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在群山环绕中的湖北郧西县上津镇绞肠关村,民房屋檐上残留的灰色泥浆,证明3个多月前一场历史罕见强降雨曾汹涌来过。
10月31日,上津镇绞肠关村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员、村党支部书记金明红讲起今年7月9日那场引发山洪、泥石流的大雨,仍心有余悸、声音颤抖。
金明红向采访团介绍,7月9日洪流到来时,浪头一丈多高,打在眼前的民房屋檐上。本文图片均为 澎湃新闻记者 程婷 摄
庆幸的是,由于金明红发现及时,日常针对群众的应急培训、演练到位,“村干部-小组长-中心户-明白人”应急网络通畅有效,市、县、镇各级支援快、转移快,在一丈多高的山洪、泥石流到来前半小时,危险区域的175户、579人就被成功转移,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在多名应急管理战线的干部看来,一个鄂西北的山村,遭遇百年罕见强降雨,却能做到教科书式的成功避险,这背后反映的是,“十四五”以来,应急管理部推进基层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和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的成效逐渐凸显,基层应急管理向“最后一米”的延伸,真正实现基层 “最小”应急单元的 “最大”平安守护。
遭遇百年罕见强降雨,人员零伤亡
郧西县地处鄂西北,北依秦岭,南临汉江。
澎湃新闻在随团采访中了解到,郧西县辖区内沟壑纵横,横跨两条省级地震断裂带,有千余条大小河流(沟),地质灾害隐患点近700处、中高风险区面积占比大,素有“十年九灾”之说。
郧西县上津镇绞肠关村郭家沟被群山环抱,不少村民的房屋背山面水。
灾后的绞肠关村郭家沟。
10月31日,灾后的绞肠关村郭家沟已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金明红在回忆7月9日那场历史罕见强降雨到来前后的情景时,仍然心有余悸,多次感叹“洪流的浪头一丈多高,那场景太吓人了”。
金明红还记得,7月8日,市县两级防指发布过天气快报,提示将出现局部大雨或暴雨。
7月9日一早,她冒雨在绞肠关村沿着河沟巡查。“我注意到河水还没有漫涨,但河水颜色与往常相比变黄,水质有些浑浊。”她回忆,当时大约是早晨6点40分。
8时30分,金明红巡查至郭家沟口时,发现村民余正明的屋前有大量雨水裹挟着泥土石块异常流出,堆积在房屋周边。根据应急管理部门平时培训的防灾避险知识,她判断有泥石流风险,于是立即上报。
在“7·9”强降雨中因灾受损的绞肠关村民房。
与此同时,她在10分钟内组织了30人的应急力量,通过大喇叭喊话、电话通知、上门叫应等方式迅速转移村民。
“有位80多岁的老人,舍不得家里财物,不相信会发大水,不想走,最后还是被我们背走了。”金明红说,由于平日里经常开展应急科普、培训,大部分村民很配合,在20分钟内,危险区域175户、579人全部成功转移。
在持续强降雨影响下,郭家沟水位暴涨。
9点20分左右,站在安全高地的金明红看到惊心动魄的一幕:绞肠关村郭家沟内大量雨水裹挟着砂石、岩块等冲击而下,一丈多高的洪流冲进郭家沟沿岸居民家中,导致多户居民房屋周边淤积。
距离绞肠关村最近气象监测站点的数据显示,7月9日累计降雨量359.8 毫米,最大小时雨强 93.8 毫米,百年罕见。
澎湃新闻在采访中了解到,在郧西县7月9日的特大暴雨中,共有包括上津镇绞肠关村在内的13个乡镇116个村、8468户2.38万人不同程度受灾,道路、通电、房屋、农田等受损严重。
庆幸的是,在自然灾害点多面广、易发多发的不利地形地势条件下,郧西县成功转移群众1678户、4588人,实现了“人员零伤亡”。
目前,郧西县灾后重建工作正全面推进。
绞肠关村避险搬迁安置小区正在加紧建设中,计划在年底前让村民能搬进新家过新年,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线路及农田恢复工作同步进行。
建设中的绞肠关村避险搬迁安置小区。
“五级叫应”与打通基层应急“最后一米”
郧西这样一个自然灾害多发之地,在遭遇百年罕见强降雨时,是如何实现“人员零伤亡”的成功避险的?
