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0日,商务部发布2025年第七号令,鉴于美国自2025年11月10日起暂停实施其对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业301调查措施一年,现公布《关于暂停对韩华海洋株式会社5家美国相关子公司实施反制措施一年的决定》,自2025年11月10日起施行。前一天,商务部还发布了调整实施商务部公告2024年第46号的决定。公告称,经批准,自即日起至2026年11月27日,商务部公告2024年第46号(《关于加强相关两用物项对美国出口管制的公告》)第二款暂停实施。
近几日,商务部发布了一系列调整有关出口管制及对美反制的措施。11月7日,商务部发布2025年70号公告,公布暂停实施商务部、海关总署公告2025年第55号、56号、57号、58号及商务部公告2025年第61号、62号。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国友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表示,这一系列政策调整,是在中美两国元首釜山会晤期间,就中美经贸关系达成初步共识后做出的,“它的实施,是基于中美两国经贸相向而行、稳定中美经贸关系的考虑。”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美洲与大洋洲研究所副所长周密对澎湃新闻表示,相关工作“能够给市场带来更多的确定性,提高相关经济活动的效率”。他强调,与美西方的管制“针对某一特定国家”不同,中国的出口管制不是歧视性做法,只要企业满足相应条件,就可以获得相应许可,进口方应了解基本法律法规,以减少可能的不确定性。
系列举措落实元首会晤精神
澎湃新闻记者通过查询商务部网站有关公告获悉,9日发布的公告中提及的2024年第46号公告,主要是针对所谓两用物项对美出口实施管制。该公告第二款规定,原则上不予许可镓、锗、锑、超硬材料相关两用物项对美国出口;对石墨两用物项对美国出口,实施更严格的最终用户和最终用途审查。根据9日的公告,这一条款将暂停实施。
不过,46号公告第一款,即禁止两用物项对美国军事用户或军事用途出口,仍处于生效状态。
而7日发布2025年70号公告中提及的2025年第55号、56号、57号、58号、第61号、62号公告,则主要是针对超硬材料、稀土相关物项、技术及设备、锂电池、石墨等实施出口管制。从11月7日至2026年11月10日,有关管制措施暂停实施。
法国媒体称,中国暂停多项出口管制声明“再次释放了北京的善意”。英国广播公司(BBC)也表示,有关举措“标志着北京和华盛顿之间的贸易紧张关系有所缓和”。
自中美元首10月30日在韩国釜山举行会晤,并就有关经贸问题达成初步的共识。此后,中美都采取了有关行动缓解两国经贸领域的紧张局势。
当地时间11月9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发布公告,宣布暂停针对中国海事、物流及造船业的301调查相关措施。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表示,该行动将暂停一年,暂停期自美国东部时间2025年11月10日凌晨12时01分起生效。中方也于10日宣布暂停对韩华海洋株式会社5家美国相关子公司实施反制措施一年。
11月5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根据出口管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商务部于2025年3月4日和4月4日分别发布了2025年第13号和21号公告,合计将31家美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单,禁止向其出口两用物项。为落实中美吉隆坡经贸磋商共识,中方决定自2025年11月10日起,对第13号公告的15家美国实体停止上述相关措施;对第21号公告的16家美国实体继续暂停上述相关措施1年。
此外,11月5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公告称,为落实中美经贸磋商达成的成果共识,自2025年11月10日13时01分起,在一年内继续暂停实施24%的对美加征关税税率,保留10%的对美加征关税税率。
周密表示,上述措施是在两国元首会晤后采取的“积极的行动”,“我觉得这个时间点也是希望能够给市场带来更多的确定性,提高相关经济活动的效率。”他表示,出口管制是一种政府管理行为,会影响到市场的期待,中美围绕出口管制问题的对话和讨论,也是符合市场需求的。
宋国友表示,过去几年,由于美国对华经贸打压和中国的反制,中美经贸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存在巨大的障碍,“美方和中方就一些限制性措施进行合作和管控,在达成共识的情况下取消相关政策或规定,对中美关系短期之内的健康发展是有一定帮助的。”
中美博弈:出口管制维持,内容力度调整
美国媒体称,商务部有关公告“解决了中美两国元首在10月30日会晤后,各自发表的声明中的一个关键差异”。
