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中国经济当前的高杠杆率,尽管投资对经济复苏至关重要,但过去依赖地方政府举债投资的旧模式难以持续。如何在稳增长与防风险之间取得平衡,成为制定宏观政策必须面对的问题。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为重塑国内的投资结构、激活民间投资活力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让有效率的资本站上C位
民间投资长期占据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半壁江山,不仅在规模上举足轻重,也在效率上独具优势。民间资本通常会流向回报高、需求旺、创新活跃的领域,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无效建设和资源浪费。这种基于市场信号的资源配置机制,本身就是经济高质量增长的体现。同时,企业家的每一次决策都关乎自身命运,必须在成本控制、技术创新、管理优化等方面持续精进,以求在市场竞争中立足。正因如此,民间投资往往能在效率上更有长期优势。
《措施》明确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低空经济、商业航天、数字化转型等新兴领域,这些领域也是民营企业最擅长、最具创新潜力的赛道。通过制度性改革,让有效率的民间资本成为这些新兴领域的投资主力。
从政府加杠杆到社会资本替代
当前地方政府债务压力较大,实现稳投资和控风险的平衡,关键是转变思路,不再单纯依赖政府加杠杆,而是更多地引导社会资本替代。其中,社会资本替代可以分为“增量替代”和“存量盘活”两种不同的方式。
“增量替代”是指用民间投资替代政府举债投资。长期以来,许多具有稳定收益的项目,比如城轨、能源管网、新型基建等,多由地方城投平台承担,既增加了地方隐性债务,也可能挤出了民间资本。《措施》要求对铁路、核电、水电、油气管道等可盈利项目,要“专项论证民间资本参与可行性”,并允许其“持股比例不低于10%”。 这意味着在未来的大型项目中,民间资本的加入不仅起到了分担财政压力的作用,更方便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市场化运营机制,使投资更高效和可持续。
“存量盘活”则是另一条疏堵结合的路径。《措施》提出鼓励符合条件的项目发行基础设施领域REITs,让社会资本参与公共资产的股权化运营。地方政府拥有大量能稳定产生现金流的优质资产,比如高速公路、产业园、数据中心等,但流动性不足。通过REITs,地方政府可将这些资产打包上市,提前释放未来收益,用于偿还旧债,实现“以资产换负债”的结构优化。
这种增量替代和存量盘活的组合,本质上是一场资产负债表的结构性重构,将经济增长模式从债务驱动切换到股权驱动,不仅可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也从根源上遏制地方债务增量。
以民间投资培育可持续的税基
财政可持续的关键在开源,其中的核心是来自充满活力的民营经济。民营企业投资新项目,不仅在建设期创造税收,更在长期运营中持续贡献税收和就业岗位。随着企业发展壮大,税收链条得以延伸,消费与收入也随之增加,形成“企业—税收—就业—消费”的良性循环。
《措施》中关于破除市场壁垒、公平准入、金融支持等系列安排,其目的也是让民营企业“敢投、能投、愿投”。当更多社会资本被激活,市场主体扩张,财政收入的结构也将更多地转向可持续的税收来源,从根本上降低对借债的依赖。换言之,激活民间投资不仅是一项经济政策,同时也是一场财政收入结构的优化。
可以看到,《措施》通过激发民间投资这“一池春水”,实现三个兼容的政策目标:以市场效率提升增长质量、以社会资本替代政府加杠杆和以民营经济的活力培育可持续的地方财政。面向未来,真正的关键在于如何更好落实《措施》要求,让《措施》带来的制度红利快速转化为投资信心,这需要更大的政策执行力与改革魄力。
(作者钟辉勇系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国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本专栏主要关注财政和金融问题,由上海高校智库——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数字化管理决策实验室供稿,将在澎湃新闻陆续刊发。本文也是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3BJY228)的阶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