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刘应红:绿氢与灰氢平价竞争2035年左右可实现

中国石化刘应红:绿氢与灰氢平价竞争2035年左右可实现

2025-11-04 动态更新

10月31日,在2025清华大学“碳中和经济”论坛上,中国石化集团有限公司发展计划部(新能源办公室)副总经理刘应红提出了7个方面的行业建议。

建议1:还要继续发展传统油气。未来数十年,石油天然气仍将继续发挥基础性作用。我国原油消费燃料属性逐步减弱、原料属性增强,预计2060年仍有近3亿吨需求。天然气作为清洁过渡能源,仍将保持很长一段黄金发展期。推动“油温气增”既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职责使命,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石。

中国石化集团有限公司发展计划部(新能源办公室)副总经理刘应红在论坛上提出了行业建议。澎湃新闻记者 赵利新 图

建议2:发展绿电绿热及地下空间利用。石油石化行业是生产能源大户,也是耗能大户,目前是以化石燃料为主,碳排放较大,需依托自身需求来发展绿色电力、热力实现清洁替代。

建议3:发展绿色氢氨醇。绿氢是炼化减碳重要举措。国内氢气年产量3700万吨,煤制氢和天然气制氢量分别占65%、15%。绿电制氢每生产1吨氢气将分别减少20吨、10吨左右的二氧化碳排放,发展绿氢炼化对企业工艺降碳尤为关键。终端氢能市场前景广阔。长期看,氢能是需求侧终端推动工业、交通、建筑、电力部门在脱碳领域实现减碳目标的关键,2060年我国氢能规模将增至近8600万吨,高情景下有望达到1亿吨以上。

目前绿氢处于成本拐点爬坡期。我国煤制氢的成本竞争力最强(12元/千克),天然气制氢经济性次之(15元/干克),蓝氢成本在20元/干克,基于绿电的电解水制氢成本在22-32元/千克,相当于灰氢的两倍或更高,发展尚需政策扶持。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到2035年左右国内绿氢可实现与灰氢平价竞争。

建议4:发展二氧化碳原料化产品。二氧化碳原料化是深度脱碳的关键所在,可与绿氢耦合生产低碳甲醇、低碳甲烷等,并进一步生产绿色的烯烃,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化学品、燃料或材料,重塑炼化传统生产模式,构建“以废为材”的循环经济体系。

二氧化碳化学利用目前已打通了一些技术,但整体上成本还是比较高,现阶段与化石基产品难以竞争,初步测算在碳价分别为168元/吨、77元/吨、790元/吨的时候,绿醇、绿氨、氯甲烷才有竞争力。未来我们需要技术降本、政策赋能、产业协同三轨并行,叠加产品的绿色认证,可有力推动二氧化碳化学利用从技术示范迈向规模化商业应用。

建议5:发展废塑料循环产业。我国废塑料大概是6000万吨/年,废塑料回收生产的热裂解油是理想的蒸汽裂解或催化裂解的原料,通过与现有炼厂共用加工工艺,可以实现废旧塑料的化学循环,经初步测算,相比原油的加工路线,废旧塑料化学循环生产聚烯烃的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可降低30%以上,减碳降碳的效果非常明显。

建议6:发展生物燃料。随着国际航运业、航空业的减排控排政策趋严,激发了生物航煤、生物柴油等低碳燃油的需求。从全生命周期来看,生物燃料具有显著的减碳特征,生物航煤与化石航煤相比可实现减碳90%以上。

建议7:发展新材料。风电、光伏和电动汽车等新能源产业发展(2035年风光装机将达到36亿千瓦,新能源车成为销售主流),为石油石化行业向产业链中高端迈进提供了发展契机,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风电领域的碳纤维、光伏领域的POE、EVA,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工程塑料、动力电池材料等需求呈快速增长态势。预计2030年,电芯对新材料的需求将超过2000万吨。

转载请注明来自研顺网,本文标题:《中国石化刘应红:绿氢与灰氢平价竞争2035年左右可实现》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