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日,上海市伦理学会第九届会员大会暨2025年学术年会在华东师范大学普陀校区顺利召开。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马英娟,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雷启立,上海市伦理学会名誉会长朱贻庭,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会处杨琳副处长,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党委书记王柏俊,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期刊社黄薇主任、胡岩副主任莅临会议。年会特别邀请了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万俊人、东南大学资深教授樊和平作主旨报告。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高校和学术机构的专家学者共计230余人出席本次会议,共同探讨智能时代伦理学范式的变革与重构。
上海市伦理学会第九届会员大会暨2025年学术年会合影
中国伦理学会会长孙春晨研究员代表中国伦理学会发来贺信。他在贺信中高度评价了上海市伦理学会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贺信指出,上海市伦理学会成立以来,在周原冰先生、朱贻庭先生等历任会长的指导和带领下,坚持“学术为本、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始终立足当代中国发展,深度关切伦理学基础理论研究,广泛开展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活动,积极推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现代性阐释与创造性转化,不断探索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中的伦理学前沿课题,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学术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伦理支撑。
上海市伦理学会第九届会员大会第一阶段由第八届理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付长珍教授主持。第八届理事会会长高国希教授代表第八届理事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和学会财务收支审计情况报告;上海市伦理学会监事刘进作监事工作报告;付长珍教授作修订学会章程的说明;学会副会长郝云教授作换届选举工作情况报告,理事、监事选举办法说明,换届选举总监票人、监票人名单及产生情况说明。
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付长珍教授主持第一阶段会员大会
会长高国希教授向大会作报告
学会监事刘进作工作报告
学会副会长郝云教授作工作报告
全体会员审议并通过了第八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审议并通过了新修订的学会章程与换届选举办法。随后,经过全体会员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和新一届监事。
第九届会员大会第二阶段——第九届第一次理事会由吴新文教授主持。吴新文教授按照程序规定,就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常务理事选举办法及候选人名单产生情况进行说明,并提请理事会成员审议表决。随后,理事会成员进行表决与无记名投票。吴新文教授宣布上海市伦理学会第九届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常务理事名单以及社联党组关于调整中共上海市伦理学会党的工作小组成员名单的批复。
学会副会长吴新文教授主持第九届第一次理事会
第九届会员大会第三阶段由上海市伦理学会副会长周祖城教授主持。周祖城教授向大会宣布新当选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名单。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付长珍教授任会长,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郝云教授、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吴新文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周祖城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张自慧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孔文清教授、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代波教授任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王韬洋副教授任秘书长。
学会副会长周祖城教授主持会员大会第三阶段
第八届会长高国希教授向学会资深专家和同仁对学会的支持表示感谢,向学会新一届领导班子表示祝贺,并祝愿上海市伦理学会在新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第九届会长付长珍教授代表新一届理事会,向在场所有领导、专家与前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感谢,并表示将赓续学会优良传统,秉持“学术立会、学缘聚会”的办会宗旨,立时代潮头、以学术研究服务和回应社会关切;扎根中国大地,深耕基础理论,夯实传统根基,创新实践范式,探索构建中国自主伦理学知识体系的新框架;做“有温度”的伦理学,书写上海市伦理学会的新篇章。
