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为什么简称“沪”?“沪”最早起源于何处?
11月17日,“传江南千年文脉 书人文不朽华章”2025年顾野王文化主题活动在上海市金山区亭林镇举行。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李山团队在现场举行的图说顾野王《舆地志》项目路演中披露,滬字释源的最早出处来自顾野王在金山亭林编撰的《舆地志》, 上海简称“沪”的起源首见于此,比此前外界普遍认为的“沪字首见于陆龟蒙《渔具诗》”要早300年。
11月17日,上海市金山区亭林镇,李山团队指出,“传江南千年文脉 书人文不朽华章”2025年顾野王文化主题活动举行。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李山团队在现场称,滬字释源的最早出处来自顾野王在金山亭林编撰的《舆地志》。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俞凯 摄
在金山区亭林镇的顾公广场,“读书堆”静立在此。1400多年前,南朝大儒顾野王曾在此结茅筑屋、著书立说。正因顾野王号“亭林”,这片土地因此得名。在闲居亭林老宅期间,顾野王撰就《舆地志》三十卷,集汉魏以来地理学之大成,详细记载了政区沿革、山川水系、城阙宫苑等。大会现场,李山团队通过三维地图、动态图层等技术,带来了一场“图说顾野王《舆地志》”项目路演。该项目对《舆地志》的编撰背景、留存现状、辑本条目、记叙空间、着墨重点和传承弘扬等开展研究探索和可视化。
现在通用的简体字“沪”,其对应的繁体字是“滬”。李山指出,《舆地志》对“滬”作了细致描述:“插竹列海中,以绳编之,向岸张两翼,潮上而没,潮落而出,鱼蟹随潮碍竹不得去,名之曰扈。”也就是将竹插在河流中编成栅,使随潮水而入的鱼蟹被阻拦于竹栅内。“扈”后来加上三点水并简化为“沪”,成为上海简称。亭林镇政府公众号“i亭林”刊文称,“滬”字不仅体现了上海沪字之源,更是上海先民生态、生活、生产高度融合的生动写照。
李山团队指出,滬字释源的最早出处来自顾野王在金山亭林编撰的《舆地志》, 比此前外界普遍认为的“沪字首见于陆龟蒙《渔具诗》”要早300年。
澎湃新闻记者从金山区获悉,自2019年起,金山区亭林镇启动了以顾野王为核心,“文物、文字、文脉”齐发力的文化发展模式。六年来,依托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郑州大学和上海顾野王文化研究院等院校资源,顾公广场、亭林遗址公园和《玉篇》体验馆等文化地标相继建成,“云间讲堂”“口述亭林”“诗词楹联”等一系列特色文化项目陆续推出,金山亭林将持续推进顾野王文化向通俗化、文创化的方向转变。
李山团队在现场举行图说顾野王《舆地志》路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