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溪云
今年前三季度,全国结婚人数,大幅反弹。
明明第一季度,结婚对数同比下降 8%,减少了 15.9 万对。二季度就同比增加了 10.9 万对。
前三季度数据一出来,令人惊讶:
全国结婚登记对数 512.2 万对,同比去年增加 40.5 万对,同比上涨 8.6%。
如果只看第三季度,更是让人惊掉下巴!2025 年第三季度结婚对数 158.3 万,同比去年暴涨 23%!
结婚人数,为何大幅反弹?
最直接的原因,是一系列政策见效了。
首先,婚姻登记门槛大幅降低。2025 年 5 月 10 日起,新《婚姻登记条例》全面推行" 全国通办 ",取消户口本要求,简化流程——异地务工人员和跨省情侣无需再返乡办理登记,并有效减少了家庭干预与行政成本。
比如广州,今年二季度结婚对数同比增加 7471 对,增速高达 39.9%,其中大部分是跨省市登记人员。
青岛的外地户籍群体登记量,也实现了翻倍。
其次,多地政府发钱发消费券,真金白银鼓励婚育。
山西吕梁:初婚夫妇发放 1500 元红包;广州白云区南岭村:符合条件者最高可领 4 万元;杭州、宁波、绍兴、金华等地发放 800 – 1000 元结婚消费券。
更具全局意义的是,2025 年 7 月 28 日国家发布的《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自 2025 年 1 月 1 日起,全国三周岁以下婴幼儿每年可获 3600 元补贴,连续三年。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面向大范围、普惠式、直接性向普通民众发放民生保障补贴。信号意义十分显著。
除此之外,多地还延长了婚假,进一步降低了结婚的时间成本。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已有 29 个省份延长婚假,其中:
新疆可休 23 天;山西、甘肃最长,可休 30 天;湖南鼓励用人单位将职工婚假延长至 20 天;四川拟将婚假从 5 天延至 20 天,参加婚检再加 5 天;河南、黑龙江为参加婚检的夫妻分别额外增加 7 天、10 天,最长可休 25-28 天。
此外,今年结婚率上升也与民俗心理密切相关。
今年是罕见的 " 双春年 "(年内有两个立春),传统观念认为" 双春宜婚 ",大量此前延期的婚约集中兑现,进一步推高了登记数量。
不过,结婚登记数量的回升,并不等于生育潜力的恢复。
原因在于,官方统计的 " 结婚对数 " 包含初婚、再婚及历史补登等多种情形。而真正与出生人口密切相关的初婚人数,2024 年出现了历史性的下跌。
据《中国统计年鉴 2025》,2024 年全国初婚人数仅有 917 万人,比上一年减少 277 万人,降幅也达 23%,是近几十年来初婚人数首次跌破 1000 万人。
这也预示着,2025 年出生人口还将持续下降的趋势。
根据人口学者何亚福的测算,近十年初婚人数和出生人口数的比值,在 1.08 至 1.38 之间,均值在 1.18 左右。按均值 1.18 来计算,推算出 2025 年的出生人口为 777 万人,上下波动 50 万左右,即在 727-827 万人之间。
这也预示着:即便结婚登记反弹,若初婚持续萎缩,出生人口难言反转。
从根本上看,今年的结婚率反弹,可能是阶段性的,长期结婚率下行的趋势还在延续。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适婚年龄人口(20-39 岁)在 2014 年占总人口比重 31.49%,2024 年的比重为 26.03%,十年间下降了 5.46 个百分点,6000 多万人。
代际来看,结婚主力已从 80 后转向 90 后、00 后,但后者人口规模逐代递减。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 80 后、90 后、00 后在 2020 年的存活人口分别为 2.14 亿、1.78 亿和 1.55 亿。
与此同时,适婚人口性别比失衡,女性数量明显不足。七普数据显示,20 岁 -40 岁的男性人口比女性多 1752 万人。
分代际来看,90 后男女性别比约 110,男性比女性多近 900 万;
00 后男女性别比约 115,男性比女性多超 1100 万;
更重要的是,性别失衡在城乡间的差异更加显著,最终导致 " 农村男光棍、城市剩女 " 并存的局面。
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周京根据 2020 年普查数据推算,全国未婚男女比例是 13 ∶ 9,农村未婚男女比例是 2 ∶ 1 ,而农村大龄未婚男女比例则高达 13 ∶ 2,农村 " 光棍 " 群体规模持续扩大。
与此同时,城市相亲市场呈现 " 女性过剩 ",男性似乎集体消失。此前西南百合数据中心发布的 "2024 年度部分城市相亲市场男女比例调研 " 统计图显示,在排名前十的大城市中,相亲市场男女比例均超过 1 ∶ 20,其中成都的比例高达 1 ∶ 43。
