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次去美术馆看真迹,不妨慢一点,静一点——你不是在欣赏艺术,而是在“调养身体”。
一份来自伦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精神病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研究所 (IoPPN) 的最新研究表明,在美术馆观看原作会对身体产生积极影响,与看同样的复制品相比,“看真迹组”的皮质醇水平(主要的压力激素)平均下降了22%,而“看复制品组”的皮质醇水平仅下降了8%。观看原作的参与者心率也更加活跃,这表明艺术可以通过激发情绪和调节压力来影响身体。
当地时间2023年9月29日,法国巴黎,在奥赛博物馆举办的“瓦兹河畔奥维尔的梵高:最后的岁月”预览会上,一名男子在观看梵高1890年的布面油画《瓦兹河畔奥维尔之家》。视觉中国资料图
测量指标涉及三大系统
50名年龄在18至40岁之间的志愿者分别在伦敦考陶尔德美术馆(Courtauld Gallery)欣赏原作,或在与之匹配的非美术馆环境中观看同一画作的复制品。参与者在约20分钟的观画过程中佩戴医用级传感器,持续监测心率(HR)、心率变异性(HRV)和皮肤温度。HRV数据被划分为五个等长时段,对应五幅作品的观看顺序,以便进行线性和二次趋势分析。研究前后采集唾液样本,检测皮质醇和促炎细胞因子(IL-6、TNF-α、IL-1β、IL-8),并在实验前评估了参与者的情绪智力(TEIQue-SF)。
与复制品组相比,画廊组的皮质醇水平(主要的压力激素)平均下降了22%,而复制品组的皮质醇水平仅下降了8%。与压力和多种慢性疾病相关的促炎细胞因子(IL-6 和 TNF-α)在观看原创艺术作品的人群中分别下降了 30% 和 28%,而在观看复制品的人群中则未观察到任何变化。这表明艺术可能对人体的炎症反应具有镇静作用。
测量指标,涉及三大系统:
50名健康成年人(年龄18–40岁)被分为两组,测量指标涉及三大系统
“压力激素和炎症标志物,例如皮质醇、IL-6 和 TNF-α,与多种健康问题相关,包括心脏病、糖尿病、焦虑症和抑郁症。欣赏原创艺术作品能够降低这些标志物水平,这表明文化体验可能在保护身心健康方面发挥着切实的作用。”该研究的第一作者,来自伦敦国王学院病理、预防和神经病学研究所 (IoPPN) 的托尼·伍兹博士说,“我们这项原创的研究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在美术馆欣赏艺术‘有益身心’,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艺术的根本益处。本质上,艺术不仅能触动我们的情感,还能舒缓身心。”
虽然越来越多研究发现,看艺术品对人有益,比如减压、改善情绪、提升幸福感。但大多数研究只是让人“说感觉”,没有深入测量身体反应。很多人直觉认为真迹更震撼,但科学证据很少。报告特别指出,研究主要是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关于这些效应背后的生理机制,尤其是在观看原作艺术品与复制品之间的差异方面,仍缺乏数据。尽管神经影像研究表明真实性可能激活更深的认知和情感系统,但很少有研究考察相应的生理指标,如心率变异性(HRV)、皮肤温度或与压力相关的生物标志物。迄今为止,尚无研究考察这些反应如何在自主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中整合,抑或它们是否依赖于艺术品的真实性。”
五幅艺术作品
这项实验精心挑选了五幅馆藏真迹,每一幅都具有强烈的情感张力、心理暗示或视觉冲击力,方便研究者观察参与者的心理和生理反应。接下来逐幅深入解读——不仅看“画什么”,更看“它可能如何作用于我们的身体和情绪”。
1. 《简·阿芙丽尔在红磨坊入口》
亨利·德·图卢兹-劳特累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约1892年作
关键词:孤独、都市生活、女性身份
简·阿芙丽尔是巴黎著名歌舞厅“红磨坊”的明星舞者。她与时任红磨坊海报设计师的图卢兹-劳特累克相识。他曾多次为她作画,但这幅作品因其克制的风格而格外引人注目。画中的她并非在舞台上,而是刚抵达歌舞厅,身披毛领大衣,神情落寞。背景中可见一辆马车。画作采用狭长的构图,突出了她瘦削的面庞与身形。
2. 《女神游乐厅的吧台》
爱德华·马奈(Édouard Manet)1882年作
关键词:现代性、疏离、镜像、消费主义
这是马奈生前完成的最后一幅重要作品,描绘了巴黎热门音乐厅“女神游乐厅”的吧台场景。吧台上摆放着葡萄酒、香槟和带有红色三角标志的英国巴斯啤酒。上层阳台人群熙攘,左上角一位穿着绿靴子的空中飞人暗示着后台正在进行的精彩表演。整个热闹的背景其实是镜中反射,将场景延伸到了观众的空间。
