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有百分之百好的、正确的专业选择吗?如果它真的存在,知名导师张雪峰大概不会面对一次又一次的翻车。
10 月 22 日,沉默 28 天的张雪峰用抖音小号复播,瞬间涌入 4 万观众。这个数字印证了一个事实:即便频频陷入争议,这位 " 人生规划导师 " 依然被广泛需要。
在他的直播间里,一名女孩连麦咨询汉语言文学专业。张雪峰回应:这个专业在企业里什么都能做,言下之意是 " 不够精专 "。女孩如此理解:" 那这专业还挺好嘞。" 镜头前的张雪峰停顿了一下,带着一丝戏谑说道:" 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这句模棱两可的回应被广泛传播,有人解读为这表明了张雪峰对文科态度的 " 反转 "。然而,细究其后续解释便会发现,他的认知仍在固有框架内——他依然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缺乏清晰的职业路径。
为何这样一句微妙的话语激起如此大的波澜?无数人开始焦虑追问:那个教会无数人用功利主义计算人生的张雪峰,他的公式也会失灵吗?
张雪峰的黄金时代
要理解张雪峰的 " 灵 ",必须回到他所回应的那个时代。张雪峰的走红,精准命中了普通家庭的两大痛点:对教育的深度焦虑和信息鸿沟。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当下,无数家庭倾尽资源投资子女教育,却对数百个专业的真实面貌和就业前景知之甚少。这种不确定,催生了对 " 确定性 " 的强烈渴求。
(图 /《鸣龙少年》)
张雪峰以引路者的姿态,用薪资、编制、就业率等可量化的指标,构建了一套清晰的选择逻辑:" 学什么 ",不是为了成就谁、成为谁,而是成为社会分工中性价比最高的零件,以最大限度地获取生存资本。他指出 " 天坑 ",指明 " 捷径 ",这套生存哲学一度为他赢得了广泛的信任。
2016 年,凭借《七分钟解读 34 所 985 高校》等短视频,张雪峰迅速走红。这一年,正是我国考研报名人数的关键转折点。此前,该数据连续两年下跌,而 2016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达 177 万人,较 2015 年增长 7%,首次实现止跌反弹。
(图 /bilibili)
此后,考研热度持续攀升,2017 年至 2023 年,报名人数逐年增长,形成了一轮考研热潮。这一切,为张雪峰提供了绝佳舞台。
吕欣是这场热潮的亲历者。2017 年夏天,她从西北一所二本双非院校毕业,读的正是张雪峰口中 " 什么都能做,但什么都做不好,只能去考公 " 的汉语言文学专业。
当时,吕欣那拨毕业生的出路大抵有两条:一条是回家考教师编,一条是考公务员。但她选择了第三条——以 " 跨地域、跨学校、跨专业 " 的 " 三跨 " 考生身份,报考新闻系研究生。
(图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
这个决定遭到吕欣母亲的强烈反对。她多次将张雪峰的链接发给吕欣,希望女儿听从 " 名师 " 建议,利用专业优势考公、考编,进入稳定的体制,过上旱涝保收的生活。吕欣的父母都在国企工作,作为工薪阶层,他们对于世界的追求和理解,更多在于求生存、求稳定。
而张雪峰的成功,恰恰迎合了一个朴素的社会诉求:教育,首先应该是一种可靠的生存策略。
(图 / 社交媒体截图)
他创造了一套独特的话语系统:将各个大学的底蕴简化为就业率、薪资水平等量化指标,为信息弱势群体提供了看似明确的破局思路。他还以 " 说破真相 " 的姿态,构建了一套看似清晰的生存法则:金融优于哲学,计算机胜过历史,一切选择都应有其明确的 " 性价比 "。
在特定的时段,在资源并不均等的环境下,张雪峰似乎教会了许多家庭如何通过有限的分数,争取看似最为 " 稳妥 " 的未来。
" 后悔听了张雪峰的话 "
如今,各个行业迅速演变,张雪峰那套评判公式失灵了,他的 " 预言 " 开始频频翻车。
他力荐的 " 黄金赛道 " 纷纷显露疲态。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2 年全国建筑业企业用工数较 2014 年峰值下降超过 25%。与此同时,房地产行业的深度调整,使得需求端持续收缩。当年那些听从建议、希望以后 " 一劳永逸 " 的土木学子,在毕业时迎面撞上了行业的下行周期,曾经的 " 稳妥之选 " 遭遇寒冬。
" 后悔听了张海峰的话。" 在社交平台上,那些从曾经的热门专业中艰难转型的年轻人频频发声。有人坦言,当初只看重就业率,从没想过自己是否适合、是否会痛苦。这种表达正在形成新的社会现象:那些成功抵达 " 热门赛道 " 的人,却发现自己在这个位置上找不到价值感。
(图 / 社交媒体截图)
由此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反讽:那些严格遵循各种 " 攻略 "、希望搭乘 " 风口 " 快车的学子,可能在毕业时发现自己挤上了一条已然拥堵的赛道。张雪峰下判断基于历史数据,但他无法预知未来的政策转向、技术颠覆与市场波动。以追求绝对功利之姿出现,一旦预测失效,所承受的失落感必然更为剧烈。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个人兴趣、能力与职业高度匹配时,个体不仅能获得更高的工作满意度,也更容易取得长期成就。张雪峰的推荐恰恰忽视了这一关键维度——他给你规划了看似顺畅的路,却从不问你究竟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具体的人,在张雪峰的推荐系统里,往往是消失的。在张雪峰这里,一个活生生的人被简化为分数、排名和家庭背景的数据集合;专业的深邃与工作的意义,被剥离成薪资数字和岗位名称。在这套逻辑中,难以容纳个体的独特性和内在驱动。
(图 / 社交媒体截图)
吕欣就是没有听从张雪峰建议的那批人。
高中的一个暑假,在公共图书馆里,吕欣偶然读到了一本《冰点周刊》的报道合辑。那些报道击中了这个年轻的女孩。当时,她对新闻专业不了解,对自己也不了解,只是模糊地知道,自己似乎对新闻行业产生了兴趣。
后来,吕欣母女之间关于就业的对抗剧烈且持久。获得新闻学硕士学位后,吕欣进入媒体工作。每次回家,吕欣的妈妈总是会找到一些时机,向她表达担忧:" 人家都说你这个专业没有前景。"" 你当时如果直接考编多好呀?"
