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如何在颠簸中保持稳定?从高市早苗的APEC之行说起

中日关系如何在颠簸中保持稳定?从高市早苗的APEC之行说起

2025-11-06 动态更新

10月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三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应约会见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习近平主席强调,中日四个政治文件就历史、台湾等重大原则问题作出明确规定,日方应当恪守和履行,确保中日关系根基不受损、不动摇。高市则重申,在台湾问题上,日本将坚持1972年日中联合声明中的立场。

然而,10月31日、11月1日,高市早苗在其社交媒体账号上连续发布两条APEC会议期间与中国台湾当局人员会面消息,并称对方为台“总统府资政”。11月1日,外交部发言人强烈敦促日方恪守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精神和迄今承诺,停止干涉中国内政,将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建设性、稳定的中日关系表态落到实处。

以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路线继承人自居的高市早苗是日本右翼的强硬派人物,她当选首相后,很可能会将引领日本进入一个对华政策更加强硬、战略上更紧密依附美国、内政上加速右倾化的时期。从她在APEC会议期间的表现也可以看出,至少她本人在涉华核心议题上的立场可能会做战术性调整但难有根本转变。因此提前研判高市政府的对华政策,并思考应对之策,对处理未来一段时间的中日关系而言十分必要。

总体来看,高市早苗的当选,标志着日本右翼保守势力的进一步整合,其对内对外政策,特别是对华关系,将进入一个更不确定阶段,中日政治安全领域的对立态势显著加剧。然而,受限于国内经济现实与区域利益格局,高市政府亦不具备对华全面“破局”的意愿与能力,在经贸及部分全球议题上仍将保持必要接触。

下文将对此具体展开分析,并提出中国如何应对的政策建议。

2025年11月1日,韩国庆州,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结束后,出席面向国内外媒体的记者会。视觉中国 资料图

高市政府对华政策走向研判

政治外交方面,高市政府仍将以日美同盟为外交基石,同时寻求对华选择性接触,谨慎沟通。高市政府将全面继承并强化“自由开放印太”构想,积极拉拢东南亚及“全球南方”国家,构建对华牵制网。

在具体策略上,高市政府将采取多边场合发声与双边谨慎沟通并重的方式,如在APEC、东盟峰会等场合阐明日方立场并寻求与中方接触,避免公开直接挑衅,但会持续利用多边平台削弱中国影响力。其“与中方就台海和平进行认真坦率对话”的表态,更多是策略性姿态,其在历史与台湾问题上的核心立场难有根本转变。

触发其政策调整的关键变量在于中美关系态势,若中美紧张升级,日本将迅速向美靠拢,强化对华示强表述;若日美关系出现不确定性,则可能暂时收敛,避免中日对抗失控。

安全领域是高市政策的突破重点。其明确主张将防卫预算提升至GDP的2%以上,加快推进《国家安全战略》修订,发展所谓“反击能力”,并推动修宪以摆脱战后体制束缚。

日美同盟将进一步深化。具体表现为强化美日韩三边安全合作,以及在台湾问题上探索与美建立“准安全同盟”关系等,中日潜在摩擦或将从双边层面升级为阵营对抗层面,冲突的复杂性和危险性增加。

经贸科技方面,高市政府将在安全优先前提下的对华选择性脱钩。

高市的经济政策将延续“安倍经济学”框架,在对华经贸层面,奉行“经济安全”至上原则,如在半导体、人工智能、量子科技、能源粮食等关键领域,加速构建“去中国化”供应链,配合美国对华技术封锁。当然,全面对华经济脱钩并非其首选,考虑经济现实利益,其政策将体现一些务实性。将在一般贸易、消费品等领域保持对华合作,尤其在日方具有优势的领域。不过,以“经济安全”为名的技术管制与产业链调整政策,或将引发中日经贸关系的系统性裂痕。

区域事务方面,高市政府将强化“印太”布局与联盟网络。高市政府将积极参与并主导区域多边机制,强化在东盟、APEC等平台的影响力。其核心在于深度融入并助推美国主导的“印太”战略,通过强化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QUAD),加强与澳大利亚、印度及部分东南亚国家的安全合作,系统性对冲中国地区影响力。日本在区域格局中的角色将更趋主动和强硬,可能加剧东亚军备竞赛与安全困境。

对于历史问题,高市政府将在策略性强硬与象征性妥协之间横跳。高市个人在历史问题上的修正主义立场鲜明,其参拜靖国神社、否认侵略史实的行为已成为中日、日韩关系的重大障碍。执政后,其在此议题上将展现策略性。一方面可能为缓和外交冲突,暂时避免以首相身份参拜,或淡化公开言论。她没有在靖国神社10月的秋季大祭期间前往参拜,就是一个迹象。另一方面,为巩固国内右翼基本盘,或在选举等关键节点,她仍会通过象征性举动或言论示强。

