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什么什么的,666 啊那种话 …… 你脑子里其他的优美的、好的语言,都被覆盖了”,当学生满口都是“包的包的”网络热梗,一位语文老师提出了她的观点。
近日,江西一位青年小学教师的课堂视频引发广泛关注。
面对学生频繁使用“包的”“ 666 ”等网络热梗的现象,这位老师提醒,“喜欢说这些话是偷懒的表现,一说就会停止思考”,她希望学生说的是“文明的话、优美的话、生动的话。”
当需要表达“这个事情能不能做好”时,她引导学生运用这些说法:“我很有信心”“我势在必得”。
她耐心教学生用这些更丰富、更具美感的表达来替代简单的“包的”“ 666 ”,她说:“当你们一直说这种(网络)梗的话,就说不了有知识的话了,成语、谚语、歇后语等也不会用了 …… ”
这位老师直截了当遏制孩子们“玩梗”,还耐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汉语言之美,此举引发不少网友点赞。
此外,视频也引发了大家对“滥用网络热梗”的思考和探讨。
视频中,老师表示,希望孩子们“写好中国字,说好中国话”,不少网友表示认同。
这位青年语文老师的“课堂一瞬”能够引发全网共鸣,因为其实不只孩子们爱用网络热梗,成年人也热衷使用各种梗和表情包, “张口忘词”的现象并不少见。
光明日报称,网络热梗的确在很多时候精准地传递出了多重情绪,也丰富了日常交流的层次,但不可否认,当多元的情感表达被压缩进有限的几个流行词中之后,人们在很多需要具体表述的场合,脱口而出的也只有这几个词了。
网络热梗好玩也好用,但进一步说,它框住了人们主动深入思考的能力和推敲文字的能力。网友为老师引导学生们用更精准优美的表达来代替网络热梗而点赞,也是在期待那些经过深思熟虑后参透着文字智慧的表达能够重新归位。
这不是说在日常表达中就要满口“春风得意马蹄疾”“天生我材必有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是期待孩子们甚至是大人们自己都愿意花更多的时间,来感悟这些闪闪发光的表达。
网络梗是年轻人流行的表达,有当下的文化语境,在网络梗之外,汉语言更有其辽阔又精妙的世界,也有其永不枯竭的魅力。语言不只是词汇的表达,更是文化的传承和思维的锻造。
回想一下,你是否也有因为总是满口“ 666 ”,而在需要“滔滔不绝”时想不起曾背得滚瓜烂熟的成语谚语、诗词歌赋?没关系,只要我们还愿意思考,张嘴前顿几秒,或是重新翻开书,我们就会言语有味、精神明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