(图 /《玫瑰的故事》)
那几年,最热的热点,是烂尾楼、地产行业寒冬。采访完一名从地产行业转行的从业者的那一天,吕欣出神许久。电话那头的受访者,因为行业衰落不得不延缓婚期,吕欣从中听到了落寞与怨怼。对此,她感受到一种莫测,也更加确信,与其把选择的权利让渡给别人,不如信任自己," 没有哪个人的判断是完全准确的 "。
去面对具体的生活
张雪峰的成功或失败,并不意味着其建议毫无价值。
在一定时段内,他为信息弱势方撕开了一道口子,提供了宝贵的市场信息切片。但正因如此,当他试图用一套确定的逻辑来应对一个本质上不确定的世界,这种努力注定是徒劳的。当公众试图将他的 " 参考意见 " 擢升为不容置疑的 " 报考圣经 " 时,他的 " 失灵 " 也就不可避免。
(图 / 社交媒体截图)
但更重要的是,它折射出当代人在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的集体心理变化——我们渴望一个确定的答案,以应对世界的不确定性。
不如让我们超越对张雪峰个人言说的评判,去叩问一个更为本质的议题:在一个确定性被不断消解的时代,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职业启蒙?
毕业多年,吕欣仍然从事那份自己理想中的职业。尽管 2023 年张雪峰在直播间里说新闻专业," 随便翻一个都比它强 ",但她从未有一刻后悔过。兴趣与热爱,这种无法被数据量化的内在驱动力,成为支撑她直面漫长职业生涯中诸多不确定因素的真正支撑。
在技术加速迭代的今天,具体技能或许会过时,但批判性思维、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让人在任何一片陌生的土地上重构生活。
近年来,数字内容生态蓬勃发展。根据人社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联合各大平台发布的报告," 新媒体运营 "" 短视频编导 "" 直播运营 " 等岗位连续数年成为人才需求增长最快的职业。BOSS 直聘研究院发布的《2024 应届生春招趋势报告》显示,针对新闻传播相关专业的应届生招聘需求,同比增幅超过 18%,增速远超许多传统岗位。
或许可以这样理解:张雪峰的攻略,可以作为我们的信息拼图中的一块,但它绝不能替代我们对自己人生的主控权。
好的职业启蒙,终点不应该是制造一批批精准嵌入社会机器的标准件。恰恰相反,它应该是一场持续一生的、关于 " 自我 " 与 " 世界 " 的对话。它应该致力于 " 唤醒 " 而非 " 灌输 ",不仅帮助人们发现外部世界的需求,也让人得以发现内在的兴趣、禀赋与价值坐标,培养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寻找自己位置的能力。
世界上真的有百分之百好的、正确的选择吗?如果它真的存在,知名导师张雪峰大概就不会面对一次又一次的翻车。
但可以肯定的是,真正的 " 好选择 ",不是被数据证明 " 最对 " 的选择,而是那个能让人投身于具体的生活,从中感受到价值感与 " 活着 " 的选择。
(图 /《荒野会谈第二季》)
在社交平台上,一条题为 " 张雪峰劝不动的新闻专业学生,后来怎么样了 " 的帖子中,一名网友分享道:自己从土木专业转到新闻专业,双非本科,感觉新闻专业能做的工作还是挺多的。有网友跟帖称,同专业的就业情况还不错," 可能是幸存者偏差吧 "。" 经历过找工作阶段特别能理解迷茫和焦虑,工作和所学专业不一样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大家思路可以开阔一些。" 这名网友写道。
面对失灵的张雪峰们,我们需要的不是寻找下一个预言家,而是培养一种在激流中掌舵、不迷失自我的能力。不如从对 " 热门赛道 " 的狂热中抽身,目光向内,看清自己身处何处,从而做出不被标准答案所束缚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