在十堰市郧西县应急管理局局长黄和平看来,郧西县建立的县、乡、村、组、户“五级叫应”机制运转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们的‘叫应’核心是双向确认。县里给乡镇打电话,必须听到对方说‘收到,已启动预案’才行。到了村里,干部拿着‘转移人员清单’,上门敲门喊话。”黄和平说。
当地相关部门在事后复盘总结时则指出,这是因为做到了“三快”:一是动作快。在接到镇党委、政府紧急转移指令后,迅速激活了“村干部-小组长-中心户-明白人”应急网络,确保了在险情发生前将预警信息全部传递到户到人。
二是支援快。险情发生后,市、县、镇领导第一时间到现场指挥,应急、消防、民兵等专业力量迅速支援,党员、干部主动冲锋在前,承担起最危险地段的巡查值守、群众转移、应急抢险等任务,最大限度保障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是转移快。落实 “八个应转尽转”要求,严格按村级防灾转移方案既定撤离路线与临时安置点组织转移,全程规避河道、滑坡等危险地段。对独居老人、留守儿童、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采取“一对一” 帮扶转移措施,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金明红说:“日常中,每个月都会按上级要求开展应急演练,因此哪个行动不便的人由哪个人来负责转移,都早已明确好了。”
与此同时,这也与十堰市十分重视基层应急能力建设有关。
在应急管理方面,十堰坚持改革向基层发力、资源向基层倾斜、力量向基层集结、装备向基层适配的原则,按照 “六有”“十个一”标准,2022年底,129个乡镇(街道)应急办(消防救援所)全覆盖组建到位,并开展规范化运行。
其中,“六有” 即:有应急管理机构、有应急管理工作人员、有独立办公场所、有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有应急物资仓库、有工作运行机制。“十个一”即:一套应急管理制度、一套安全生产监管台账、一套消防安全监管台账、一张辖区风险隐患分布平面图、一套应急管理基本情况数据库、一套辖区内应急处置预案、一部向社会公开的监督举报电话、一台应急救援车辆、一支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一处综合应急避难场所。
十堰丹江口市六里坪镇应急指挥中心应急指挥平台。
同时,十堰市还连续三年举办全市乡镇(街道)应急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组织开展全市基层应急救援力量职业技能比武竞赛,提升干部队伍能力素质,使基层干部能够真正发挥宣教、隐患查改、临灾叫应等作用。
不仅如此,十堰市还将关口前移“延触角”,全力推动基层应急管理“最后一公里”向“最后一米”延伸,按照有场所、有队伍、有装备、有机制、有特色“五有”标准,规划建设村(社区)应急服务驿站、下沉下倾应急资源和力量,全力提升基层干群知险、查险、除险、叫险、避险、抢险能力,实现基层“最小”应急单元的“最大”平安守护。
在十堰丹江口市六里坪镇应急指挥中心,澎湃新闻了解到,六里坪镇应急指挥平台具有灾害监测预警、视频巡查等功能,并与十堰市、丹江口市应急指挥中心贯通,形成三级联动体系,并可对全镇318个风险点位进行可视化管控,对各村进行视频调度。
10月31日,六里坪镇应急指挥中心工作人员在通过该平台进行视频巡查过程中,发现辖区内薛家湾水库边有人逗留,立即开启视频喊话功能,劝逗留人员远离危险水域。
该工作人员表示,“我们镇辖区内20个村全部实现可视频调度。若视频喊话后危险区域人员还没离开,我们可以现场线上通知村干部到现场处理。”
10月31日,十堰丹江口市六里坪镇蒿口村在开展防灾宣传。
据十堰市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余绍朝介绍,日常中,十堰一方面注重对基层应急干部、灾害信息员等进行培训,使灾害信息员具备风险识别和处置能力;另一方面市、县、乡、村各级常态化开展防灾宣传和避险演练,使基层群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得到显著提高,险情来临时能不慌乱、听指挥、配合转移。与此同时,十堰市县两级依托“五级叫应”机制,实现预警叫应可直达一线,点对点精准叫应基层责任人,确保预警信息能直达村户到人,大大提高了避灾避险响应速度。险情来临时,能做到决策果断,应转尽转,高效有序完成转移安置。
