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广告生态的持续扩张,广告已成为连接企业与用户的核心纽带。
但如今,整个互联网广告生态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治理挑战,广告欺诈、货不对板、黑产违规等风险如同暗潮涌动。
这些风险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真实存在于用户每一次点击与交互中:
可能是宣称 " 卡通画风 " 游戏 ,点进去却实际为 " 仙侠复古画风 " 的游戏广告、可能是诱导用户填写手机号后自动扣费的虚假权益宣传,也可能是伪装成正规 APP 的诈骗软件。
它们藏在光鲜的广告素材背后,伺机侵蚀着互联网生态的健康。
巨量引擎商业信任与安全团队,正是抵御这些风险的核心力量。他们的工作常处于 " 幕后 ":
当风险被成功拦截,无人知晓他们的付出;而一旦出现疏漏,质疑声便会接踵而至。
是什么让他们甘愿在幕后坚守?本次故事,就将走进这支团队的日常,揭开他们如何为亿万用户筑起 " 安全防线 " 的秘密。
以下是关于他们的真实故事:
文 | 杨佳
编辑 | 卓然
在当地警方的领导下,物业以 " 查水电 " 为由敲开房门后,迅速控制屋内 4 名嫌疑人,现场查获 12 台作案电脑、20 部手机,以及一本记录着规避 IP 检测与话术培训的手写笔记。
这是一个通过广告投放虚假壮阳药的诈骗团伙,他们伪装 " 老中医 " 引流至其他平台,将成本十多元的劣质中药以几百元的价格售卖,涉案金额超百万元。
成功抓获犯罪分子的消息传回到陈言这里时,他终于松了一口气。
这不是陈言唯一一次协助警方破案,作为团队里的 " 蓝军 " 岗位,他的工作远比想象中多元 —— 日常模拟黑产与用户视角 " 挑刺 ",挖掘现有风控体系的漏洞,必要时会协助警方根除犯罪团伙。
" 蓝军 " 这一源于军事红蓝对抗的角色,被引入互联网安全治理,源于行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如今的黑产已形成专业化运作,从简单虚假宣传升级为利用 AI 生成违规素材、搭建复杂诈骗链路,反侦查意识极强,仅靠线上拦截难以根治,必须线上溯源与线下打击相结合。
图 | 军旅题材的电视剧中,经常有红蓝军对抗场景,图片来源于电视剧《蓝军出击》
另一方面,在互联网广告生态中,广告是链接广告主和用户的重要纽带,既助力企业发展,也因巨大的流量聚集,成为黑灰产钻空子的高发地带。
因此,这也要求承担守护重任的巨量引擎商业信任与安全团队,并非单一的 " 审核部队 ",而是一个分工细致、覆盖全链路的庞大体系。
在这个庞大的体系里,每个 " 安全人 " 都有自己的战场。
李溪是账户安全与履约治理策略岗,他的战场在 APP 投放前的资质审核与投放后的履约风险管控上,因为经常拒绝一些风险 APP 的上架申请,他也被同事戏称为全公司最常说 " 不 " 的人。
" 我们不能放过任何一个潜在风险,哪怕是看似合规的资质文件,都可能隐藏虚假信息。" 他曾驳回一款看似资质齐全的理财 APP,只因通过交叉核验发现其合作机构无金融牌照,避免了用户资金受损。
即便同属游戏行业治理相关事务,不同岗位侧重也迥然不同。
肖娜是负责游戏行业规则的标准设计与运营,去年加入团队后,她重构了一套差异化的游戏行业货不对板治理标准:" 以前是通用标准一刀切,现在要根据不同场景细化,比如合集类小游戏,只要用户点击素材能直接玩到对应的玩法,就可以支持投放。"
王芹则聚焦内容风险与体验治理,通过监控用户负反馈数据(也称消费者抱怨指数,CCR)及时处置违规素材。
" 有次某游戏厂商提报素材后偷偷关闭玩法入口,其违规行为可能引发整个生态 违规消耗的连锁反应,于是我们通过数据异动快速锁定,避免了大规模用户投诉。"
除此之外,团队还有负责账户安全的专员、监控线索引流风险的策略师、搭建自动化研判系统的技术人员……
他们如同一张细密的网,覆盖广告从提审到投放、从履约到售后的每一个环节,与黑产展开着持续的斗智斗勇。
