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泉州到上海,这四位青年钢琴家将迎接终极挑战

从泉州到上海,这四位青年钢琴家将迎接终极挑战

2025-11-04 动态更新

首届“上音国际音乐家比赛”迎来最新进展。

10月26日-11月3日,经过在泉州举行的室内乐与艺术歌曲两轮复赛,德国选手Sonja Kowollik、法国选手Sélim Mazari、法国选手Arthur Coatale、中国选手谢凌飞脱颖而出,成功晋级决赛。

11月10日,四位钢琴才子将会师上海,迎来终极考验——边弹琴、边指挥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展现“自弹自指”的全面才华。

20位国际选手参加复赛,最终4人进入决赛

中外艺术歌曲,跨越文化的挑战与共鸣

复赛第二轮聚焦艺术歌曲,选手不仅要诠释德奥艺术歌曲,还需演绎两首中国艺术歌曲。

中国选手谢凌飞常年浸润于德奥作品,在驾驭舒曼《声之恋》时更易捕捉德奥音乐的深层灵魂,但在演绎《红豆词》《春思曲》时,却遭遇了难题,“虽然中文是我的母语,但发声与换气的节点和想象中不太一样,我要重新摸索贴合意境的表达逻辑。”

谢凌飞

德国选手Sonja Kowollik一开始想找不那么出名的中国歌曲,但当听到《踏雪寻梅》《玫瑰三愿》的录音后,瞬间被它们的浪漫意境打动,决定一试究竟。“德语是我的母语,演起来更得心应手。中国歌曲更难,因为我完全不懂中文。”她反复听录音,并向合作的歌唱家逐词请教,在协作中慢慢理解乐句处理的东方逻辑。

美国选手Edward Leung出于对中国音乐的浓厚情结,选择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忆秦蛾·恒山月》。为了准备好演奏,他特地研究了廖昌永的歌唱录音和歌词文本,“钢琴家需要极其熟悉歌词内容,以及歌词与音乐之间的关联。”

新西兰选Ruiyang Chen以舒曼《五首歌曲》展现德奥作品的细腻,又以《枫桥夜泊》《钗头凤》传递中国文化意境。“两类歌曲的文化背景与表达方式都不同,我都会做大量功课、查阅资料,追溯歌词背后的故事。”Ruiyang Chen能说一口流利中文,幼年时曾随父亲在上海生活数年,对上海有很深的感情。

Sonja Kowollik

Edward Leung

Ruiyang Chen

这场比赛寻找的不是埋头苦练的独奏家,而是能在协作中成长、在跨文化中共鸣、在多元领域中拓展的音乐家。跳出独奏的“舒适区”,是选手们对比赛的共同认知。

Edward Leung感慨,与歌唱家合作需要时刻保持灵活,对方的一个呼吸、一个手势,都可能需要调整弹琴节奏——这种有来有往的配合,比室内乐合作更考验即时反应与默契。

谢凌飞直言,相较于第一轮的室内乐考验,与声乐合作难度更高,“我与器乐合作的丰富经验能复用,但声乐接触很少,所以花了更多心思去琢磨。”

“从呼吸方式到脑回路,歌唱家和小提琴家、大提琴家都不一样。合作时,我需要调整方向,在手感处理上也得有所区别。”Ruiyang Chen目前在伦敦皇家音乐学院担任艺术指导,常年与歌唱家搭档,又有室内乐演奏基础,这些经验让他更易适应赛事需求。

谢凌飞

寻找和挖掘复合型音乐人才,是这场赛事的目标,也是吸引选手们参赛的重要原因。

“它的形式非常多样,涵盖了一个钢琴家应具备的诸多技巧和能力。看到比赛信息时,我特别兴奋。”Ruiyang Chen学过二十余年钢琴、六七年指挥,如今是歌剧艺术指导,这场比赛与其自身职业方向高度契合,是他未来深耕歌剧与指挥领域的一次绝佳练兵。

谢凌飞参加过很多国际钢琴赛事,都是聚焦独奏,而这场比赛打破了独奏壁垒,让常年关在琴房的钢琴学子们意识到,钢琴与器乐、声乐、指挥之间的紧密关联。

决赛中,选手要边弹琴、边指挥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难度更大。谢凌飞从未摸过指挥棒。一个月前,他紧急补课,开始研究艾森巴赫、阿什肯纳奇等身兼钢琴家、指挥家身份的音乐大师的指挥手法。如今,他成功闯进决赛,将在赛场上迎来第一次指挥之旅。

