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评|康熙是孝庄和洪承畴生的?“硅幕”下的狂欢

马上评|康熙是孝庄和洪承畴生的?“硅幕”下的狂欢

2025-11-06 动态更新

这几天,网友们吃瓜吃到了康熙身上。一段“老瓜”在多个平台上热传——“康熙是孝庄和洪承畴生的?”

这段野史不仅集皇室秘闻、历史绯闻、“乱了辈分”、“满汉之分”等于一体,更是盗用了DNA检测的“科学性”。

之前,网上传言称,“复旦大学曾征集爱新觉罗家族生物样本,检测显示爱新觉罗家族中多铎、豪格等远支后裔的Y染色体标志为C-F14749,而光绪帝遗骸的Y染色体为O1b—F1759,该标志高频分布在汉族族群中,与爱新觉罗家族是毫无关系的。”

网上相关“段子”的截屏。

既然光绪不是努尔哈赤的后代,网友就自行展开了脑补,强行“撮合”孝庄皇太后和洪承畴生下康熙,脑洞大开,脑补了一堆“证据”之后又叠加了“乾隆皇帝是海宁陈阁老的儿子”等老瓜:清朝前几个皇帝都是大方脸,康熙皇帝突然变成了瘦长脸,和洪承畴长得一模一样……大家越挖越开心,乐在其中,“已经不知天地为何物了”。

不过,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严实,作为首位通过DNA 研究确定清太祖努尔哈赤Y染色体类型的分子人类学研究者,终于出来辟谣了。作为当年相关研究项目的参与者,他曾测试过雍正第5子的后代,和努尔哈赤的外染色体类型是一致的。至于,网传的光绪是O1b-F1759,他称,没有看过可信的消息源。

简单地说,第一,根据当初的DNA检测,顺治、康熙、雍正都是努尔哈赤的后代,“康熙是洪承畴生的”不成立;第二,网上那个传得有鼻子有眼儿的“光绪皇帝不是努尔哈赤后代”的DNA测试是假的。严实副教授在知乎上的回答里,最后还加了一句:“以上是给想了解的人看的,乐子人和民族主义者想怎么样随便。”

严实副教授在社交平台上的回应截屏。

在全民吃瓜的网络环境之下,拿DNA检测的高科技,为陈年的老段子“赋能”,越挖越开心,传播者也不断贡献 UGC(用户生成内容),终于在网上筑起一座段子大楼,把“皇宫八卦”送上了热搜。

皇家血统被“截胡”的故事,更是横跨正史野史两界,为历代朝野津津乐道的文学母题。最早的传言有:楚幽王是春申君的儿子、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宋、元、明三代鼎革之际几乎有一模一样的传说“模因”:元顺帝是宋末代皇帝宋恭帝的儿子;永乐皇帝是元顺帝妃子的遗腹子;清代则是,乾隆皇帝是陈阁老的“偷龙换凤”的儿子……总之,江山换了,血脉却神奇保住了,大家对这种传言也乐在其中。

尤瓦尔·赫拉利在《智人之上》里说,人类文明依赖“虚构故事”实现大规模协作,而阴谋论是此类故事的极端变体。光怪陆离的阴谋论,远比朴素的事实,更能唤起情感共鸣、提升群体认同,迎合“认知闭合需求”、满足社交分享期待。

“康熙是孝庄和洪承畴生的”这种阴谋论段子里,有“奶奶才是亲娘”“格壁老洪”等伦理哏儿,又有颠覆正史的反智踩踏感,又有DNA检测的染色体的科技范儿,还有众多网友集体参与,不断地生成物料,把更多洪姓、陈姓的现代名人牵扯其中,将历史故事、文学桥段演绎进去,不啻一场大型网络狂欢。

作为一组段子,一笑了之,也无伤大雅,怕的是:参与者太热情,身陷其中,就怕段子说着说着,就当了真;谎话编着编着,就动了感情;谣言传着传着,就觉得“野史真香”。特别是,这种段子本身暗含着“民族主义叙事”——“虽然满清是统治者,但皇帝还是我们汉人的”。金庸先生的《书剑恩仇录》里陈家洛和乾隆“兄弟”身份错位、民族错位,就是全书的底层戏剧冲突。

近百年前,鲁迅就评论过种私心暗爽的阴谋论传言:从小以来,什么“乾隆是从我们汉人的陈家悄悄的抱去的”呀,早听得耳朵里起茧了。为此,鲁迅提出“中秋二愿”:一是“从此不再胡乱和别人去攀亲”,二是“从此眼光离开脐下三寸”。

总之,“硅幕”之下的狂欢,不必板起面孔来批评,但希望大家能分清段子和事实,别太投入,乐呵乐呵就行了。

转载请注明来自研顺网,本文标题:《马上评|康熙是孝庄和洪承畴生的?“硅幕”下的狂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