在合作过的同事眼中,巨量引擎商业信任与安全团队是公司最不近人情、最 " 拘谨 " 的存在。
在互联网 " 先干了再说 " 的氛围里,他们常把 " 这不能做 "" 那没商量 " 挂在嘴边,几乎每个人都被贴上 " 铁面无私 " 的标签。
这份 " 不近人情 ",源于流量诱惑下的风险博弈。
字节系生态的庞大流量,让黑产不惜绞尽脑汁钻空子:有的厂商提报素材时临时打开玩法入口,投放后立即关闭,诱导用户充值;有的黑产选择节假日凌晨通过 " 热更新 " 植入违规内容,躲避审查;还有自助客户选择夜间集中投放,打完就走,如同 " 打地鼠 " 般难以根除。
" 这些违规投放必然损害平台的商业信任,守住安全底线是我们安全团队的底线 ",肖娜说。
但在实际的守护过程中,难度远超想象。
首先,广告业务场景的复杂性远超想象。仅以李溪团队所从事的 APP 审核为例,日均就需要审核上百款 APP,节假日和寒暑假更是游戏、工具类 APP 的提审高峰,工作量呈几何级增长。
图 | 涉及的广告场景极其多,每个场景都有不同的标准
其次,风险链路漫长且隐蔽,从广告素材审核到用户实际体验,中间可能存在多级跳转、隐藏功能等漏洞,需要在海量数据中捕捉异常。
与之对应的是,黑产对抗手段不断升级,从简单规避到技术伪装,持续挑战治理极限。
更棘手的是,黑产偏爱在节假日、大众放松警惕时候活跃,以至于安全团队要随时应战——王芹就曾在游泳时接到紧急通知,上岸后立刻投入工作;李溪则在爬山时都背着电脑," 根本不敢断网 "。
图 | 黑产的部分作案工具,图源网络
应对这些挑战,团队有着成熟的方案:全时段采用 " 机审 + 人工协同 " 模式,机器自动识别 " 涉诈关键词 "" 违规资质 ",筛选出高风险内容后,再人工重点审核。
内部实行轮班值守制度,节假日提前布控风险趋势看板,监控用户投诉量级变化。
除此之外,定期巡检已上线的产品,及时发现并处置 " 虚假售后 " 等隐藏问题。
真正的难题,在于无标准化答案的拉扯 —— " 人情 "" 公平 " 与 " 效率 " 的平衡:
比如说制定治理规则时,要兼顾广告主诉求与平台安全,在不盈利甚至 " 阻碍 " 收益的情况下,顶住广告商不满。
像肖娜重构游戏行业的审核规则时,就因为制定的审核条件严格,遭到了许多厂商的不满和诘问:" 别的平台都没这么严,你为什么要这么严?"
就算制定了规则,还面临着规则是否能够落地、公平是否贯彻到底的难题。
李溪进入团队时,审核标准只有几页纸,如今审核标准已经达到几十页," 滑都滑不到底 " 外,单是培养审核团队、让其理解这些标准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此外,当大体量客户违规被处罚时,面对公司同事 " 说情 " 与 " 施压 " 时,又面临压力。
王芹就曾遇到,某头部游戏厂商的投放素材因 " 货不对板 " 驳回,业务团队多次沟通,希望能通融放行 —— 对于这款游戏而言,错过即将到来的假期流量高峰将损失惨重。
一次次的拉扯后,团队达成了共识:只有 " 不近人情 ",坚持底线,才能推动工作开展。
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并非刻意 " 为难 " 谁,而是深谙安全工作的敏感属性:每一次妥协退让,都可能成为风险乘虚而入的突破口。
这支团队里的大多数人,都是 " 半路出家 "。
李溪毕业后最初做游戏策划,每天琢磨如何设计活动让玩家快乐。
陈言校招时一心想做产品经理,却误打误撞进入风控领域,原本以为会像电影里那样进行激烈技术对抗。
王芹本科与研究生均主修金融,因实习契机接触风控后,才踏入这个领域。
就连经历 " 对口 " 一些的肖娜,也经历了漫长的适应期——她大学毕业后在互联网行业深耕多年,做过风控、治理、舆情,却从未接触过游戏领域。
加入团队时,她连行业里如 "Roguelike 玩法 " 这种基础术语都听不懂,只能私下去查,以至于内心充满焦虑,觉得自己 " 过去十年的经验几乎用不上 "。
