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婆饼里无老婆,靠窗车票无车窗。
据媒体报道,近日,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分享了自己的出行遭遇:她提前购买广州南开往茂名的 G2535 次高铁车票,希望能有一个靠窗的座位,好在路上欣赏沿途的风景。她买的是 3 号车厢 1A 座,二等座票面清清楚楚标着 " 靠窗 "。满心欢喜上车,却发现座位正对着一面无窗的墙体,就像一张 " 面壁票 "。这名女士称,车程虽不长,但她本想靠着窗外夜景放松,因观景体验不佳,她中途不得不站立乘车,站着刷手机到站。她说如果时间紧买到无座票自己也认了,但提前买票,且上面标注 " 靠窗 " 却没有窗,感觉被误导了。她建议铁路部门把座位标注细化,让乘客买票时就知道这个座位是不是真正的 " 靠窗 ",让大家买票时心里有数。
对此,中国铁路 12306 客服回应,当前售票系统及票面仅标注 " 靠窗 " 或 " 过道 ",无法查询具体座位旁是否有窗。对于这名女士的建议,会进行记录并上报。国家铁路局 12327 全国铁路监督热线工作人员称,车票上标注 " 靠窗 ",指的是靠近窗户一侧,并非紧邻窗户。工作人员表示,将会把细化标注的建议向上反馈,并感谢乘客。
按说,乘客反映自己购票乘坐高铁的感受,并提出建议,并无太大的不妥;铁路方面的回复虽然看似 " 官方 ",但也给出了相应的解释,并感谢乘客的建议和意见,双方都没什么大问题。但是,少部分网友却产生了分歧。一部分网友认为这名女士自己的认知出了问题,甚至认为她有些矫情;另一部分网友认为 " 靠窗无窗 ",铁路部门的回复有点玩文字游戏,应该提升服务,在车票上标注清楚具体情况,根本不算多大的难事,消费者在买票的时候有知情权。
认为乘客矫情的网友说," 真会有人因为这种事去反馈吗?" 在一般人的认知里," 靠窗 " 就是靠近窗户一侧," 过道 " 就是靠近过道一侧。这名乘客应该不是第一次坐高铁吧,怎么还咬文嚼字,服务这名乘客的铁路方也挺难的。还有网友说,从车票上看,这名网友的乘车时间是晚上八点到十点多,看啥风景啊?这个时间点靠窗不靠窗无所谓了,不都是刷刷手机或者闭目养神吗?" 靠窗 " 的含义是靠近车窗一侧,不是承诺一定有车窗可以看风景。
认为乘客反映合理的网友认为,大家买高铁座都希望买到靠窗座,不说为了看风景,就视野上来说也舒服些。如果特意选靠窗票想观景,结果对着墙,换谁心里都有点落差,觉得被标注误导也能理解。比起纠结乘客矫情不矫情,不如改进系统能尽快加个座位示意图,像选电影票似的标清有无遮挡,这不比互相吐槽实在?
这些声音听着像在 " 站队 ",其实反映出出行多样性:有人奔风景,有人赶时间,有人只求安静,有人能隐忍。但是,相关部门提升服务,更加精细化一些,对于乘客来说是好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明文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有法律人士认为,高铁票就是 " 服务商品 ",标注 " 靠窗 " 却无窗,客观上影响了乘客的选择——万一有人因为特殊情况特选窗边呢?这种未明确告知真实环境的标注,可能会影响消费者的知情权,铁路方面应该有优化的空间。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消费者需求在改变,过去乘坐火车的要求可能是 " 准点 ",现在乘坐高铁的要求是 " 舒适 ",铁路的服务得与时俱进。当然,乘客也要多些包容,别把暂时的瑕疵当 " 骗局 ",更不用把铁路的解释当 " 狡辩 ";铁路方面也多些行动,别让回应停在 " 记录 "。
理性点,包容点,升级点——这才是大家共同的 " 高铁梦 "。服务如高铁,速度是骨架,细腻是灵魂;让每位乘客的旅途,都不留遗憾,方显铁路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