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日,上海市世界史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暨第二十届青年论坛和第十一届教学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召开,并作为上海市社联第十九届(2025)“学会学术活动月”项目之一,由上海市世界史学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上海市历史教育教学研究基地承办。时值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本次年会聚焦“战争·和平·发展:世界历史演进的逻辑与主线”这一主题,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和四十余所中学的近150名师生参会。
与会者合影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孟钟捷介绍学校谋划“普陀-闵行-临港”三校区联动发展的未来蓝图,强调在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智能时代全面来临、高等教育面临深刻变革的历史性时刻,华东师大将在“十五五”期间推动形成文、理、工、交叉“4321”的学科新布局,在理工科发展受到重视的背景下,引领文科探索老龄研究、休闲研究等新的学术增长点。历史学等传统人文学科在学校发展战略中仍具有重要地位,但需要守正创新。新的学术增长点应从智能化、超学科和重思维三个方面思考如何面向重大社会问题推动学科的交叉与重组、如何培养学生超越AI的思维和提问能力等问题。上海市社联学会管理处副处长杨琳认为年会主题深切契合“国之大者”的胸怀,体现了史学工作者的担当。她代表社联学会处对世界史学会的既往工作、特别是长期以来为培育年轻学者搭建高质量平台给予充分肯定,并介绍近年来上海市社联多举措扶植青年学人的相关情况。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系主任梁志作学会工作报告,全面回顾学会过去一年在推动学科发展、强化社会服务效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贯通高等与基础教育资源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尤其强调世界史学会成为构建跨校、跨学段“教学研究共同体”的纽带,展现出特色鲜明、开放包容的精神风貌。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沐涛强调,上海的世界史研究和教学从规模、梯度和影响力等方面都在全国名列前茅,得益于会员间的密切沟通与合作。世界史在AI时代背景下仍具有重要价值,因为通过研究世界各个地区、民族和国家的发展以及彼此间关系的历史,能够洞悉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上海的世界史学科发展路径应在扎实做好理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对接国家与上海发展的实际需求。
开幕式后,青年论坛和教学论坛分为八个平行小组同时开展。
世界古代中世纪组由复旦大学欧阳晓莉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李海峰教授和朱明教授点评。参会者的研究视角横跨古埃及、两河流域、罗马帝国乃至中世纪英国,广泛运用各类文献档案,深入揭示古代世界中技术、法律、宗教与政治治理的复杂互动。王子昂以古埃及尼罗水尺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其称谓、形制与多重用途,揭示水尺在农业测量与宗教文化中的复合功能及其在古埃及文明中的延续性意义。杨雨锴聚焦古埃及中王国时期对“亚洲人”形象的书写策略,分析从神学建构到政治实践的演变过程,揭示王权如何通过形象管理服务于不同阶段的政治需求与身份建构。汪世超以《特布图尼斯纸草》为核心材料,探讨托勒密王朝晚期土地制度的内在缺陷与政策调整,指出土地问题在王朝衰落过程中的结构性作用。张馨月围绕新巴比伦时期的司法诉讼流程与参与人员展开分析,勾勒出该时期两河流域司法体系的运作机制及其所体现的法律秩序与治理逻辑。韩耀鑫考察公元前7世纪小亚细亚伊奥尼亚地区的“近邻结盟”现象,探讨其在政治整合与族群意识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李天舒通过对色诺芬《论财源》的再解读,提出其核心在于构建一种基于“互惠”原则的“魅力统治”模式,从而为雅典城邦的治理与对外影响提供新的理论路径。