部分知识点。至于知识点的汇总,你可以参考肖秀荣、蒋中挺和腿姐的观点,选定一位为主,其他人略作了解,以确保全面掌握。
考研数学方面:
从教材起步,由于提前规划,我有足够的时间完成课后习题,大约四月份结束课本学习后,我开始了复习全书。初次翻开全书,几乎每十个问题就有九个让我困惑,但我坚持不懈,确保理解每一个解析,这个过程相当耗时,直到六月我才完成了全书高等数学部分的学习。随后立即进入第二轮,得益于第一轮的巩固,第二次阅读变得容易多了。
九月,我开始接触最早期的真题,每天都做一套,对不熟悉的概念进行了专项练习,不留任何知识盲区。对于早期的试题,掌握大概即可,不必过于纠结,毕竟年代久远,题目趋势已有所变化。因为我有充足的复习时间,打算将最新几年的真题留到最后考前实战。因此,我有一段时间较为空闲,但数学学习不能中断,听闻张宇的《高数18讲》很有价值,便找来研读,遇到精彩的部分就做笔记,优秀的题目则摘录到错题本中。
完成《18讲》后,依然觉得时间绰绰有余,于是我挑战了《660题》的选择题部分,尽管难度较大,时常停滞,但也从中受益匪浅。进入十一月,我逐渐减少数学学习时间,转而每天一套李永乐的十年真题集(最后三年的真题保留到考前使用)。我发现这本书的编排十分合理,前面是完整的试题,后面按照章节知识点整理,便于针对性训练,还包含了一些针对不同类别的真题,非常适合填补知识空白。经过多轮复习,此时做真题显得游刃有余,一般一个半小时到两小时就能完成,得分基本稳定在140分左右。接着,我会根据章节继续做题,认真记录错误的地方。
十二月,我开始尝试模拟卷,如张宇的《八套卷》、李永乐的《6+2》和合工大超越卷等。模拟卷的难度通常超过历年真题,但仍必不可少,近年来考试难度明显提升,需要通过这些难题来磨炼自己。考前几天,我做了预留的近几年真题,以适应当前的命题风格并保持手感。同时,回顾笔记、全书,检查是否有遗忘的知识点,查看错题本,然后信心满满地步入考场。考研数学重视基础知识,扎实复习才是关键。近年来,真题中的计算量显著增加,需特别留意,避免因粗心失分。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复习的关键在于熟记词汇,快速且频繁地复习,即使遗忘也是必经的过程,切勿在单词学习上偷工减料。多阅读英文材料,比如文章或新闻,能带来很大帮助。完成两次词汇复习后,可以着手练习真题,我通常每日解决两道题目,注意时间管理,改正错误,对照译文和原文,扫清陌生词汇。持之以恒,就不会感到过于疲惫。至于作文,购买一本作文书是必要的,通过背诵、翻译和默写来提升。我甚至亲自动手写了过去十年的真题作文。我自知英语基础不够牢固,但侥幸猜对的概率较高,这在我复试的笔试中吃了亏,所以务必要实实在在地记忆单词,研读文章,以培养语感。逃避不了的是,欠下的功夫总会在某个时刻显现出来。另外,掌握时间分配至关重要,平时做真题时就要训练,我的策略是先完成作文,然后再从头开始,合理安排三个小时内的答题节奏。
考研专业课方面:
环境工程学是一门结合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它涵盖了水处理、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物管理、噪声控制等多个领域。在备考过程中,你需对这些基础知识有扎实的理解。例如,废水处理中的生物化学过程,如活性污泥法的工作原理和影响因素;大气污染控制中,燃烧技术、吸附、催化等基本原理和应用;固体废物管理和资源化的基本理念和实践方法等,都是考试的重点。
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并重是环境工程学的特点。理解并掌握各种工程计算方法是必要的。比如,你可能需进行水质模型的建立和分析,或者估算污染物排放量,这就需熟悉并能够运用相关公式和计算技巧。了解并能解读环保法规,理解其背后的环境保护理念,也是考试的一部分。
再者,实验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同样重要。虽然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考试内容”,但在实际研究中,理解和运用实验数据,进行有效的数据分析,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你凭阅读研究报告,模拟实验操作,提升这方面的能力。
持续关注环保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如新的污染治理技术,环保政策的变化等,不仅丰富知识视野,也可能成为考试的热点题目。订阅相关的学术期刊,参加学术会议,或在线学习平台上的课程来获取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