2025 年初的调研数据显示,全国 50 个主要城市相亲市场女性占比普遍超过 70%。婚恋网站注册用户中女性占比高达 80%,男女比例约 1:5。
解决 " 不愿结婚 " 的痛点,政策还需继续发力。
目前影响结婚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婚姻成本居高不下。
一名网友分享了自己亲人在河北农村结婚的花费:彩礼 18.8 万,城里 100 平米商品房 85 万,新能源电车 15 万,五金 5 万,婚纱照 1 万,婚礼酒水 3 万,婚礼当天的司仪、布置、跟妆等 1.5 万,改口费、各种红包等 2 万,不包括其他花费,加起来超过 130 万。
去年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4.1 万,130 万相当于一个普通三口之家整整 10 年的全部收入。
对女性而言,婚姻往往意味着高昂的生育机会成本,即学界所称的 " 母职惩罚 "。国内相关研究表明,每生育一个子女会导致女性工资水平下降约 7%,也有学者发现,中国女性在生育当年的工资水平下降幅度约为 17%,远高于欧美国家。
智联招聘发布的《2023 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显示,2023 年中国女性的平均薪酬为 8689 元 / 月,与男性的 9942 元 / 月相差 1253 元。
报告还显示,因婚育影响职场前景的女性占比达到 46.9%,远高于男性的 11.4%。
要真正提升年轻人的婚育意愿,本质上就是要做到:降低婚育成本,提升居民收入,改变职场中的性别歧视,避免让婚育成为个人发展的障碍。
说白了,要着眼于 " 人 " 本身。
" 十五五 " 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 " 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 "" 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 ",并强调 " 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 "。
结婚奖励、生育补贴、延长婚假,正是国家行动的一部分。不仅如此,国家还打出了一套刺激婚育的 " 组合拳 "。
6 月份,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引导有条件的地方将生育保险生育津贴按程序直接发放给参保人。
截至今年 9 月,全国有 20 个省份(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面实现生育津贴直接发放至个人,即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上海、浙江、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海南、重庆、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实现生育津贴直接发放至个人的统筹区占比将近八成。
不少网友纷纷晒出自己到账的大额生育补贴,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这一改革意义重大:过去生育津贴需经单位中转,存在截留、延迟甚至挪用的风险;如今直发个人,不仅保障了女职工足额、及时领取应得待遇,还大幅简化了申领流程。
更重要的是,失业人员、灵活就业者、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无固定单位群体,也能通过这一机制享受到应有的生育保障,显著扩大了制度覆盖面。
在教育方面," 十五五 " 规划建议提出要 " 稳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探索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
从 2025 年秋季学期起,公立幼儿园学前大班保育教育费全免,民办幼儿园的学生家长也能享受一定的减免福利。
高中免费教育和义务教育延伸试点也在推进中。例如,广州的花都区、增城区、南沙区已实现高中学费全免。
此外,涨工资、下调房贷利率、强调强制全民交社保等措施,虽非专为婚育而设,却间接为婚育意愿回暖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国家继续下调个人公积金住房房贷利率,首套房贷从 2019 年的 5.84% 降至今年的 3.2%,减轻购房者的月供压力。
当每个人都过得更轻松,人们自然会有更多心思去恋爱、去承诺、去组建家庭,并对新生命的到来怀有真正的责任感。
这,也正是建设 " 婚育友好型 " 社会的题中之义。
刺激婚育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政策的力度,还需要再大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