黄方焜以“赫尔墨斯文献”为中心,探讨罗马帝国时期“重生实践”的仪式结构与秘传情景,揭示了其中所蕴含的宗教修行路径与现世调适策略。徐浩然从地方性与普世性的张力出发,研究4—5世纪罗马帝国基督教慈善观念的多元实践,探讨了教会在古代晚期社会转型中的角色建构过程。邬子安围绕“卡兹丹之问”重访拜占庭法律史的研究历程,梳理传统范式与新兴路径之间的张力,并反思中国学界在该领域的进展与挑战。王华鋆以泽拉港为中心,探讨中世纪晚期阿比西尼亚东部穆斯林贸易网络的形成与发展,揭示沿海社群在区域联通与政治秩序建构中的能动作用。董世康以“第二埃及”为线索,分析奥斯曼帝国晚期对伊拉克地区的环境想象与治理实践,揭示帝国现代化进程中环境因素与边疆治理的互动机制。陈越基于《死后财产调查》的量化分析,探讨了黑死病对中世纪英国农业经济的双重影响,揭示了疫情冲击下土地经营与继承制度的适应与转型过程。
世界近现代史组(一)由上海师范大学张忠祥教授、复旦大学朱联璧副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高嘉懿副教授点评,世界近现代史组(二)由上海大学王三义教授、复旦大学李振文副教授和上海大学郑彬彬副教授点评。两组论文呈现出鲜明的全球史与跨国史取向,通过具体个案回应宏大历史进程,研究议题包括全球互动中的非主流路径、帝国知识与边疆治理以及思想观念的流动与转型等。程明认为1925-1949年间美国妇女伞式组织“美国持久和平教育委员会”既是妇女提升政治地位的工具,也扩大了和平主义影响。徐世扬以1937年“帕奈号事件”为案例,揭示日本军政二元体制的内部分歧及美国在“孤立主义”与有限“干涉主义”间的政策摇摆。朱博探讨1966年"学生争取民主社会组织"发起的反征兵运动,认为虽遭镇压且成效不均,但成功废除相关制度成为重要“公民介入”实践。侯嘉欣研究美国国会黑人议员如何迫使NASA关闭在南非的种族隔离跟踪站,展现民权政治的跨国实践。杜禹铭分析卡特政府对南非政策建构为“民权说教”外交,揭示民权运动与外交政策的互动。韩硕以达拉斯市为例,梳理城市经理制从弱市长制到最终确立的历程,指出其专业化运作对城市治理的奠基作用。程一玮通过“镭女工事件”分析科学认知惯性如何延迟对辐射危害的认知,推动风险观念向“无形延时”的转型。兰江烁基于《满洲医学杂志》,揭示日本殖民医学从基础研究异化为殖民侵略工具的过程。苏波探讨1941—1961年间巴西疟疾防控从“控制”到“根除”的策略转型,分析其如何平衡技术民族主义与国际合作。王康旭研究达累斯萨拉姆1961—1984年间垃圾治理困境,指出殖民遗产与“重农村轻城市”战略共同导致问题的结构性延续。陈骏钊剖析世卫组织与世界银行在非洲供水项目中的合作与分歧,展现国际组织在理念冲突与话语塑造中的复杂角色。罗瑾尧对“拯救生命”演唱会在埃塞俄比亚饥荒救援中的作用进行批判性反思,指出其在冷战格局下的有限实效与文化霸权色彩。岳佳琪以16世纪意大利商人菲利波·萨塞蒂的信件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一条被传统“葡萄牙大航海”叙事所遮蔽的全球互动路径。杨乐融聚焦15至16世纪的霍尔木兹王国,指出霍尔木兹是拥有高度自主性的政治实体,扮演“连接”与“断裂”的双重角色。常宇辰探讨内战前美国的海图绘制如何参与帝国扩张。尤晨雪结合中英双方史料,尤其是英方当事人的一手记录,对1875年“滇案”(马嘉理事件)的关键涉案人员与事发时蛮允周边的势力情况进行考辨。赵檬锡以明代著作《救荒本草》为切入点,揭示自然知识在流通过程中被重构的动态性。杨昕睿以石桥湛山为切入点,探讨二战时期日本自由主义的“转向”问题。文潆羲探讨热那亚与西班牙之间“依附—共生”的特殊关系,认为这种关系使热那亚在西班牙扩张中获得短暂的辉煌,但最终导致双方关系的破裂。陈曦研究克里米亚战争时期英法撒同盟的形成背景、内容与历史影响,认为这场战争是一场“外交控制下的战争”,其胜败决定了外交走势。赵之皓探讨汉志铁路与其他奥斯曼帝国铁路相比的特殊性。漆芳宇聚焦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在1907年《英俄协约》形成中扮演的角色,认为其折射出战前国际关系体系中缓和局势的一面。王思洋探讨二战时期英属肯尼亚劳动力强制征召政策的“二元分化”特征。赵峻毅探讨俄国外交大臣伊兹沃利斯基在1906至1910年间的关键的外交实践。