对比之下,电影里的安全团队总是高手云集、热血沸腾并不存在,现实中的工作,更多是枯燥的数据筛查和规则打磨:
肖娜为制定游戏行业标准,每天翻看海量广告素材,总结宣传风格和风险尺度。
王芹为搭建自动化研判系统,反复与算法、研发团队沟通,梳理风险特征。
李溪审核 APP 时,要逐层点击功能入口,排查多级 " 口袋 " 里的隐藏风险,以至于单个 APP 审核时间从过去的 20 分钟,延长到现在的 30 分钟甚至 40 分钟。
除了枯燥,误解与压力如影随形。
团队的工作成果大多是 " 隐性 " 的,用户感受不到风险,就难以察觉他们的付出,这也导致,即使拦截了 99% 的涉诈广告,只要有 1 起漏放,就会被用户质疑 " 审核不力 "。
王芹曾收到用户留言 " 你们怎么让这种东西上线 ",却无法讲述团队 " 已拦截上千起类似风险 " 的成果。
职业倦怠与潜在威胁也在悄然侵蚀着团队成员。
长期接触欺诈、低俗内容,安全团队的成员对风险的 " 阈值 " 不断提高。
李溪坦言,看到一些涉黄内容,同事们会觉得 " 尺度还好 ",但家人会难以接受。
而且,成熟的审核团队搭建成本极高,仅新人培训周期长达 1 个月,当成熟审核员离职时,团队也经常面临压力。
更让人揪心的是潜在的人身风险。
李溪第一次被黑产团伙通过操作记录定位手机号、收到对方短信时,各种恐惧的心态涌上心头," 我当时就在想,他们能找到我,是不是也会找到我的家人,威胁他们?"
那段时间,他时刻活在担心家人的安全中。
对陈言而言,他的工作保密性极高,所以他也不敢跟家人分享自己的 " 高光时刻 ",以至于家里人以为他在 " 在互联网里干销售、卖产品 "。
这从来不是外界想象中光鲜的 " 计算机大神 " 工作,反而处处是枯燥的数据筛查、无解的无奈和不被理解的委屈。
但那些细微却温暖的瞬间,终究成了支撑他们咬牙前行的力量:
王芹上大学的弟弟妹妹知道她在从事安全治理,玩游戏时,会主动把 " 货不对板 " 的广告发给她,说 " 老姐,快把它干掉 "。
而她看到异常数据从高位下降、涉诈 APP 拦截量突破 10 万起、用户信任感调研的好评率提升,这些 " 隐性成果 " 也让她感受到了价值。
用肖娜说,虽然用户看不到他们,但货真价实的广告效果和用户留存的提升,就是对工作最好的肯定。
更重要的是行业责任的自我认同。
他们知道,自己不仅在守护用户权益,更在规范行业秩序,做一些更长远的事情。
李溪说:" 以前做游戏策划是让用户快乐,现在做风控是让用户安全,两种价值同样重要。"
陈言坦言,看到黑产被判刑,知道自己在 " 断他们的财路 ",这种正义感让他坚持下去。
肖娜则认为,他们的工作不仅是纠正货不对板的违规,更是在重构行业生态,推动游戏行业实现品质升级。
这份对价值的认同,让他们在 " 正义 " 之外的拉扯中,始终保持前行的力量。
即便团队已构建起成熟的防控体系,他们依然清醒地知道,安全治理没有 " 终点 "。
AI 技术的发展,让黑产分子能快速生成大量违规素材,变体层出不穷;流量愈发昂贵,黑产愿意投入更高代价获取收益,对抗难度持续增加。
团队成员依旧会有 " 哀嚎 " 的时刻:为突发的风险告警熬夜加班,为复杂的规则制定反复拉扯,为误解和质疑感到委屈。
但他们从未停下脚步。
最近王芹正在和算法团队沟通优化自动化研判系统,提升风险识别效率;细化行业规则,适应不断变化的业务场景;加强与行业多方的协作,形成治理合力。
他们清醒地知道,完全消除黑产的社会环境难以实现,风险治理没有 " 终点 "。
但总要有人站出来,成为那道 " 安全防线 "。
作为互联网广告生态的守护者,他们始终希望通过持续的技术迭代、流程优化与行业协作,让违规风险少一点,让用户的安全感多一点,让平台与合规厂商共同构建的商业生态更健康、更长久地运转。
他们深知," 流量擦边 " 本质是投机取巧的行为。当这条捷径被堵死,广告终将回归内容本身:用真实的素材、优质的产品吸引用户。
而这,正是对每一位合规创作者、每一家诚信企业的最好嘉奖,也是这群 " 隐形守护者 " 最想看到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