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要养娃,很多需要父母来搭把手。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显示,全国有随迁老人近1800万,其中专程来照顾晚辈的比例高达43%。大家将这些漂泊在大城市中、与子女共同应对养老及幼儿照料问题的老人,称为“老漂族”。
只是身在异乡的他们往往缺乏亲友网络的支撑,社交圈狭窄、社会参与度低,即便是为 “爱” 奔赴子女身边,也容易因归属感缺失,成为城市里的 “无根之木”。
约17%的“老漂族”与社交活动“绝缘”
60岁的多米奶奶,就是千万 “老漂族” 中的一员。为了照顾孙女,她从山西来到江西,“多米的父母没有时间呀,能帮衬就帮衬了,”多米奶奶说。
然而,来到新城市的她由于不懂当地方言,难以融入当地的圈子。“听不懂这里的话,我感觉自己像个哑巴”,多米奶奶说。如今她在新城市的的社交,只剩下与孙子同学家长见面时礼貌性的点头。
多米奶奶这样的情况在“老漂族”中并非个案。从事老年问题研究的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王艳表示,有别于向往城市生活的农民工群体,因照顾子女生活而来的“老漂族”们对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家乡有着更深的眷恋。他们大部分来自小城市、县城、乡镇这样的“熟人社会”,来到城市后,社会交往的被迫切断以及城市商品房的社区邻里关系都容易让他们感到孤独。
一份发布于今年7月的社会学研究进一步揭示了“老漂族”社会互动情况分布:样样活动都参与的丰富型社会参与模式占2.62%,娱乐型社会参与模式占31.59%,社交型社会参与模式占48.81%,而几乎丧失社交圈子的消极型社会参与模式占比达到了16.98%。该项研究是基于2023年中国6个流动人口聚集城市的专项调查数据分析而来。
进一步分析不同群体的参与模式差异,更能看到 “老漂族” 内部的多元现状。
根据“老漂族”迁出地的城乡特征,研究把老漂族分为“乡-城漂”和“城-城漂”,令人意外的是,相比于“城-城漂”老人,“乡-城漂”老人中属于丰富型和社交型社会参与模式的比例更高,属于娱乐型和消极型的比例更低。
此外,相比于“双漂”老人,“单漂”老人更需要通过社会参与缓解了配偶不在身边的孤独,其丰富型和社交型社会参与模式的比例也较高,属于娱乐型和消极型的比例较低。
社会参与是“老漂族”心理健康的良方
阳阳奶奶是从吉安到南昌帮忙带孙子的,在老家时,她每天挑着扁担走在三里蜿蜒的山路上去劳作,尽管身体累,可心里却踏实满当,来到城市,她的生活成了家和公园之间的两点一线,她说:“务农时,累的是身子,现在,累的却是心。”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中国老龄发展报告2024——中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显示,国内23.76%的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受,其中4.75%的老年人“经常感到孤独”。同时,有26.4%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其中6.2%的老年人有中重度抑郁症状。
在整体老年群体面临心理困扰的背景下,“老漂族” 作为特殊的流动老年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参与行为的关联更为紧密。
社会参与模式对“老漂族”抑郁症状和自评健康的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消极型社会参与,娱乐型社会参与的老年人抑郁症状更少;同时,娱乐型与丰富型社会参与均能显著改善他们的自评健康水平。
社会参与是老年人维持社会角色、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方式。娱乐型和丰富型社会参与通常是老年人基于个人兴趣和意愿的主动选择,这种自主性使他们在参与过程中能够获得更高的满足感,进而促进心理健康。
线上冲浪无法替代线下社交
数字时代,老年人的“数字素养”也对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中国老龄发展报告2024——中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显示,老年人的上网行为不仅可以降低老年人的孤独感,对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也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相比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和没有智能手机的老年人孤独感更低。毕竟漂泊在外的老人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寻找新的社交机会和活动,从而丰富自己的生活。
然而,最新研究发现,社交媒体使用对“老漂族”的主观幸福感影响,是把“双刃剑”。
《随迁老人社交媒体使用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显示,整体上,虽然社交媒体使用显著正向影响随迁老人的主观幸福感,但显著负向影响其社会融入,而社会融入水平低又显著负面影响主观幸福感。过度在线社交可能导致个体的现实社交技能退化,现实融入困难,缺失感和孤独感增加。
不仅如此,老年人群体还仍普遍面对着“数字鸿沟”的挑战。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庄曦在研究报告《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新移民的互联网社会支持》中指出,针对江苏部分区域60岁以上城市居住老年人的调查显示,随迁老人的信息支持需求占比最高,达61.1%。
截至今年6月,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网民规模达1.61亿人,老年群体互联网普及率达52.0%。然而与此同时,利用技术手段设置的坑老陷阱也层出不穷、屡见不鲜。不少商家抓住“老漂族”渴望关注的心理需求,看似不断问候,全天陪伴,实则只为套现。
要让 “老漂族” 生活得更幸福,现实生活中的陪伴以及线下的社会融入,是一部手机无法替代的。
作者 | 乔钰杰
编辑 | 陈良贤
设计 | 张冉一
参考资料:
西北人口 - 《中国城市“老漂族”的社会参与模式及其健康效应》
科学决策 - 《流动老人的在线社交参与与社会资本建构——基于333位“老漂族”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新闻大学 - 《随迁老人社交媒体使用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3327万“老漂族”的乡愁,等待应答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1683959
老漂族:被移植的根,在都市开出了花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0679591
“老漂族”,身心漂泊的双重困境何以破解 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1-01/14/nw.D110000gmrb_20210114_1-07.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