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鼓掌、掉手机、咳嗽,音乐家们能忍受这些吗?

抢鼓掌、掉手机、咳嗽,音乐家们能忍受这些吗?

2025-10-30 动态更新

前不久,上海的“马勒全集” 6场音乐会,钢琴家孔祥东连听了5场。他表扬了“马勒九”尾声时上海观众的反应,指挥手放下来之前近一分钟的屏息凝神中,无一记掌声冒出,为“马勒全集”写下相当完美的句号。

“马勒临死前被一个忘静音的手机吓得没死成。”作曲家龚天鹏的一句幽默吐槽,戳中了音乐会现场的秩序痛点。

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捷杰耶夫与马林斯基交响乐团的“马勒全集”引发广泛关注,在弱收时(乐曲即将结束但还没结束)过早鼓掌的观众,也成为乐迷热议话题。此外,突如其来的手机铃声、手机掉地的巨响、邻座观众低头刷手机的行为(屏幕亮光会影响其他人观演)、乐章之间人来疯的咳嗽声,也不断考验着演出秩序与台上正在演出的音乐家的包容度。

音乐家的耳朵很敏感,对于台下的动静,台上的他们明察秋毫。此次,我们采访了孔祥东、王健、秦立巍三位著名音乐家,请他们谈谈对音乐会观演礼仪的看法。

“马勒全集”演出期间,乐迷对不要过早鼓掌的呼吁

不必苛责冒失掌声,要守护善意的初心                 

“好像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bravo哥。”这样的吐槽,如今在社交媒体上挺常见。

谈及弱收作品部分观众过早鼓掌、过早叫好的现象,钢琴家孔祥东和大提琴家王健均认为,还是要以鼓励观众为主,不要打压观众。

孔祥东观察,近四十年,上海古典音乐市场发生巨变:1986年他从柴赛获奖归国演出时,大学生通宵排队买票、上海只有零星音乐会,如今,上海已是全球音乐会最繁忙的城市之一,古典音乐聆听群体迅速扩大,“但热度不等于对音乐作品领悟的深度。”

孔祥东身边有这样一群资深乐迷,财务自由、时间自由、健康自由,每年要在全球听200多场音乐会。然而,并非所有观众都能达到如此专业素养。他指出,弱收作品中部分观众急于表达热情,“那也无可厚非,那是对音乐肃然起敬的自然爆发,要允许这种情感抒发。”

“马勒全集” 6场音乐会,他连听5场。他认为,上海观众整体很不错,尤其是“马勒九”尾声,观众的表现可圈可点:捷杰耶夫以手势hold住全场,观众在三十几秒的屏息凝神中,与音乐余韵同频,无一记掌声冒出,为“马勒全集”写下相当完美的句号。

王健则明确反对“教育观众”的思路。他认为,音乐会是共情的场合,即便弱结束作品中有人突然叫好、略显唐突,也要看到对方喜欢音乐的“初心”。“如果原意是善意的,哪怕后果不太理想,我也不会太纠结。”在他看来,保护这份对音乐的热情,比纠结鼓掌时机更重要。

“马勒九”演出结束后,乐迷激动分享观演感受

那么,什么样的作品,适合等一等再鼓掌?

孔祥东说,马勒、布鲁克纳等作曲家有一些结尾静谧深沉、能把人心揪住的交响曲,然而大多数交响曲以宏伟叙事、走向光明收尾,“艺术家都很善良,无论如何都想给人希望,鼓掌是最自然的情感共鸣。”

“其实一目了然。”王健表达了相似观点:若作品结尾带着冥想、升华、超脱的气质,乐声轻缓,观众自会等揪心的时刻过去,喘口气再鼓掌;而那些以兴奋、快乐、振奋收尾的曲目,本身就是在邀请观众和音乐家一同庆祝,火热掌声是彼此交融的最佳方式。

网友自制AI视频,借马勒之口说出:抢喊bravo,罪大恶极。视频来源:飞向蓝莓山(00:13)

转载请注明来自研顺网,本文标题:《抢鼓掌、掉手机、咳嗽,音乐家们能忍受这些吗?》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