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凭《战争游戏》(The War Game)荣获1976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的英国导演彼得·沃特金斯(Peter Watkins)已于当地时间10月30日在法国中部小镇费莱坦附近一家医院去世,距其90岁生日才刚过去一天。“影坛就此失去了一位最具洞察力、最具创造力、最难以归类的导演。我们衷心感谢所有那些在他漫长且孤独的奋斗历程中支持过他的人。”他的家人在声明中写道。
为《战争游戏》与BBC闹翻,背井离乡
彼得·沃特金斯(中)
沃特金斯从影半个多世纪,虽然只完成了13部长片作品,却部部都能做到立场鲜明,不少还带有强烈的争议性。面对压力,他从不妥协,甚至不惜与出资拍摄《战争游戏》的英国广播公司(BBC)闹翻,因为后者拒绝让该片在电视上公开播出。在那之后,他索性离开祖国,开始了全球各地四处奔波的电影制作生涯。
作品高调的彼得·沃特金斯,平素为人却相当低调,极少接受媒体采访。2000年,他难得接受英国《卫报》专访,表示自己“过往三十年来,始终致力于改变公众与电视之间的力量平衡”。他还语带惋惜地补充道,“如果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电视行业没走现在这条路,如果当初能以更开放的方式来加以运作,今天的人类社会或许会在道义和公正上做得好很多。”
彼得·沃特金斯1935年10月29日出生于英国萨里郡诺比顿,年轻时曾在英国皇家戏剧艺术学院(RADA)学习表演。1962年,他加入新成立的BBC二频道,担任助理制片,不久之后便受邀制作电视电影《卡洛登》(Culloden)。这是沃特金斯的首部长片作品,也就此奠定了他日后的电影风格:纪实与虚构紧密结合的伪纪录片。
《卡洛登》剧照
《卡洛登》呈现1746年时志在复辟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斯党在卡洛登战役中被政府军击溃的故事。他一改此类历史剧使用专业演员的惯例,找来许多普通人饰演历史人物,而且大量使用手提摄影,营造出类似战地报道的效果,带给观众强烈的即时性和真实感。
在翌年的英国电影和电视学院(BAFTA)的奖项评选中,《卡洛登》获得两项大奖。2000年,英国电影学院(BFI)选出“史上百大英国电视作品”,《卡洛登》位居第64名。
年轻时的彼得·沃特金斯(右二)
新人一出手就成绩斐然,让BBC高层很快又钦点这位青年才俊开拍以核战为主题的《战争游戏》。这一次,沃特金斯仍是自己担任编剧,仍起用非职业演员,走的还是伪纪录片路线:虚构了第三次世界大战背景下,英国本土遭到苏联核弹打击的末日情景,也对英国政府的应急政策做出尖锐批评。
《战争游戏》剧照
《战争游戏》拍得极度逼真,原定1965年10月6日播出,结果却因为BBC担心观众看后会有应激反应,临时取消播映,让英国舆论一片哗然。在野党专门针对BBC发起议会质询,怀疑他们是在政府高层压力下才做出撤片的决定。但在1967年4月举行的第39届奥斯卡颁奖礼上,该片却拿到了最佳纪录长片奖。
终于到了1985年7月31日,为纪念广岛原子弹爆炸40周年,BBC首次播出该片,让《战争游戏》在迟到二十年后登上了英国的电视荧屏。而在英国电影学院选出的“史上百大英国电视作品”名单中,该片更是高居第27位。
时至今日,《战争游戏》早已被视为影史表现核灾难最成功的反战力作之一。但回到当年,沃特金斯却因为作品无法正常播出,与BBC高层发生冲突,被迫另谋出路。
促使列侬夫妇发起“床上和平运动”
1967年,彼得·沃特金斯为兰克电影公司执导了剧情片《特权》(Privilege),依然是强烈的伪纪录片风格,故事讲述一位流行乐歌星被操纵成为邪教领袖,目的是政府想要转移民众对于政治的关注。影片拍成后,兰克电影公司以该片“内容伤风败俗”为由,拒绝发行。
《特权》剧照
