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网络暴力事件,我们需要从个体到平台、从观念到制度的系统性应对。
近日,吉林一女士因登山视频中背包和滑雪服上带有卡片,被部分网友嘲讽为“吊牌姐”,并遭受“恶意退货”等指责与网络暴力。随后她澄清,所谓吊牌实为商家附带的公益寻亲卡,自己是为助力寻找失联儿童才一直保留。事件反转后,品牌方证实其公益性质并赠衣致谢,这场风波才逐渐平息。
为什么这样一件小事能够在网络上迅速发酵?为什么一个普通人会在短时间内承受成千上万条攻击?我们是否应当反思:如何在保持公共表达开放的同时,让误伤变得更难发生、更不易蔓延?
图片来源:中安在线
网络世界最大的风险,从来不是恶意本身,而是轻率的误读与无代价的伤害。学者徐贲在《人文的互联网》中提出“互联网时代的愚蠢”这一概念。他指出,这种愚蠢并非源于无知,而是将本应验证、求实的信息,不假思索地视为可靠且确定的知识。在此次事件中,吊牌本身只是一个普通物件,却在画面中被曲解为证据。评论者并不了解事件全貌,仅凭一个物品便自行拼凑出整个故事——看见吊牌,便认定当事人意图退货、薅羊毛乃至欺骗商家。这些判断既无证据支撑,也未做任何调查,甚至缺乏对当事人最基本的了解,却因看似“合理”而迅速传播。
网络加速了这种片面判断的传播,让误解瞬间放大。在现实生活中,误会往往以一对一的模式出现,而在网络空间中,误会往往以多对一的模式出现:一条评论只需几秒,看似只是“汪洋中的一滴水”,对评论者来说没有重量;但对当事人来说,累计的压力,却构成了无法躲避的汹涌波涛。当伤害被切成碎片分摊给千百人时,每个人都失去了责任感,却共同完成了重击。
事实澄清后,一些网友道歉,一些人删评,也有人表示后悔。但对当事人而言,网络暴力带来的压力已经形成。那些针对外貌、性格、地域的攻击不会自动消失,也不会不留痕迹。人们常说“网上的话别当真”,但这话往往是说给旁观者听的,网暴受害者却难以置身事外。事实反转可以改变舆论风向,却难以抚平已造成的伤害。
也正因如此,我们才不能止步于一次又一次的等待反转。近年来,网络暴力事件不时发生,地震幸存者“钢腿女孩”牛钰自述被网暴、粉发女孩事件、寻亲男孩刘学州事件、武汉“糖水爷爷”被网暴停业、河南周口一妇产科主任遭网暴坠楼身亡……面对这些悲剧,除了事后的愤慨与反思,更应建立起真正有效的防御机制。面对这些带着痛感的社会伤口,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情绪上的共情,更是从个体到平台、从观念到制度的系统性应对。
从《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到网信、公安等部门的依法履职,再到平台方健全识别监测与预警处置机制,法律与规则正在为清朗网络空间筑牢底线。在这一过程中,平台不能只是做信息的“传声筒”,更应成为秩序的守护者。这需要平台优化内容审核机制,对疑似网暴内容及时预警、快速处理;同时完善举报渠道,简化处置流程,让用户在遭遇攻击时能够第一时间获得帮助。
更为重要的是,作为普通用户,我们在动手评论之前,或许应先停一停;在信息不确定时,少下一点武断结论;看到片段画面时,不要急于凭想象补全情节。而这些微小的改变,正是阻遏网络暴力最广泛、最根本的社会基础。
一个小小的吊牌,本可以是一段温暖故事的开始;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也不应因误解而受到影响。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愿我们每一次发声,都多一份理性与温暖。正如邓女士所期盼的,她会继续带着这些公益寻亲吊牌,在滑雪、爬山时传递善意,帮助更多失联儿童回家——而这,或许也是从质疑到理解的过程中,社会正能量最真实的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