冷战史组由华东师范大学陈波教授、赵继珂副教授和谷继坤副教授点评。论文突破传统美苏两极叙事,聚焦文化外交、中立国策略、同盟关系与科技交流等维度,揭示冷战格局下多国间的博弈、妥协与互动,凸显非国家行为体及中层外交的能动性。李欣芮以爱荷华创意写作项目为研究对象,展现文学项目在意识形态对抗中既受体制约束又保持文化自主的双重性。王维祎通过考察1945—1955年间爱尔兰加入联合国的历程,分析冷战格局对中立国外交政策的双重影响,揭示其中立政策在东西方博弈中的调适与转型。吴徐正正以1955—1960年美国对奥地利军事援助为切入点,探讨奥地利在美苏夹缝中如何通过灵活外交建构军事中立,并实现其中立身份的战略强化。孟津通过分析1980—1981年美韩就金大中案的外交交涉,揭示同盟国家在危机事件中的认知差异与策略错位,及其对东北亚冷战格局的深远影响。王欣欣以1946—1951年英国对日领土处置政策为研究对象,展现了英国如何在冷战背景下协调帝国利益与英美关系,最终形成具有现实主义的东亚政策。顾铭晨通过考察1972—1988年中美高能物理合作历程,分析了跨国科技交流如何推动中国科技现代化进程,并促进了改革开放初期中美关系的良性互动。窦云婷以1946—1967年美法铀供应博弈为研究对象,揭示冷战时期盟友间在核资源控制与自主发展道路上的深层分歧。王哲一通过考察后阿波罗时代美苏航天飞机技术交流,分析了航天外交如何既推动合作又制约武器化,塑造人类航天发展进程。李擎天以1969—1981年美国铀浓缩外交为案例,呈现商业垄断与防核扩散目标如何在政策实践中陷入双重困境。刘玥莹通过分析1949—1961年联合国古柯调查事件,展现了国际禁毒体系从“禁毒”向“文化规训”转型过程中的科学霸权与边缘抗争。杜罗亮基于越南南方局档案剖析越美谈判中的语言博弈,揭示术语定义与修辞策略如何成为争夺合法性与操控谈判节奏的关键武器。单一帆以20世纪60年代英国机械展览会为切入点,探讨英国如何在冷战管制框架下通过商业展览突破对华贸易限制,推动中英关系演进。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组由华东师范大学李鹏涛教授、范丁梁副教授点评。论文关注历史书写、记忆与思想的流变,探讨国族认同建构、史学范式转型以及思想家的理论实践,反思历史知识生产本身背后的权力结构与意识形态。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会场围绕历史叙事、学科建构、认同塑造与思想观念的流变革新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虞博文围绕民国时期中国学者对凯末尔时期土耳其的农业、工商业、财政政策、“五年计划”等方面开展研究。叶云霄探讨罗斯福新政时期“联邦作家计划”的《美国指南》项目,认为《美国指南》是一场构建国族认同的国家旅行书写实践。刘晨研究“总星系”这一科学概念在20世纪中国话语中的流变,旨在将科学的认知权威限定于经验范围内。李子鑫考察欧洲委员会成立七十余年来的历史教育工作,认为其战略功能、核心理念、工作模式都发生了转变。赵伟以汉斯·弗雷伊尔为中心,探讨一战的记忆与诠释对20世纪德国结构史学思想的塑造。白景旭探讨20世纪非洲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沃尔特·罗德尼在解构种族主义话语、破除欧洲中心论、重建非洲历史主体性等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贾惠杰探讨约翰·拉斯金的中世纪主义的思想理论与具体实践,认为这是19世纪英国对工业现代性批判的重要思想资源。吴颖达探讨非殖民化浪潮与史学范式转换双重作用下,两德史学界对本国殖民史的重新审视。周俊运用图像资料探讨了英国国家象征“约翰·布尔”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发展阶段的形象建构,这一时期的约翰·布尔形象具有对内批评政府、身背重税,对外彰显民族优越的双重特质。张弛探讨非洲批判理论及其核心思想“黑人精神”学说,非洲批判理论的演化路径从文学批判延伸至对种族主义、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邓乐骅探讨托马斯·潘恩在法国大革命期间的政治立场与修辞策略,通过分析其修辞策略发现潘恩始终以美国革命作为全世界革命的范本。
教学论坛第一组由南洋模范中学姚虹老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杨彪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刘琼敏副教授点评;第二组由上海中学刘庆刚老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周靖教授、徐继玲副教授点评;第三组由南洋模范中学俞颖杰老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李月琴副教授、黄爱梅副教授点评。三组论文聚焦大概念教学与跨学科实践等主题,通过理论探索和具体案例,探索如何超越传统教材框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与人文素养。