10月30日,商务部发布新闻稿,公布了10月25日至26日中美经贸团队在马来西亚吉隆坡进行磋商后达成的几点共识,涉及美对华海事物流和造船业301措施、延长对等关税暂停期、芬太尼关税和执法合作、农产品贸易、出口管制等方面。有外国媒体注意到,这其中并未提到中方对镓、锗、锑等稀有金属和石墨等的出口管制措施。
而根据美方在11月1日发布“事实清单”,中方将暂停在全球范围内实施其于2025年10月9日所宣布的、新的广泛稀土出口管制及相关措施;同时颁发通用许可证,允许向美国终端用户及其全球供应商出口稀土、镓、锗、锑和石墨。
《纽约时报》称,“元首会晤后,关于中美究竟从会谈中获得了什么,信息出现了一些混乱。特朗普表示稀土问题将不再是问题,但中方的表态更加谨慎,仅实施了为期一年的暂停出口令。”报道同时指出,9日商务部的公告也与白宫此前的说法有差异,因为白宫宣称中方将颁发通用许可证,但事实上商务部只是将有关措施暂停一年。
尽管镓、锗和锑不被归类为稀土元素,但它们对多个经济领域至关重要。公开资料显示,镓主要用于集成电路、LED和光伏面板;锗在光纤通信和红外技术中不可或缺;锑则被用于电池技术和军工业,用于增强装甲和弹药性能。
周密认为,中美围绕稀有金属和稀土金属等的出口管制问题的博弈,其实是双方过去几年里一系列博弈的一部分,“这其中会涉及到各自的法律授权和有关法律规定的问题,双方需要探讨的不仅是机制的问题,也还会涉及到实际情况的发展。”“中国出口管制的制度也是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他表示,“除了出口管制措施之外,别的措施也要根据国际环境发生不断调整变化,在各类要素资源、产业供需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一些政策上的应对也是合理和正常的。”
宋国友也指出,实际上经过过去几年的一系列贸易战和有关博弈,出口管制已经越来越成为中美在双边经贸博弈中的“政策工具”。他表示,出口管制所涉及的物项,一般具有国家安全属性或军民两用属性,“也就是说是强安全相关且具有战略敏感性,基本上中美两国的出口管制都会维持下去,但是具体的内容和力度会有所调整。”
维护全球产业链稳定是双方共同责任
作为全球排名前二的两个贸易大国,中美间的贸易争端不但严重影响了两国经贸关系,也对全球产供应链稳定和全球贸易体系稳定造成了不利影响。最近一个多月里扰乱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安世半导体事件就是最佳例证。
在美国政府9月29日透过所谓“穿透性规则”扩大制裁范围后,荷兰政府9月30日对供应汽车电子系统基础芯片的安世半导体在荷兰总部进行不当干预。作为回应,中方在10月4日对安世半导体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世中国”)实施出口管制,全球汽车芯片迅速出现短缺现象。本着对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稳定与安全的负责任态度,中方于11月1日宣布对符合条件的相关出口予以豁免,并努力促进安世中国恢复全球供货。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在美国宣布暂停“穿透制裁”后,荷兰政府和欧洲都陷入了尴尬。当地时间11月6日,酿成大祸的荷兰经济事务部大臣文森特·卡雷曼斯(Vincent Karremans)改口称,荷兰“欢迎中国允许安世中国工厂恢复供货的消息”。
他在一份声明中称,荷兰已收到中美两国的通知,双方上周达成的经贸协议将允许安世半导体中国工厂恢复出货。他表示,这与中方向欧盟委员会提供的信息一致。他相信未来几天该企业的芯片能送达欧美及全球客户手中。
宋国友指出,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是所有国家的共同责任,“不要以为有的国家,特别是美国及其盟友做一些小动作好像没有关系,这是共同责任”。他表示,在诸如稀土等问题上,中方已经做了政策调整,已经作出了贡献,“其他国家也要做出相应的贡献。”
11月9日,商务部发言人表示,造成当前全球半导体供应链混乱的源头和责任在荷方,中方注意到欧方已表示会做荷方工作,希望欧方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促荷方尽快撤销相关措施,保障安世半导体相关产品正常供应。中方本着对全球半导体供应链安全稳定的负责任态度,已采取切实措施,对合规的用于民用用途的相关出口予以豁免。
周密表示,中方的出口管制措施从来不是针对某一个特定国家,也不会采取歧视性的做法,“所以不同国家的有关企业只要满足相应的条件,就可以获得这个出口许可。出口方和进口方要了解基本的法律法规的需求,减少不确定性,通过互动区提高贸易的稳定性,中方的出口管制不会阻碍企业去实现他们的国际贸易。”
宋国友则认为,出口管制是西方大国长期以来使用的一种工具,近年来,美西方越来越多地动用这一工具对中国进行打压,严重损害了中国的正当利益,中国对此进行相关的反击是必要的,“而且中国的出口管制也是有法可依的,确实是为了维护国际安全和地区安全。”他强调,当前的一系列举措“是中美双方共同协商的结果”,“任何一方、特别是作为主动方的美国,应该要注意自己的责任,不要轻易打破中美之间的共识,否则中方还是有相应的反制手段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