“这场比赛拓宽了我的思维。未来,我的职业道路可能会更宽。”目前就读于新加坡杨秀桃音乐学院的谢凌飞称,自己还不是“音乐家”,但这正是他努力的方向。

不能只做演奏家,要成为真正的艺术家

8位来自世界各地的评委,坐镇比赛现场。

来自芬兰的拉尔夫·戈托尼,是评委会主席,也是这场赛事的发起人。他在钢琴、指挥、室内乐、歌剧指导、音乐教育等多个领域均取得成就,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全能型艺术家。

"目前,全球范围内的钢琴赛事已超过900项,而且当今世界的钢琴演奏水平实在太高了。”戈托尼观察,高水准的演奏无处不在,在中国表现得尤为突出,还能如何精进?在这种背景下,赛事的创新和转型成为必然选择。

他突破传统钢琴赛事的模式,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加入钢琴与室内乐、艺术歌曲的合作——在演奏室内乐时,人们对音乐规律的理解,与独奏时截然不同;诗歌中蕴含着奇妙的情感世界,一首短诗就像一部微型小说,承载着丰富的内涵——钢琴选手能从这些合作中得到更加深刻、更加多维的训练,吸收到更多能量。

拉尔夫·戈托尼

彼得·查巴是匈牙利裔指挥家,也是小提琴家,其职业生涯横跨指挥与演奏两个领域。

“现在的音乐人勤于练习,演奏技巧都很出色,优秀的演奏者比比皆是。但就像拉丁语中的字母 A、B、C,它们只是钢琴艺术的基础入门。”查巴强调,年轻音乐人绝不能只做“演奏者”——这类人才并不稀缺,更应通过生活阅历、人生体验,以及与他人的交流互动,成长为真正的 “艺术家”。

“音乐是鲜活的,必须具备创造性。如果只是机械演奏,音乐会变得千篇一律、毫无新意。乐谱是固定的、无声的,但每个人的演绎可以截然不同。只有演奏、指挥等二次创作,才能赋予其独特生命力,而且每次演绎都可以不一样。”

查巴说,这场比赛要求钢琴选手和室内乐、艺术歌曲合作,甚至尝试参与指挥工作(哪怕只是初步体验),最终目的是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如果能出色演绎室内乐,能主动思考音乐背后的故事与情感,他们会更懂音乐;艺术歌曲环节更是不可或缺,它就像一个微缩世界,即便只有三分钟,也能承载完整的艺术内涵与诗意,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评委在复赛现场

奥科·卡姆是芬兰指挥学派的杰出代表。他早年曾学习小提琴,23岁在第一届卡拉扬国际指挥大赛中夺冠,蜚声国际,开启了全球性的指挥生涯。

“任何投身音乐行业的人,最初大多是独自钻研——练习技巧、打磨片段、提升能力。随着个人成长,行业对他们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最终,音乐的核心在于交流。如果在音乐之路上没有可以分享经验的伙伴,很难走得长远。”

卡姆认为,戈托尼提出的这个赛事设计堪称绝妙:它让这些本就需要彼此协作的音乐人聚到一起,通过合作发掘自身潜能,“这种‘全能协作’ 的赛事理念并非首次出现,但未来必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查巴同样赞扬了戈托尼的贡献,后者是三轮赛事的设计者,还精心组建了一支8人的评审团——他们不仅是技艺精湛的音乐家,更与赛事所追求的精神理念高度契合。

“创办这样一场赛事、践行这样一种理念,绝非易事,有很多想象不到的困难和艰辛。但没有人中途放弃,因为大家怀着同样的理想和信念,必须坚持下去。”查巴坦言,正所谓“孤掌难鸣”,一旦有了第一次尝试,第二次举办时,就会有更多人听说它、了解它,它的影响力也会传遍更多地方。

“我们由衷希望,也都真心期盼,这场赛事能够一直办下去。”戈托尼说。

转载请注明来自研顺网,本文标题:《从泉州到上海,这四位青年钢琴家将迎接终极挑战》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