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信息在“裸奔”,数据“守门人”失职重创信任

学生信息在“裸奔”,数据“守门人”失职重创信任

2025-11-08 动态更新

四川冕宁县人民法院近日公开的一则判决,揭开了学生信息泄露的黑色产业链:涵盖学生及家长姓名、联系方式等隐私的 70 余万条数据,从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工作人员手中泄露,经中介倒卖,最终流向学校副校长和教育机构。从 " 内鬼 " 监守自盗到教育从业者主动购买,这条完整利益链重创了公众的信任度。

个人信息是数字时代的 " 第二身份证 ",关乎隐私与安全。70 余万条信息被贩卖,意味着数万个家庭受到滋扰——招生电话不断、诈骗风险上升,未成年人的成长轨迹被肆意窥探。当平台工作人员沦为 " 内鬼 ",教育从业者为利益突破底线,学生信息便失去了最后一道屏障,在黑市中 " 裸奔 "。

这起黑色产业链的成型,是源头、中间商、需求端三方精准 " 合谋 " 的结果,是一场看似 " 三方共赢 " 的买卖,每一方都怀着明确的利益诉求,在供需闭环中推波助澜,让本应受严格保护的学生信息,变成了人人可交易的 " 硬通货 "。

作为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程序员,他本应是数据 " 守门人 "。然而,在 " 低投入、高回报 " 的诱惑下,他利用职务便利绕过安全防护,批量导出原始数据,非法获利数十万元。职业操守和法律底线,在轻松赚钱的驱使下荡然无存。

中间商则扮演 " 批发商 + 加工厂 " 的角色,对原始数据进行加工,添加成绩排名、家庭住址等标签,将裸数据升级为精准数据,再通过多级分销卖给不同区域和类型的教育机构。他们解决了供需之间的连接问题,使信息贩卖从零散走向规模化。

购买信息的学校副校长和教育机构,核心诉求是 " 降成本、提效率 "。在招生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精准信息让他们能对关键学段的学生进行 " 定向轰炸 ",招生率远超传统模式。几万元的信息投入可能换来数十万元收益,这让他们甘愿冒险,成为黑市的稳定买家。

最让人揪心的,莫过于这场泄露源于 " 内部背叛 "。利欲熏心,便会丧失良知;权欲缠身,便会突破底线,外部攻击尚可通过技术防护抵御,但内部人员监守自盗,却让所有防护措施形同虚设。当负责维护数据安全的程序员主动泄露信息,当教书育人的学校副校长主动购买信息,摧毁的不仅是数据安全系统,更是公众对教育行业的信任,家长们以为孩子的信息在官方平台是安全的,以为教育工作者会守护孩子的隐私,可事实却是,最该被信任的人,恰恰是伤害的制造者。这种信任的崩塌,比信息泄露本身更难修复。

徒法不足以自行,徒善不足以为政。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令禁止任何组织或个人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未成年人的隐私权,但此次事件的发生,暴露出监管的 " 慢半拍 "。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既没有限定使用者的权限,也没有异常操作预警机制,对批量下载、境外传输等高危行为视而不见;更缺乏定期安全检查,让 " 内鬼 " 的违法行为长期未被发现。监管的宽松为不法分子打开了方便之门,让盗卖之路畅通无阻。

守护学生信息安全,必须精准发力:严惩信息贩卖,落实惩罚性赔偿,将违规者列入行业黑名单;数据平台应升级加密技术、限制权限,实时预警异常操作;对教育从业者和机构开展常态化检查,规范行业秩序。

教育的本质是守护与滋养,数字时代的教育进步,更应建立在对隐私的敬畏之上。学生信息安全不是小事,它关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教育行业的公信力,乃至社会公平正义。愿以此事件为镜,补上监管漏洞、筑牢技术防线、守住道德底线。

转载请注明来自研顺网,本文标题:《学生信息在“裸奔”,数据“守门人”失职重创信任》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