地区不安定因素上升

由上可知,高市政府未来的政策倾向不仅将冲击中日关系,也为地区和平稳定增添了很多不确定因素。

中美日三边关系方面,高市政府上台将强化美日同盟的对华战略协同,日本在美国“印太”战略中的“前沿支点”和“代理人”作用将进一步增强。在台湾、南海等核心议题上,日本将更积极配合美国,甚至在某些领域扮演“急先锋”。中美日三角关系向“美日联合对华”倾斜的态势将更加明显,中国面临的地缘政治压力显著增大。

中日韩三边合作未来也可能在摩擦中艰难前行。尽管高市在此次APEC峰会开幕前夕与韩国总统李在明会晤时气氛积极,但正如韩媒所言,对未来韩日关系发展持乐观态度尚为时过早。高市的保守历史观与对韩强硬姿态,仍可能导致日韩关系持续紧张,直接冲击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等三边合作机制。尽管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气候变化、经济复苏等务实领域三方仍有合作需求,但历史问题和领土争端将严重压缩合作空间与政治动力,可能导致中日韩三边合作机制长期停滞或空转,削弱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与政治安全对话。

高市政府也将更积极地在美国“印太战略”框架内争取规则制定权和安全事务话语权。日本将通过QUAD、东盟地区论坛、日欧对话等多边平台,主动塑造区域议程,联合盟友共同制衡中国。中国将面临一个在多边层面更具组织性和攻击性的日本,双边争议将被置于更广阔的“印太”语境下进行博弈。

中国如何应对?

在中美战略竞争长期化的背景下,中日关系很难有实质性的好转,在高市早苗任内不排除出现一些波折。对此,中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应对。

(一)坚持原则,强化分层沟通。

坚守底线。在任何场合清晰、坚定地重申中方在历史、台湾等问题上的原则红线,要求日方严格遵守中日四个政治文件。

深化对话。主动利用APEC、东亚峰会等多边场合,倡议并推动中日高层互动。重启并强化外交、防务、海洋事务等各层级对话机制,特别是在两军之间建立可靠的海空危机管控机制。

精准施策。对高市政府的不同政策领域采取差异化应对。对安全挑衅坚决反制,对务实合作领域保持开放,避免“一刀切”式反应。

(二)稳固经贸,破解脱钩叙事

筑牢根基。大力宣介中日经贸合作的互利本质,通过深化在RCEP框架下的合作、推进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鼓励日企参与“一带一路”高质量合作示范项目,切实提升双边经济相互依存度。

重点突破。在半导体、新能源等日方关切且双方有互补性的领域,设立联合研发基金或产业园区,以利益捆绑降低脱钩风险。

风险预警。建立中日经贸摩擦早期预警与快速反应机制,对日方可能出台的管制措施进行预判和预案准备。

(三)多边制衡,塑造区域环境

争取中间力量。在东盟、欧盟等地区加强外交努力,宣传中国和平发展理念,防止这些力量完全倒向日美主导的“排华俱乐部”。

分化联盟压力。利用美日、日韩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关注美国对日政策可能存在的利己主义倾向(如贸易施压),以及日韩历史心结,减缓其对华政策的协调性。

主动设置议程。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反恐等全球性议题上,主动提出中日及多边合作倡议,争夺国际道义制高点和议程设置权。

(四)强化内功,引导舆论认知

内部协同。建立由外交、商务、国防、宣传等部门参与的对日工作跨部门协调机制,确保政策统一、行动协同。

舆论引导。统筹官方与民间、国内与国际舆论场,通过智库交流、媒体合作、人文往来等方式,客观介绍中国,批驳日方错误言论,同时避免情绪化炒作。

预案管理。针对台海、东海可能出现的突发事态,制定详尽的外交、军事、法律应对预案,做到有备无患。

中国应保持战略定力,在应对策略上,坚持原则底线不容挑战,同时展现灵活务实,以强大稳定的自身,综合利用外交、经济、安全、舆论等多重手段,对日进行有效规制与引导,推动中日关系在颠簸中维持基本稳定,并在动态博弈中维护和拓展中国国家利益。

(薛力,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研究员;李少康,中共深圳市委党校福田分校助理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自研顺网,本文标题:《中日关系如何在颠簸中保持稳定?从高市早苗的APEC之行说起》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