眼看自己在英国已是四面楚歌,沃特金斯只能离开祖国。他先是去了瑞典,拍了科幻主题的剧情片《女战士》(Gladiatorerna)。该片讲的是未来的某时,不同政治阵营的国家已放弃军事冲突,改用以“世界和平大会”为名的真人竞技项目来一较高下。影片对于各派政治人物、电视媒介、资本力量的讽刺和揶揄,都走在了时代的前头,但和他之前完成的几部作品一样,在当时很难有渠道被广大观众看到。
《惩罚公园》海报
稍后完成的《惩罚公园》,再次引发了巨大争议。该片在美国加州拍摄,用的是16毫米胶片,成本还不到10万美元。故事就以当时的美国作为背景,虚构出了总统为应对日益高涨的反越战浪潮,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的设定。很快,反战分子、民权运动和女权运动的成员以及良心知识分子,大批遭到逮捕,被送去所谓的“惩罚公园”接受为期三天的“惩罚”。
按规定,他们必须在三天内穿越加州的炎热沙漠地带,其间既没食物补给,还要面对国民警卫队的跟踪追击。成功抵达终点者,将被释放;中途被抓到的话,就要去监狱服刑。来自欧洲的电影剧组,获得允许在此拍摄纪录片,记录下了所谓犯人和执法者的紧张关系。而影片的结尾更是极度反讽,宛若直接抽在当时美国政府脸上的一记耳光,也难怪该片在1971年纽约电影节上放映后,立即招来大量责难,被批评是为共产主义势力张目的反美电影,最终没能找到愿意负责北美发行的片商。
《爱德华·蒙克》剧照
在那之后,彼得·沃特金斯又去了挪威,拍摄了著名画家爱德华·蒙克的传记片。该片长达211分钟,拍摄过程中他又和出资方挪威广播电视公司(NRK)闹得很不愉快。随后,他受到瑞典电影学院邀请,去那里拍摄了伪纪录片《土地晚报》。此外,沃特金斯在1983年至1987年期间拍摄完成了时长873分钟的纪录片《旅行》(Resan)。这部关于核武器的作品,被认为是史上片长最长的非实验性电影,不过至今也没能发行音像制品,仅在少数电影节上有过放映。
《巴黎公社》剧照
沃特金斯的最后一部作品,是片长345分钟的《巴黎公社》。影片打破时空限制,采用大量伪纪录片手法,雇用非职业演员,再现了发生在1871年的巴黎人民运动。最终,沃特金斯和出资拍摄该片的法国电视台Arte也闹得有些不愉快,后者将该片安排在了夜间10点至凌晨4点播出,让导演公开控诉是在有意边缘化他的作品。
过去二十五年,彼得·沃特金斯都定居在法国。在他的个人官方网站上,首页有他和妻子去年1月发布的帖文,介绍已将作品相关事宜全部交给两个儿子处理。同时,他也为自己作品长期遭到打压,无法更好地通过音像制品和电影节渠道与更多观众见面,表示相当之遗憾。
正如英国电影学院官方网站上的沃特金斯介绍文章所述:“沃特金斯充满实验性、挑衅性、争议性和论战性的电影,以及他直率、尖锐的个性,导致他本人及其作品被边缘化,这令人沮丧,但也在意料之中。”
约翰·列侬与妻子小野洋子发起的“床上和平运动”。
放眼世界电影史,这是一个明明应该十分重要但却又长期遭到漠视的名字。他是伪纪录片风格的开山祖师之一,生活中也身体力行,从不讳言自己的主张和追求。1969年,约翰·列侬与妻子小野洋子发起了大名鼎鼎的“床上和平运动”,以非暴力手段公开抗议越战暴行。稍后,他们又发行了单曲《给和平一个机会》,组织参与多场和平音乐演唱会。日后接受采访时,列侬夫妇曾透露,当初触动他们做这一切的,正是沃特金斯的一封来信。
双方原本根本就不认识,但后者在“一封写得非常非常长的信”里,“描述了此刻正在发生的事——媒体是如何被控制的,事情是如何运作的,但大家内心深处其实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他劝我们说,‘像你们这样的人,有责任利用媒体来促进世界和平’。”信里的文字以及沃特金斯的一片赤诚,让列侬夫妇心里觉得沉甸甸的,最终促成了他们的行动。
沃特金斯的那封信对于列侬夫妇而言,“就像是导火索,点燃了这一切”。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留下的那些电影同样也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