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美兰区人民法院宣判全国首例 " 小米汽车未交车催收尾款 " 案,判决小米相关公司向消费者返还双倍定金 10000 元,但此非终审判决。李女士购车时获 360 日订单有效期,却在未到期时被催交尾款,后订单取消。多位准车主有类似遭遇,律师称小米此举偏离交易习惯、有违公平,且未显著提示条款,消费者或未充分意识到权益受限。
近日,海口市美兰区人民法院宣判了一起小米汽车 " 未交车先结清尾款 " 案件,判决小米相关公司向涉事消费者返还双倍购车定金,共计 10000 元。从公开信息来看,这或是全国首例 " 小米汽车未交车催收尾款 " 的宣判案件。
不过,《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上述案件宣判的结果,并不是终审判决。对于是否会就上述判决结果提起上诉,记者向小米汽车方面进行了解,但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根据判决书内容,经海口市美兰区人民法院审理查明,2024 年 7 月 19 日,李女士(化名)试驾后决定购买一辆 318900 元的霞光紫 SU7 Max,并通过小米汽车 App 交付 5000 元定金。
同年 10 月,因资金周转问题,李女士与小米汽车工作人员沟通后获得了订单顺延的许可。该工作人员发送给李女士的暂缓排产信息也显示:" 自支付定金之日起 360 日(订单有效期)内,可以随时申请排产 "。
不过,2024 年 12 月 4 日,上述工作人员向李女士发送信息,要求她在收到该通知之日起 7 个自然日内,支付全部 313900 元购车尾款,否则李女士的订单将被取消,定金不予退还。对此,李女士虽提出异议,但无果。
2025 年 2 月 21 日,小米汽车方面告知李女士,车辆已于 2024 年 10 月完成生产下线,后续未完成支付,订单已取消。
李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今年 8 月,小米汽车被数位准车主曝出 " 未交车催交尾款 ",引发广泛关注。
彼时,广东国鼎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公益律师廖建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称,绝大多数车企都允许消费者在验车后或者车辆交付时支付尾款,小米汽车要求在车辆排产阶段就支付尾款,明显偏离了正常的交易习惯。
" 从汽车行业惯例来看,小米汽车的购买协议改变了常规交易流程,将更多风险和责任强加给消费者,有违公平原则。" 廖建勋表示,在车辆还在排产的情况下,消费者有权利拒绝支付尾款。
图片来源:小米汽车微信公众号 2024 年 5 月 1 日发文截图
2024 年 5 月 1 日,小米汽车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小米 SU7 答网友问(第三十四集)》中表示," 小米支持验车后付尾款。但建议用户提前办理相关手续,方便到店后减少提车等待时间。同时,用户也尽可放心,小米对于车辆质量严格把关,提供合格的产品给到用户 "。
对于提前催交尾款的原因,多位北京地区小米汽车销售人员今年 8 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解释称,这仅针对部分有特殊情况的准车主。" 只是针对提出过延迟交付,或评估有较高提车风险的用户。比如办理金融分期时配合度较低,或表达过有不想提车想法的。" 小米汽车销售人员称。
一位接近小米汽车的知情人士也曾对记者表示,正常情况下,小米汽车的车主是在车辆生产完成、即将交付时才最终付款,但有两种特殊情况可能需要提前支付部分款项。
" 第一种是客户主动要求延迟排产,车辆即将下线、客户希望推迟提车时间,可能会要求客户缴纳一笔约 2 万至 3 万元的保证金。这笔钱会存入监管账户,车辆将重新安排生产计划。如果客户最终放弃购车,保证金可原路退回,但定金则按规则不退还。第二种情形与评估客户的提车意愿风险相关。只有当客户存在较高的不提车可能性时,才会要求提前支付尾款或 1 万到 2 万元的首付。" 上述接近小米汽车的知情人士表示。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资料图)
廖建勋还指出,提前结清尾款这一要求,对消费者的资金安排、权益保障等有着重大影响,属于与消费者有重大利害关系的条款。然而小米汽车未以加粗、标红、弹窗提醒、单独说明或者二次确认页面等合理且显著的方式让消费者注意到该条款,消费者很可能未充分意识到这一条款对自身权益的潜在限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