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上海愚园路吹起了一阵“南法的夏日之风”。“在愚园新市”上,13个风格迥异的品牌带来了旗下最新产品,户外展示、场景营造、线下微发布,其中有长期为国际品牌提供整合营销服务的知名企业,也不乏国潮新秀。有企业惊讶地发现,不知不觉中,那么多知名品牌、国潮新秀都成为了自己在江苏路街道的“友邻”。
街道走访西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本文图片均为 受访者 供图
用一场活动架起企业品牌与热门街区的对话桥梁,这在江苏路街道并非孤例,事实上,依托于江苏路街道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努力,越来越多企业在这里找到了成长的土壤,从线上走到线下,从初创走向成熟。
2022年,长宁区江苏路街道办事处曾荣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称号。三年来,这份荣誉如何转化为持续服务企业、优化营商环境的实际行动?“‘人民满意’仍是重要的度量标尺和感知触点。”上海市长宁区江苏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徐玲说。
2025年6月26日“我的硅巷朋友”智链加速器系列活动
精准对接需求,高频联系、全覆盖走访
“我们辖区内共有3000多家企业,如何让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在同一个街区融合发展,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课题。”江苏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陈晨介绍。
江苏路街道区位优越,市场主体也呈现多元格局,既有中石化、李宁等大型企业,也有众多处于初创期的小微企业,在人工智能、时尚消费等领域形成了特色产业集群。科创企业云集是一大特色,目前辖区内拥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27家、高新技术企业35家,“上海硅巷”也坐落于此。
为了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江苏路街道组建了兼具专业性与服务性的“六边形”小组,整合机关干部、居委干部、党群服务、行政监管、社会力量、志愿骨干六方力量,通过每周高频联系、每月全覆盖走访,动态掌握企业经营状况与发展诉求。2023年以来,累计走访联系企业5900余次,有效解决诉求900余条。
“除了重点企业、规模企业,中小微企业、街区商户等小个专人群也是基层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徐玲说,“这些企业是畅通经济循环的毛细血管,是吸纳就业的大江大河,我们也帮助他们生存下来、发展起来、壮大开来。”
因此,针对初创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街道借助长宁区现有政策,帮助企业对接最优融资方案;对已具规模的头部企业,则侧重搭建平台,助力其拓展业务。
“钱学森”科学家精神展示馆
挖掘愚园路“应用场景”,从市集到一间“烟火小店”
愚园路是入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和“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的“网红街区”,在陈晨看来,这里的人流量和“青春经济”或许正是街道服务企业得天独厚的应用场景。
愚园新市·南法的夏天
“愚园新市”便是街道在这样的思考下搭建的应用场景。陈晨介绍,街道内有几家企业是做消费品或者化妆品的,但平时更多是通过线上渠道销售,这对提升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线上销售往往没有机会与客群面对面沟通,“而我们利用集市,为企业搭建平台直面消费者,使企业能够及时了解客群对产品的意见,有利于企业下一步从产品到营销策略的制定和调整。”
优化营商环境,不止于经济层面。“要最大限度地保留城市的人情味与烟火气,让企业和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好。”徐玲说。
故事商店
在愚园路1046号,有一处不到10平方米的“故事商店”。这是街道与社会组织合作打造的公益型共创空间,旨在支持青年创新创业。“我们希望每一颗创业的种子,都能找到落地萌发的土壤。”徐玲说。
如今,这里已成为年轻人实现梦想的起点之一。从海派木刻版画到手工编织再到独立IP的周边,“故事商店”见证了以共创、共益为初衷的“流水店长”伙伴和品牌成长。担任过一任共建店长的“鱼饼”,带着更加成熟的创业品牌在故事商店举办了“快乐锦鲤计划”插画快闪活动;东华大学研究生赵云青在一任店长的线下经营体验之后,计划从线上售卖手工饰品转变为成立自有品牌;“美好的书”公共艺术计划的负责店长梁亮借助“故事商店”丰富的顾客群体,探索艺术商业化的更多可能性……
徐玲认为,优化基层营商环境是一项长期工作,要让企业有持续的获得感,让街区形成持久的吸引力。街道持续深化“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建设,建成党群服务中心、社区食堂、生境花园等便民设施,将文体、医疗、养老、托育等服务融入日常场景,营造宜居宜业的整体环境。位于岐山村的钱学森旧居、“钱学森”科学家精神展示馆等点位,更让党建、文化、科技在此交相辉映。
在这片充满人情味与烟火气的街区,营商环境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每一次走访、每一场市集、每一次牵线搭桥中的具体实践。江苏路街道正以实际行动,让“最后一公里”成为服务企业、推动发展的“最优一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