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徐州、大连之间贯穿全年的“万亿城市晋级赛”已进入最后“一季”。10月30日,随着徐州公布经济数据,前三季度的整体“赛况”浮现:三市当期GDP在7200亿~7500亿,增速均达到或超过6%,目前看有望携手“升档”,但四季度的经济运行占年度的份量最重,最终结果仍要看各自的“临门一脚”。
到2024年,中国大陆已产生27座万亿城市,紧随其后的就是经济总量超过9500亿元的温州(9719亿)、徐州(9537亿)、大连(9517亿),三者构成“准万亿城市”中的第一梯队。
温州以“民营经济发祥地”知名,“温商”行天下;因煤而兴的老工业基地徐州地处苏鲁豫皖接壤地区,乃长三角北翼门户;大连是北方重要的工业城市、东北经济第一城。三市的禀赋和发展路径不同。温州今年奔“双万”:GDP过万亿、常住人口达千万,徐州将“扎实朝着万亿城市迈进”确定为全年工作主题,大连也在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高质量冲刺万亿GDP城市”。
9月,温州在浙江各设区市中率先设立人工智能局。 温州日报 图
晋级赛的“第一季”就情节跌宕。一季度,三市的“队形”发生变动:温州当期总量、增速双双领先;徐州去年全年的经济总量高于大连20亿,但当期5.9%的增速相比去年有所放缓,而大连增速达6.2%,比去年全年提升整整1个百分点,GDP反超徐州。
进入“途中跑”后,徐州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快、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的效用逐渐显现,上半年GDP增速达到6.2%,稍快于其他两市,但总量仍殿后。
前三季度累计,温州以6.1%的增速、7414亿元的总量继续位列队首,徐州、大连的增速均为6.0%,但徐州的总量达到7298亿元,由上半年的落后于大连翻转为领先50亿元。
今年以来,徐州的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在三市中持续领先。1~9月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5%,其中,批发和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9%、8.6%和9.8%。1~8月,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6.0%,在“苏超”等带动下,其中的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收增长21.6%。
作为北方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大连市前三季度出口大增16.4%,经济循环畅通,为各产业注入活力。同期,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8%,增速为全国(6.2%)的两倍。重点行业中,石化工业增加值增长8.9%;装备制造业增长17.5%,其中铁路船舶行业增长64.5%,汽车行业增长26.3%。1~8月,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17.2%,比上半年提高4.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16.3个百分点。
大连完善“春有风筝帆板,夏有帆船赛艇,秋有桨板摩托艇,冬有国际冬泳节”的赛事体系,打造“国际滨海运动名城”。 吕文正 图
温州的GDP增速已连续十个季度不低于6%,传统优势产业、新兴主导产业的“双轮驱动”成为增长的核心引擎。近年来,温州构建“5+5+N”产业体系,推动电气、鞋业、服装、汽车零部件、泵阀五大传统优势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培育数字经济、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装备、生命健康产业等新兴主导产业集群,以及若干未来产业。前三季度,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0%,居浙江第一,五大传统优势产业和五大战新产业的增加值增速又分别快于全部规上工业增速1.6个、2.5个百分点。民营工业的支撑作用增强,规上民营工业增加值增长11.0%,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9%。
10月下旬,三市相继部署四季度经济工作。温州将“强化冲刺收官”,高质量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大连提出“坚决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保“十四五”圆满收官。徐州要求“满弓紧弦”冲刺四季度,全力打好收官战。
除了上述三市,去年经济规模超过8000亿元的城市还有6个,其中沈阳(9027亿)和厦门(8589亿)在8500亿-9500亿之间。今年前三季度,两市分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614亿元和6418亿元,厦门的增速为5.7%,高于全国和福建省的水平(均为5.2%),沈阳为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