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 年 9 月开始,香港新界大埔的宏福苑开始 " 入伙 ",也就是收楼,办理入住。它是八幢 31 层的高楼,可以容纳 1984 户居民,是香港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的资助房屋,类似内地的经济适用房。
香港人给这个计划起了个响亮的名字:
居者有其屋。
这样宏伟的计划,背后是香港强大的财政能力。虽然中英关于香港回归的谈判,中间有很多波折。但 1983 年开始,香港经济迎来了新黄金时代。
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美国经济的强劲复苏,让香港顺利完成转型,从一座制造业城市,逐渐变为世界转口贸易的中心。
那一年,霍英东投资的广州白天鹅宾馆开业,李嘉诚创办的汕头大学正式开学,产业的血肉共生,让香港迎来连续 12 年的出口黄金期,年均出口额涨幅达到史无前例的:
24%。
在宏福苑筹划建设时,香港房委会的设计师为 " 居者有其屋计划 " 量身打造了一种新的建筑结构:
弹性十字型大厦。
同一楼层围绕中央楼梯和电梯井,会布置八个独立住宅单元。这意味着,可以容纳八个家庭的入住。香港人把这种房型,叫做八面来风。
弹性十字型大厦最明显的优势,就是既解决了邻里的对望,又增加了空气对流。从户型图上就能看出,大门旁的厨房开多了一扇窗户,可以通风,或者用来晾衣服。多一扇窗户,对很多香港人来说非常重要。
对急需房屋的香港政府来说,更重要的,它是能把容积率发挥到最大。
(后来香港人在弹性十字型大厦的基础上,发明出容积率更高的 Y 形居屋,并成为公屋的主力户型,那就是后话了。)
弹性十字型大厦出现之前,香港的私人住宅和公共房屋普遍在 10 至 20 层。而从宏福苑这批项目开始,香港开始出现超过 30 层的居民楼。
香港的楼越来越高,越来越密,与此同时,街区越来越窄。设计师的巧思,和城市规划者的决心,让香港在有限的土地中,塞入了尽可能多的居民。
香港开始折叠。
2025 年 11 月 26 日 14 点 51 分,宏福苑的宏昌阁冒起了一缕黑烟。在火灾面前,弹性十字型大厦的优点,全部变成了缺点。
宏福苑的八面来风,原本是为了增加空气流通,如今却加剧了火势蔓延,有人说,它很像:
瑞士火炬。
十分钟后,大火吞没了整座大楼。
火势刚起,有路人拍下了视频,并上传到了社交平台。视频里的人们大声疾呼:
起火了!警报怎么不响啊!
起火十分钟后,39 岁的消防员何伟豪和队友们到达火灾现场。很快,现场的火警警报升为三级,一个小时内,连续升到了四级,然后是五级。香港的火警五级意味着:
火情难控,必须禁止消防员上楼。
大火也蔓延至宏泰阁、宏新阁,8 幢大楼中,有七幢陷入了火海。此时,何伟豪遇难的消息也已经传来。
至此,香港史上最大的火灾酿成,截至目前:
94 人遇难。
2016 年,房屋局就对宏福苑发出强制验楼令。
香港楼龄超过三十年的私人大厦,比例将近一半。这些老房子,随时需要接受强制验楼令。
验楼报告显示,宏福苑存在多项安全隐患。2023 年,宏福苑业主公开招标,最后中标的是宏业建筑工程,一家有 20 年历史的专业维修工程公司。
宏业建筑请来的鸿毅建筑师公司为工程顾问。
去年 1 月份,业主立案法团通过了维修方案,年久失修的宏福苑,终于决定重整外墙了。
这是个大工程,光是维修经费就超过了 3 亿港币。
而这些经费,摊在 1984 户家庭身上,至少要付 16-18 万,宏业建筑要求业主们在 9 个月内筹齐资金,六期全部付清。
对于普遍市值 400 万的房子来说,这是很大的一笔开支了。
按照原本的计划,维修工期是一年整。然而,就在维修期间,旧法团被踢出局,新法团上任。今年年底应该完成的工期,被硬生生推到了半年以后。
为了省钱,新法团还专门开了会,讨论不做部分工程项目。比如说取消外墙纸皮石的透明面漆,这样就能省下 1500 万港元。
但省钱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房子太老了,外墙窗眉必须重建,施工过程中还发现钢筋不足需要补救,又是一笔额外的费用。
房子老了,最难的不是维修,而是在维修的过程中,那些时不时冒出来的新问题。用社会学的话来说:
这是结构性问题。
不敢想象,宏福苑的居民这一年是怎么过的。
他们的窗外,要被绿色棚网围上整整一年。棚网包裹着的,是香港随处可见,但并不美观的:
竹鹰架。
竹鹰架的规整度,比铁制脚手架差远了。
除此之外,宏业建筑做了一件很反常理的事。他们为了刷漆,把所有人的窗户:
都贴上了发泡胶。
事实证明,在火灾中,竹鹰架、棚网、发泡胶,都成了助燃剂。
香港的劳工处有要求,棚架高于 15 米,围网必须防火:
但也只是建议而已。
他们当然知道,建筑商为了节约成本,基本上还是会用不具阻燃功能的普通网。毕竟,阻燃网的成本,比普通网高一倍。而且阻燃网容易老化,一次用完得扔;普通网就可以一直用。
按照重案组最新公布的调查结果,他们发现了建筑外墙用的保护网、防水帆布、塑胶布,并不符合防火标准。
也就是说,宏福苑居民窗外的所有东西:
没有任何一个是防火的。
内地早在 2021 年就全面禁止使用的竹木脚手架,在香港依然是主流。
为了把它保留下来,香港人想了很多理由,从成本到文化,从地理到历史。劳工及福利局为此专门统计过,从 2018 年到 2024 年,建筑地盘竹棚的工业意外致命个案数目,有 22 起。
但政府始终没有办法,游说劳工福利局的是竹业协会等组织。他们以保住饭碗和传统手艺的名义,拒绝金属棚架的更新。
最大的抵抗力量,是香港拥有竹棚职业资格证的工人,大概有 4000 多人。一名竹棚师傅的日薪可以高达 3000 港元。而金属棚架工人,只有 1300-1500 港元,相差一倍。
因为工程事故频出,今年 3 月 17 日,香港发展局不得不宣布,要在公共工程中 " 推广金属脚手架使用 "。这意味着建筑署将要求至少 50% 的政府项目采用钢架。
虽非明令禁止,这一政策被视为竹棚退出公营建设的开端。
为此,竹棚技工开始维权:
会打烂我哋香港四千工友慨饭碗,影响渠哋慨家庭同生计。
发展局算了一下,实际上采用了金属棚架的项目只有:
2 个。
超高层建筑衰老的速度,未免也太快了吧。
衰老最可怕的不是单个器官的衰竭,而是整个系统的连锁崩塌。宏福苑看起来那么简单的外墙维修,尚且如此困难。以至于能把四十年来积累的隐患、疏忽、纰漏一个个点燃,最终酿成了前所未有的一场大火。
不敢想象,一座满是宏福苑的城市,未来会是怎样?1983 年之后,香港比宏福苑容积率更高的公屋,比比皆是。
过去四十年,大陆几乎所有城市,包括很多县城,都沿着香港的足迹,解决了很多现实问题,让城市容纳下更多人。但宏福苑以一种惨烈的方式,宣示了这种模式的隐患。
衰老的城市,会冷酷地执行代际清算,将代价精准地转嫁给最无力承担的群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