一方面重视价值引领,通过乡土资源、馆校协同、口述史等路径,在历史叙事中涵养家国情怀与和平理念,另一方面则在初高中衔接、单元作业设计中系统落实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能力,同时深度融合全球史、感觉史、图像史等新视角。阿米莉亚·内孜以阿塞拜疆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建构为研究对象,探讨文明互鉴与地缘叙事在教材中的具体呈现。戴传杰围绕IBDP历史课程中的战争教学,分享了超越传统战争叙事的教学理念与实践路径。冷琴琴分析20世纪90年代中学世界近代史教学开端的转变,揭示史学观念对课程设计的影响。马明波以重庆建川博物馆为例,提出基于和平理念的馆校协同研学设计方案。邱裔茗以“冷战”教学为例,探讨了初高中衔接中史料实证素养的落实策略。王菁以茶叶为线索,展示了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主题式单元作业设计。杨贻以“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为例,阐述基于内容主旨的课堂教学统摄方法。张凌敏以“亚历山大远征”为切入点,探究初高中历史解释能力的阶梯化培养路径。常宇鑫通过“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展现了叙事见人、涵养家国情怀的教学实践。陈新幻围绕“战争与和平”大概念,探讨高中历史教学的主题建构与实践框架。付婷以“‘葡’匐前进,‘萄’尽古今”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例,分析战争、和平与发展的历史逻辑与教育启示。顾旖琪以“轴心时代”教学为例,提出了以“战争—和平—发展”为脉络的螺旋式教学设计。卢霞通过《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大单元案例,探讨世界历史演进逻辑与主线的教学呈现。王琴从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视角,重新解读圆明园的历史沉浮。吴芸以口述史为路径,探索中学生参与战争记忆传承的教育实践。张怡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为例,提出了二战新叙事在历史教学中的实践路径。白玉林以“克林德碑”三易其名为切入点,串联 20 世纪上半叶中国与世界格局变迁;通过情境导入、任务驱动、深度研讨,培养学生全球视野与历史思维。陈皓越注重整合教材文本结构,以“埃及的埃及→帝国的埃及→世界的埃及”为脉络;挖掘文本细节与深意,勾连知识盲点,进而升华“文明碰撞与传承”主旨。陈云樵认为教学需兼顾历史“主流”(经济基础、政治制度)与“潜流”(社会观念);通过典型史料与问题设计,引导学生理解和平观念对历史进程的深层影响。刁娅君以石刻的基督教标识、波斯造型、中国技艺融合为切入点,体现中华文明包容性。付文君选取不同时期世界地图,通过递进式问题链引导学生解读地图信息;落实“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素养,展现新航路开辟后世界从分散到整体的进程。顾朱杰以“致联合国秘书长的一封公开信”为微项目主线实现历史知识向实践素养转化。李爱英以20世纪印度民族民主运动为例,剖析“民族自决”理念从欧洲理论演变为国际法则的过程;战争客观上推动文化碰撞与重构,新兴民族国家形成本土与西方融合的新文化。卢奕突破传统军事史观,引入和平学“暴力三角”与 “积极和平”理论,以二战教学为例,引导学生从“理解战争”转向 “构建和平”。彭飞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三课串联,从“广度、深度、厚度”解读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孙继珍通过苏台德事件、《慕尼黑协定》的民众反应等细节解读绥靖政策的本质,揭示“妥协换不来和平,独立与担当是和平发展前提”的历史规律。王璐构建“知识载体—认知工具—素养层级”的三元结构,将教材知识按布鲁姆分类学转化为层级化任务,实现时空观念素养从基础到高阶的提升。王骁以7个递进问题串联中国古代战争探究,结合数据与地图,跨学科解读战争与政权、经济、地理的关系,传递“珍惜和平”理念。吴郑洋提出史料运用的三种路径,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与批判性思维。于嘉斌以查理一世审判、路易十六审判为案例,创设情境、设计问题链,培育唯物史观与历史解释素养,明确“以案释史”需注重案例选择、范围拓展与实践运用。