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11月21日公布2025年院士增选结果,分别选举产生中国科学院院士7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1人。据澎湃新闻不完全统计,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中,有20位来自新能源、新材料、核工业、电力电网等领域的专家当选。其中3位来自民营企业的专家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分别是来自比亚迪的廉玉波、来自金发科技的黄险波和来自宁德时代的吴凯。
以下为经澎湃新闻梳理的能源动力领域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名单及简介:
中国中车首席科学家冯江华:高速列车牵引控制技术专家,主导了从“中华之星”“和谐号”到“复兴号”“CR450”的牵引技术迭代,让中国高铁从“跟跑”到“领跑”,最终站在世界高铁技术的巅峰。
比亚迪集团首席科学家、汽车总工程师、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廉玉波:长期致力于新能源汽车关键系统及整车研发工作,取得一系列核心技术突破。
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黄险波:长期从事高分子材料改性及高性能复合材料研发,带领团队历时十年成功研发的高温尼龙材料PA10T,成功替代了LED灯支架中传统的陶瓷材料,不仅提升了性能,更将成本降至进口产品的60%。
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李红霞:我国冶金耐火材料领域的著名专家和科技领军人物,带领科研团队聚焦制约冶金、化工、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及低碳绿色发展耐火材料卡脖子问题,开展研究与工程化应用。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首席专家、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科学家聂红:我国石油炼制行业的领军人才,长期从事重油转化、清洁燃料和生物航煤生产相关的基础研究、催化剂和工艺研发。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席教授孙宝德:长期从事金属材料与凝固技术研究,研究成果为航空航天重大装备研制、特高压输电重大工程、集成电路和芯片制造等提供了关键金属材料。
昆明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杨斌:成功研发系列稀有金属提炼原创技术,支撑我国黄金产量35%,白银60%,锡和铋90%,锑和铟30%,产品应用于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绿色能源等国家重大工程。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所长杨超:长期致力于反应器工程、航天固体动力材料和电子级化学品领域,突破了高端芯片用超高纯磷酸国产化瓶颈。
中核集团科技委高级顾问、战略咨询委委员雷增光:长期从事核燃料循环与材料技术研究和工程应用,在我国核燃料技术突破、机型研制、工程应用中作出突出贡献。
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教授李夕兵:针对地下采空区、崩落体、水体等复杂开采环境下的硬岩矿产资源回收难题,主持承担多项国家重大、重点科研项目。提出并实施了针对三类隐患环境资源的安全高效低贫损采矿方法与工程示范,成果推广应用于100余座矿山,覆盖我国80%以上战略性资源非能源矿种。
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网防灾减灾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陆佳政:聚焦电网防冰、防火、防雷等领域,带领团队长期开展技术攻关,相关创新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
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院长苏光辉:长期从事核反应堆安全及先进核动力系统设计研究。针对我国核能安全发展的重大需求,自主研发了核动力“单元-设备-系统”跨维度耦合的热工安全分析技术、核反应堆严重事故全序列进程预测分析软件及预防缓解技术。
中核集团首席科学家、中国铀业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苏学斌:长期致力于地浸采铀技术创新,突破国外技术封锁,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复杂低品位砂岩型铀矿地浸采铀技术路线。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首席科学家、总地质师王香增:长期从事低渗致密油气藏开发理论研究、技术攻关和工程实践,攻克了低渗致密油藏基质孔隙原油难以动用的世界性难题。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吴凯:我国锂电池研发和制造领军人物,长期致力于锂电池前沿化学体系、高效系统集成、高速高精制造和工程应用领域。
国家电网首席科学家、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南瑞集团有限公司)电网运行风险防御技术与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郑玉平:主持构建了复杂大电网差动保护技术体系,攻克了特高压交直流混联、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电网的保护关键技术,整体技术国际领先。成果广泛应用于220kV~1000kV各级电网,支撑保障了我国未发生类似美国、印度等影响千万至数亿人口的大停电。
澎湃新闻梳理发现,中国科学院的当选院士名单中,亦有多位能源学者。
中核集团科技委常委、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柳卫平:在核天体物理和放射性核束物理领域深耕30余年,作为首席科学家,建成了国际最强流锦屏深地核天体物理实验平台;主持建成了性能先进的我国低能放射性核束实验平台,在我国率先开展了核天体物理实验研究。
南开大学讲席教授陈永胜:长期从事有机高分子和碳纳米材料的相关研究,在绿色能源转化与存储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出具有确定分子结构的高效有机光伏材料设计理念,多次刷新了有机太阳能电池领域的光电转换效率世界纪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工程科学学院教授舒歌群:长期从事能源动力系统高效低碳化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在动力系统复合循环理论及技术、低碳能源动力装备、高效低碳内燃机等领域取得系列成果。
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教授孙宏斌:长期从事智能电网与能源互联网领域的理论、技术和应用研究。针对风/光等新能源接入电网导致电压不稳定、易引发大停电事故的难题,历时20余年构建了自律协同电压控制技术体系,主持研制出首套复杂电网自动电压控制大型工业软件,保障了我国巨型电网的电压安全。
据悉,本次两院院士增选突出国家战略需求导向,突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本次增选后,我国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共908人,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共1002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