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智能与未来人类

超级智能与未来人类

2025-11-13 动态更新

2025年11月9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治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创新平台,中国人民大学-西湖大学未来人类联合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交叉科学研究院,新时代智慧治理学科交叉中心主办,中国人民大学科技哲学教研室承办的“超级智能与人类未来”高阶学术研讨会在公共教学一楼1301如期举行。此次研讨会以“超级智能与未来人类”为主题,邀请了来自哲学、政治学、人工智能、戏剧与影视等多个领域的七位嘉宾发言。会议分为主旨报告、自由讨论和会议总结三个环节,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刘永谋教授担任主持人,围绕超级智能与未来人类的关键议题展开深度探讨,旨在系统推进对超级智能的伦理、风险与治理等问题的研究,回应AI发展对人类未来的深远影响。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建筑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厦门大学、天津市委党校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的师生70多人参加会议。

复旦大学科技伦理与人类未来研究院杨庆峰教授

杨庆峰教授首先以“超级智能与存在论难题破解”为题进行报告。他系统梳理超级智能现有的两种解释路径:比较解释与实体解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第三种功能解释路径。该路径聚焦于超级智能的功能作用,强调超级智能能够为超越人类理性的非经验问题提供解决途径。杨庆峰教授还探讨了通用人工智能、具身智能与交互智能三种可能通向超级智能的路径,以此推动实现“技启”。同时,他指出超级智能的运用往往伴随着代价,并且这种代价往往以“代价先于愿望”的模式显现,构成了存在论层面的核心议题。

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博士生胡雨韦

胡雨韦从语言模型的角度探讨超级智能的可能性。他指出,当前人工智能以语言为核心载体,因此评估超级智能的进展需要明确语言模型的能力边界。超级智能的定义始终随着技术进步和人类能力的演进而变化,是一个持续移动的概念。AI与人类智能的关键差异在于处理任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但由于语言智能存在边界,AI难以弥合与人类智能之间的差距。语言智能存在三大局限:有限性、无现象性和无自主性。因此,只有构建一个复合多层次的思想体系来弥补语言智能的根本缺陷,才能通向未来的超级智能。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闫宏秀教授

闫宏秀教授聚焦于价值对齐问题。人工智能性能与人类能力的匹配度既是其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相关争论的焦点,更被视为划分其层级的关键判据。而所有这些划分的本质最终都指向价值对齐。面对因目标的不确定性而导致的价值对齐的困惑,闫宏秀教授强调,对齐并非追求静态答案,而是构建一种能够理解并适应人类动态共识的机制。同时,她指出更深层的挑战在于“工具性目标趋同”:即便目标规范明确,超级智能的行为逻辑仍可能威胁人类的生存,因此必须防控风险。更令人忧心的是,超级智能可能导致人类思维“被缺席”。若技术闭环形成,或将引发技术逻辑霸权,使人类的独特性面临转折。因此,我们应当以悲观的视角审视世界,同时坚持以乐观的态度向前奔跑。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顾超助理教授

顾超教授围绕巨机器理论展开讨论。他认为,目前描绘AI未来的技术中心论和伦理中心论,均未能触及AI发展背后的权力与政治本质。超级智能带来的关键挑战在于“超级权力”的崛起。借助芒福德的“巨机器”概念,顾超教授指出,超级智能可能成为史上最高效的指令中枢,将人类“零件化”。类似于巨机器权力五边形5个P开头单词的概念,未来可能出现一个由控制、计算、资本、共识与文明5个C开头单词构成的超级智能系统。除了技术方面的措施之外,更关键的是,我们应当构建一个能够分解、监督与制约超级权力的政治法律体系,以应对这一挑战。

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刘伟特聘研究员

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刘伟研究员的报告题为《AI未来发展趋势》。他指出,超级智能的实现并非依赖单一人工智能技术,而是必须通过人、机、环境三者的深度协同才能达成。当前人工智能独立发展存在明显局限,大模型面临指数级幻觉、算力黑洞及莫拉维克悖论等根本性问题,其能力边界主要集中在聊天与娱乐领域,难以支撑人类级智能。在安全问题方面,问题主要源于人、机器与环境三方面的错误,需聚焦于数据围栏、地理围栏、人机系统关系、自主性、法律标准及测试评价等六大核心问题。在治理路径方面,需分别确保人“正确做事”、机器“做正确的事”、环境“提供正确的平台”。未来智能发展将呈现人-机-环境系统的深度融合,发展趋势则在于实现主动推荐、交互学习、高效容错、混合决策与按需组网。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车琳副教授

车琳副教授讨论了人工智能与艺术美学的交汇点。通过一系列AI艺术创作案例,她揭示了AI艺术对原创性、创新本质及艺术史演进逻辑的深层拷问。随后,车琳副教授基于AI参与艺术创作的程度,提出了从“纯人工创作”到“完全自主创作”的六级划分框架。在此基础上,她反思了艺术与创造力在历史语境中的流变,强调艺术并非天生更具创造性,AI与艺术的关系应超越“模仿”与“替代”,探索AI在艺术中更广泛的可能性。更进一步,车琳副教授提出了AI催生的四种美学可能,包括“数据库美学”“风格作为内容”“预测美学”以及“刻板与独特”的张力,并且强调,我们不仅在训练AI,AI也在反向训练着我们的观看方式与文化感知习惯。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刘永谋教授

刘永谋教授深刻剖析超级智能的超级治理问题,围绕四个核心议题展开。首先,智能治理试图通过构建社会模拟器,利用AI智能体模拟个体行为来验证政策方案,但该路径存在行为主义迷思、环境参数无限性、实然与应然的差异以及技术手段问题等四大缺陷。其次,在超级伦理层面,尽管超级AI被寄予厚望以解决全球性难题,却可能因价值观错位而引发“AI文明危崖”问题。第三,超级治理隐含“人的机器化”趋势,具体体现为人的测量化以及思维习惯与心灵结构的重塑。最后,超级智能当前更应被视为一种具有双重功能的宣传术:它既是吸引资金与维持行业热度的工具,也是人文学者用以预警风险的人文批判法。因此,我们应当对AI专家进行适当的监督和引导。

自由讨论环节

在自由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围绕“超级智能是否已经实现”“超级智能与人的关系”以及“如何应对与超级智能相关的风险”等议题展开了深入对话。车琳副教授抛出AI使用敬语的现象问题,并指出反AI可能导致互联网内容同质化,应重视与保护真实碳基文化遗产的稀缺性与价值。顾超教授则认为我们习惯短期高估而长期低估技术,超级智能长期仍可能实现并需关注其政治影响。胡雨韦强调超级智能是一个“移动靶”,但即便未达此目标,当前大模型已具现实危险性,必须加强监管。刘伟研究员从哲学层面指出超级智能尚未实现,并主张未来人机关系应借鉴东方整体性思维。闫宏秀老师提醒需警惕将人类概念简单套用于AI,并在人机融合中为人类非理性保留空间。杨庆峰教授则认为超级智能在本质上已经实现,并指出一系列人与AI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智能契约路径。

总结环节

最后,刘永谋教授作总结发言。他指出智,能革命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风险。对于未来人机关系的前景,会议已经揭示出多种可能性预测。因此,需要人文学科发挥其疗愈功能。更进一步而言,面对智能社会的到来,人文学者、工程师、企业和国家治理都应当承担起责任。唯有通过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协作,才能引导技术走向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转载请注明来自研顺网,本文标题:《超级智能与未来人类》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