余绍朝表示,特别是应急服务驿站建设运行以来,基层临灾预警“叫应”及转移避险能力得到有力提升,实现了“救早救小救初期”的目标。今年,郧西上津“7·9”特大暴雨过程中,因镇村干部、网格员、灾害信息员及时叫应、转移安置群众,实现了特大暴雨灾害无一人伤亡失联,受到应急管理部通报表扬。
湖北经验背后,基层应急能力建设不断深化
应急管理的“十堰经验”,既为湖北探索基层应急服务新模式提供了样本,也是“十四五”期间我国应急管理工作探索打通“最后一米”的生动实践。
澎湃新闻从湖北省应急管理厅了解到,湖北省总结十堰、孝感等地的探索,积极探索基层应急服务新模式,按照“五有”(有队伍、有场所、有装备、有机制、有特色)标准,在全省12个县市深化“村(社区)应急服务驿站”试点建设,形成“平时”宣传引导、隐患排查、监测预警、培训演练,“急时”先期处置、自救互救、巡查检查、善后恢复的“平急结合”体系。
11月2日,在湖北武汉华侨城社区,澎湃新闻了解到,成立于2021年的华侨城社区应急服务站,不仅有应急车辆、应急物资,还建设了宣传培训室、值班备勤室、紧急疏散区、志愿者之家和联动中心等功能分区。今年大年初二,在居民不在家的情况下,华侨城社区应急服务站及时发现并在半小时内处置了一起因加热坐垫引发的小区高层室内火灾。该应急服务站自建站以来,已组织安全隐患排查400次,开展应急安全宣教培训60余场,妥善处置突发事件10余起。
武汉华侨城社区应急服务站的应急车辆与人员队伍。
“十四五”期间,武汉市通过社区应急服务站建设,探索完善社区应急治理新路子,目前已建成社区应急服务站1505个,实现了面上全覆盖。社区应急服务站运行以来,共排查安全隐患22万余起,参与处置各类初期险情2.8万余次,实现了小险不亡人、小患不扩大的目标,已逐步成为风险巡查、 隐患报送的“前沿哨所”和突发事件先期处置的“第一响应单元”。
当前,湖北全省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较大事故起数降到历史最低水平。同时,湖北自然灾害防范应对实现了“三个没有发生”:一是2022年以来没有发生因灾造成的重大人员伤亡,防汛、森林防火、地质灾害三大领域同步实现 “零伤亡”。 二是没有发生江河湖库溃坝和重要基础设施损毁。三是没有发生大面积、长时间淹城淹镇。“十四五”期间,湖北全省受灾人数、因灾死亡失踪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均值分别较“十三五”期间下降57.3%、69.9%、68.4%。五年来累计转移避险 26.43万人次。
“今年以来,湖北90起成功避险转移案例被应急部通报表扬,数量继续位居全国第一。”湖北省应急管理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不仅是湖北,四川省近年来也持续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推进乡镇(街道)应急管理机构建设,整合基层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各项职能,完善应急处置预案,整合应急救援力量,理顺应急指挥机制,不断巩固基层应急管理基础。全省已有1197个乡镇(街道)单独设置应急管理机构。
今年9月24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应急管理部部长王祥喜表示,应急管理部推进基层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和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建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灾害信息员队伍,全国总人数已经超过100万人,他们不但负责灾后掌握和报送灾情,在灾害隐患排查、紧急转移避险等方面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