张文义弥补传统“政治—经济”叙事局限,通过“历史语境还原、文本深度解读、概念谱系梳理”,展现思想观念对一战爆发与战后秩序的能动作用。蔡钧以耶路撒冷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作为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圣地的文明冲突与交融历史。陈辉以选择性必修2第9课《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为例,强调历史联系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陈紫琪以“亚历山大远征与地域文化的演变”为主题,探索时空观念素养的分层培育路径。范新尚从主体、空间和载体三个视角探讨战争史教学中战争记忆的运用。高子期以“近代中国的战争与革命”专题为例,研究情境构建与史料实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何牧以中央苏区金融实践为案例,试图构建“世界经济大萧条-国际钨价波动-苏区钨砂出口-苏币信用体系”的历史解释框架。李诗海对比不同年代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分析抗日战争世界性叙事的演进。吕婷以“文化遗产 全人类共同财富”一课为例,探讨二战文化遗产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价值与实践。钱洪海探索将数学建模方法融入历史教学,以“中国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问题为例,构建“东方主战场贡献指数(ETCE)”模型,通过量化分析验证历史结论。孙圳以上海《新闻报》为例,研究高中抗战史教学中乡土资源的利用,探讨如何通过乡土资源引导学生从乡土情感升华至国家认同。王伦立以“帝国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历史演进为例,运用概念史创设学习情境。王业清以“东方主战场”单元整体教学为例,基于“中国与世界的联系”重构抗日战争历史叙事。邢益明以“甲午中日战争”为例,探讨图像叙史的教学逻辑。张琳佳以《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为例,研究初高中衔接的战争主题教学。张晓洁引入感觉史视角,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感官经验建立历史代入感,丰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与方法。
主旨报告环节,华东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沈志华主讲《关于朝鲜停战问题的再思考》,强调研究历史问题需要充分的史料支撑,而现实问题往往因信息不完整而难以准确判断。朝鲜战争的停战过程已有翔实记载,其复杂性受阵营内部国家的不同诉求博弈和外部环境剧烈变化影响,这为分析当代国际冲突提供了重要参考。历史虽不会简单重演,但往往呈现相似逻辑,展现出研究历史对服务现实的重大意义。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张杨主讲《“全球”中国学:冷战时期美国的区域知识生产与传播》,以知识政治史视角探讨美国推动中国学跨国传播的动力问题,阐述范式转换与权势转移的研究框架,指出美国模式的区域研究虽依托学术研究,但长于实用属性。美国在二战后大举支持各国、各地区进行针对当代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其区域知识生产与传播受全球冷战、非殖民化与区域叙事的深刻影响。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李鹏涛主讲《消费需求与全球联结:非洲消费偏好在大西洋奴隶贸易中的作用》,认为传统研究多带有“欧洲中心论”倾向,将非洲描绘为受害者,但新的研究认为近代早期的欧非关系并非单向支配,而是互动与博弈的动态过程。应关注非洲社会如何凭借自身力量“驱动”这一跨洋贸易体系,揭示非洲在现代世界形成过程中的能动性。大西洋贸易本质上是欧洲、亚洲、美洲和非洲多中心互动的跨洲网络,非洲是近代早期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上海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郑彬彬主讲《英国特权兑现的知识基础:英驻华领事中国研究、海军协作与长江通商特权的形成(1849—1861)》,关注英国驻华领事从“口岸研究”到“中国研究”的升级,将中英贸易置于中国自身贸易网络中探讨,然而我们忽视了长江通商的“技术要素”。