马奈曾现场速写,但最终在画室完成了这幅作品。画中吧台女名为苏珊,她的神情神秘而令人不安,仿佛正与镜中某位男顾客互动。马奈故意打破了透视规则,将反射错位,营造出一种迷幻、疏离的氛围。这幅作品被视为现代生活最具代表性的画作之一。
3. 《阿让特伊的塞纳河岸》
爱德华·马奈(Édouard Manet)1874年作
关键词:自然、亲密、夏日、宁静
这是马奈在户外写生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尝试之一,受到年轻印象派画家的启发。作品创作于他与克劳德·莫奈在巴黎郊外阿让特伊镇共度夏日期间。画中人物由莫奈的妻子卡米尔和儿子让担任模特。河对岸停泊着用于洗衣的驳船。
画作色彩明亮,水面波纹用快速笔触描绘,体现了莫奈的影响;但马奈仍保留了自己厚重的油彩和深黑色调,使画面更具质感与力量。
4. 《缠着绷带的耳朵的自画像》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89年作
关键词:痛苦、自我救赎、精神挣扎
这幅著名的自画像展现了梵高艺术的力量与个人挣扎。他在1889年1月,即出院一周后创作了这幅画。此前,他在与画家保罗·高更激烈争吵后,割下了自己的左耳(画中为右耳,因为是镜像自画像)。这是一种绝望中的自我伤害行为。
画中的他戴着毛帽,裹着厚绷带,抵御冬日严寒。背景中的画架和日本浮世绘版画象征着他对艺术的坚持与灵感来源。尽管身处困境,这幅作品仍通过他充满力量的笔触与色彩,表达了他作为画家的重生与决心。
5. 《梦》(Te Rerioa,1897年)
保罗·高更(Paul Gauguin)作
关键词:神秘、原始、梦境、母性
保罗·高更在定居南太平洋法属殖民地塔希提几年后创作了这幅引人注目的作品,时间仅在他完成《永不再》(Nevermore)之后几周。画中,两位女性静静地守望着一个熟睡的孩子,房间装饰着精美的木雕。人物之间没有交流,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
高更故意让主题模糊不清,他将这幅画命名为“Te Rerioa”,在塔希提语中意为“梦”或“噩梦”。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这幅画里的一切都是梦,无论是孩子、母亲、路上的骑士,还是画家的梦。有人会说,这些与绘画无关。谁知道呢?也许吧。”
这幅对波利尼西亚的“异域化”描绘旨在迎合欧洲白人的审美,延续了对“世界另一端自然天堂”的幻想。
艺术带来的益处
报告的一项结论是,脑成像结果显示,真实艺术品引发的神经反应大约是复制品的十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楔前叶区域(precuneus)——一个与自我参照思维和自传体记忆相关的脑区——在观看真迹时表现出强烈的正向激活,而在观看复制品时几乎无此反应。
报告在引言部分也指出,此前大规模队列研究曾一致表明,接受性艺术参与(如参观画廊、博物馆、音乐会或展览)与更好的心理和身体健康、更长的寿命以及更高的幸福感相关。英国老龄化纵向研究对超过6,700名50岁以上成年人的分析发现,即便在调整了社会经济地位和健康因素(如财富、教育、行动能力等)后,经常参与文化活动的人在14年内死亡风险降低了31%。来自斯堪的纳维亚和英国的类似研究发现,定期参与文化活动可降低抑郁、焦虑和孤独感,以及获得更高的生活满意度和目标感。
来自丹麦普通人群的近期证据进一步支持这一关联。在一项涉及超过5,000名成年人的纵向研究中,每季度哪怕只参与一次艺术和文化活动,也与新发抑郁症风险降低约50%和已有症状者持续抑郁风险降低70%相关,同时心理健康得分显著提高。证据还显示存在剂量-反应关系:每年参与艺术活动100小时或以上(约每周两小时)的人,其幸福水平显著更高,心理困扰更低。在50岁以上成年人中,每月参观博物馆或画廊与随后十年内患抑郁症的风险降低高达50%相关。
资料来源:伦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
Worrell, C., Kirkpatrick, M., Ribeiro Perez, C., Fortuna, P., Bumbra, L., Bradnock, L., & Woods, A. J. (2025). The Physiological Impact of Viewing Original Artworks vs. Reprints: A Comparative Study.
作品图来源:考陶尔德美术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