第八届会长高国希教授与第九届会长付长珍教授分别发言
上海市伦理学会名誉会长朱贻庭教授亲临会议现场,表达对学会的殷切祝愿。他希望会员重视“情”这一重要的中华传统伦理特质,将学会视作温馨和睦的大家庭,把上海市伦理学会建设得更为卓越。
学会名誉会长朱贻庭教授寄语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雷启立回忆了华东师范大学与上海市伦理学会的深厚渊源与深度合作。他指出,学校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上海市伦理学会的工作,期待伦理学会在新一届会长与理事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下,通过拓深学理与关注现实,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发挥更大的学术影响力,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上海市社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马英娟高度评价了上海市伦理学会的优良传统和学会宗旨,充分肯定了第八届理事会的工作,并对未来发展提出四点期望与建议:第一,强化党建引领,保障学会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学术导向与价值取向;第二,坚持理论创新,以扎实之学回应时代之问;第三,深化社会服务,以务实之举彰显为民情怀;第四,优化队伍建设,以育才之基支撑学会长远发展。
马英娟副主席与雷启立副校长向名誉主席朱贻庭教授颁发聘书
会员大会的最后,学会向新一届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各位专家颁发聘书。上海市伦理学会名誉会长朱贻庭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第八届会长、复旦大学高国希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孙抱弘研究员、同济大学邵龙宝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周中之教授接受聘书。
高国希、周中之、邵龙宝三位教授接受聘书
杨琳副处长向孙抱弘教授颁发聘书
此次伦理学会员大会顺利完成了换届,将继续秉持“学术立会、学缘聚会”的办会宗旨,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伦理新篇章,贡献上海伦理学人的新力量。
接下来举行的2025年学术年会设置了“名家演讲”与“圆桌论坛”两个环节,分别由付长珍教授与吴新文教授主持,与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智能时代引发的伦理挑战及伦理学的理论回应等相关问题。
清华大学万俊人教授作主题报告
东南大学樊和平教授作主题报告
在“名家演讲”环节,清华大学万俊人教授以“大变局时代的伦理学应对”为题发表观点,认为在“大变局”时代,技术不仅渗透入经济、政治、文化系统,还左右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扩大了代际差距。技术大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发展所引发的问题与挑战与以往截然不同,因为这些问题没有确切的答案。他指出当下伦理学既要从技术对齐、价值对齐、管理对齐三个方面构建知识架构,又要摒弃被动应对思维,还要发展一种“动名词”式的伦理哲学,在采取积极行动的同时,又能够把现实经验转化成可传授的知识形态。
东南大学樊和平教授围绕“‘非常伦理’与人类命运”展开论述。樊教授指出人类处于一个“非常”时代,可能迎来“非常”文明,亟需构建与时代境遇匹配的“非常伦理”。他对“非常伦理”进行了现象学的还原,认为“非常”伦理世界面临着不同寻常的伦理问题,“非常”道德世界需要道德主体具备不同以往的德性与智慧,进而达到“非常”的境界,即要学会为伦理思考所支配,以此积极重建一种伦理型文明观。
圆桌论坛环节,学会副会长吴新文教授在开场中指出,面对智能技术的冲击,伦理学应坚守“常道”之稳定,既避免对变革无动于衷,亦须警惕过度渲染危机,要以实践智慧来平衡“变”与“不变”。上海师范大学张自慧教授立足中国传统伦理视角,提出伦理学范式转换应保持“文明以止”的审慎态度探索科技边界,以“致中和”的传统智慧应对智能时代的伦理挑战。同济大学杜严勇教授主张伦理学者应以谨慎乐观的态度面对AI技术,他强调通过完善伦理审查与相关体系建设,实现人工智能全生命周期的有效治理。上海交通大学闫宏秀教授强调智能时代必须注重中国传统伦理智慧,在技术无法替代的价值与情感领域巩固人类主体性。上海理工大学刘科教授指出智能时代伦理学面临本体论变迁与全球话语权失衡的双重挑战,应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伦理学知识体系,在全球AI治理中彰显大国责任,关注弱势群体与公平正义。上海社会科学院赵琦研究员从微观、中观、宏观三层面剖析了AI的伦理挑战,强调个体需强化独立思考、价值判断与德性修养,社会应健全管理体制与法律框架,警惕技术加剧社会分化。吴新文教授对与谈学者的讨论进行总结,指出尽管技术环境剧变,伦理学核心框架与对善的追求依然初心不变,主张在明晰技术边界的同时,持续拓展伦理学的研究界域。
圆桌论坛环节专家学者讨论交流
本次会议汇聚伦理学界众多专家学者,对学会工作进行总结与展望;围绕“智能时代的伦理学范式变革”,从现代技术所引发的伦理问题与伦理关切、伦理学科范式变革与发展的方向、伦理学人应有的科学研究态度进行了深入探讨,为构建中国自主的伦理学知识体系贡献力量。复旦大学高国希教授在作会议总结时指出,在“人机共生”成为现实语境的情况下,技术既为实现个性化发展提供可能,同时也潜藏着消解人的主体性的风险。伦理学人必须积极回应智能时代下人的数字化生存形成的多种发展样态,以理论创新助力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终极伦理愿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