尽管英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获得了长江开埠机会,但最终被航行经验丰富和轮船技术成熟的美国最终获利。因此应引入技术史和海军国防建设视角,尤其在条约特权设计和兑现之间还需要关注帝国知识的权力结构。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讲师李静主讲《战争、帝国与失败的殖民蓝图:谁制造了作为分界的长春?》,指出学界对东北及长春的研究普遍以1905年日俄战争后成为“南满”“北满”分界为起点,已习惯于接受“长春因成为分界而崛起”的常识,但《朴茨茅斯条约》最终选择长春看似偶然,实则是以全球性地缘规划有意为之的结果。因此,在相关研究中不应只关注成功经验,那些看似“失败”的规划及其遗留同样深刻形塑亚洲乃至全球过去与现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陆昆主讲《1940—1941年泰国—印支领土纠纷与多边博弈》,以1940至1941年间日本对泰国与法属印度支那领土争端的调停为切入点,从双边与多边、局部和全局的视角,全面探讨日本与英、美等国在东南亚地区的战略博弈。日本利用1940年泰国欲收复法国殖民地引发的领土纠纷和英美东南亚地缘利益的摩擦,以调停者的名义介入试图实现南进,但被迫由“渐进”转为“激进”,引发英美的全面经济制裁,从而成为挑起太平洋战争的直接原因。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王宾聚焦《救赎与神圣化:13世纪利沃尼亚的合法性阐释与实践》,通过分析13世纪利沃尼亚十字军案例,揭示十字军定义从传统耶路撒冷中心向多元化的学术演变。远征利沃尼亚的个体参与者,基于对“理想十字军”的自我想象,将当地神圣化为“北方的耶路撒冷”,实现了超越教宗赎罪券的自我救赎。这一过程也伴随着对原住民的征服与文化边界的塑造,在利沃尼亚与俄国之间形成一道深刻的文化分界线。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任轶主讲《近代上海法租界医师管理制度的构建》,从宏观制度体系和微观案例分析重构制度确立、监督和干预的整个过程,叙述上海法租界的医师管理时间滞后、认定标准模糊、运行机制断裂的三个特点。该制度虽然存在种种问题,但并非失败的现代化移植,而是一种被现实权力与知识结构反复塑造的治理形式,为我们提供理解现代职业化制度在“非国家空间”中运行机制的重要视角,更有助于重新审视全球史视野下的混合性治理与合法性建构。
资讯交流环节,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李振文、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赵继珂、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陶万勇、上海大学文学院沐越和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刘训茜分别介绍各单位过去一年人才引育、学科发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的基本情况。
上海市世界史学会成立于1986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发起,与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上海大学人文学院世界史系、上海师范大学文学院历史学系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四系一所”共同担任会员单位,近年来不断吸引沪上其他高校加入,几乎囊括上海所有的世界史研究力量,并与不同学科学术团体、专业刊物和学术出版机构保持密切合作。学会始终以繁荣上海乃至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大局为己任,以服务国家和上海市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战略为目标,大力弘扬实事求是与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致力于构建上海各高校之间、高校与中学之间研究与教学的平台,推进上海世界史研究和教学的不断深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