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短意长|“苏超”终章,“新江苏”启程

言短意长|“苏超”终章,“新江苏”启程

2025-11-01 动态更新

 11月1日晚,6万余座的南京奥体中心灯火辉煌。

“苏超”决赛在南通、泰州两队之间展开。开哨前,随着主持人一一报出名号,全省13个设区市的代表队在绿茵场中央集结。

13支队伍,仿佛“江苏”两字的13道笔画。通过央视体育频道等40多个端口的直播,一个经济发达、IP鲜明、有趣带感的“整装江苏”展现在世人面前。     

“天南海北的很多朋友说:因为‘苏超’才知道江苏原来这么好,感觉以前对江苏完全不了解。真的,我也是。”半决赛期间,我的一位同行发朋友圈,感叹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业余的水平,却是世界杯的氛围,太精彩了!”

立夏过后,“苏超”开赛,不到端午,就因为“地域梗”的裂变式传播而出圈,受到举国关注。然而,省内的“散装”竞争在省外并没有减损江苏的形象,反而共同构筑了“江苏强”的整体印象——因为每个梗都不是凭空产生,谈笑间流露出的是自信和文化、经济底蕴。

一个“南哥之争”的热梗这样说:“江苏唯一的真南哥是谁?A:南京;B:南通;C:灌南;D:戴南。”

灌南是苏北的一个县,戴南则是苏中以不锈钢产业闻名的经济强镇——为什么县、镇都能被摆出来与省会“争名头”?索解的过程中,除了各地的好强和南京的气度,一个念头也在大家心目中生根:从省到镇,江苏经济是“整建制”的强。

在“苏超”,两市对阵前互致家书已成惯例,信里是江苏的起承转合,历史悠长;斗歌、赛诗也是一时风气,满篇章此间的山川风物,人文锦绣。“凡尔赛”是“经济第二大省”的实力宣言,经由数以亿计的热搜阅读量,将“苏大强”的“咖位”表现得鲜活立体,流布八方。

如果说“苏超”掀起的巨大流量使国人在凝视中再次“发现”江苏,那么,另一个“新江苏”来自江苏人之间心的凝聚。

江苏十三市的GDP全部排进全国前八十强,最高最低倍差仅5.7,在经济大省中最小。“散装”,说的是各地都有底气,谁也不太服气,区域自豪感有时会冲淡整体认同。而作为安全释放竞争本能的体育赛事,“苏超”恰恰是这种微妙情感的转化场、凝结剂。

“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苏超”承认差异性和“散装”的活力,为“十三太保”各自拉满的市域认同提供交流、交锋的赛场,创造了覆盖全省、持续已半年的公共话题,“地域梗”从略带疏离的自嗨自黑变为不言自明、无需解说、充满趣味的“内部”互动符号,并被注入拼搏、团结的意涵。各市文旅部门打破行政壁垒,向客队城市乃至全省游客提供优惠,互相导流,更具象征意义:绿茵场上的争斗没有离散彼此,而是使各地在“支持家乡球队,享受赛事乐趣”的共同氛围中感受到彼此依存,“江苏”是由十三个兄弟姐妹组成的大家庭。

“南京发布”讲述过连云港队门将李海涛的故事。

他曾是江苏队球员,但职业生涯中只在2018年为省队出战一次,第83分钟替补登场。10月4日,连云港队在南京奥体中心挑战主队失利,止步“苏超”八强。“我在这里为江苏队上场7分钟,等了5年。从江苏队离开时,我以为没机会再到南京奥体踢球,但7年后我又回来了,打满全场。”赛后接受采访时,身高1米94的李海涛流下了眼泪。

当夜,有球迷在线上提醒他,比赛结束时应该也到南京队的看台谢场,那里也有很多支持他的球迷。李海涛回复:“对不起,我以为大家已经忘了我。”

第二天,他改签了车票,再次来到南京奥体,向空无一人的看台鞠下一躬。

失落与梦想,付出与荣耀,欢畅与悲伤——“苏超”赛场这些共通的情感,以及近40℃高温下数万观众向心围坐、齐声呐喊的场景,使每一个人油然而生共同体的切肤体验。

热浪、热血、热爱,“2025苏超之夏”将成为所有江苏人的一段珍藏。曲终人不散,无论谁捧起了冠军奖杯,江苏都已经是最大的赢家。 

(作者张军系澎湃新闻长三角编辑部总监)

设计:王璐瑶

转载请注明来自研顺网,本文标题:《言短意长|“苏超”终章,“新江苏”启程》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