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跨境就医渐成趋势,有哪些因素推动?

港人跨境就医渐成趋势,有哪些因素推动?

2025-10-27 动态更新

界面新闻记者 | 张熹珑

来看诊的港籍人士增加了,是陈虹雨近年来的明显感受。

陈虹雨是深圳宝安区中心医院颐康园社康中心的全科医生。她所在的社康中心附近有一所私立国际学校,里面有不少香港籍学生就读。陈虹雨接待过不少打预防针或感冒看诊的学生,也遇到过带孩子来打疫苗顺便问诊慢性病的香港家长。

“针对慢性病问询,我们也会用全科的思维去看诊,这更契合港人看病的习惯。”陈虹雨告诉界面新闻。此外,她也遇过工作、生活在宝安区的港籍人士来做感冒、发烧和慢性病的首诊。

遇到“老乡”来看病,在龚敬乐的内地执业生涯中也越来越常见。这名香港资深全科医生在八年前取得内地医师执业资格后,开始了往返于大湾区各城市的生活,既在蛇口人民医院等医院开诊,也会在各社康中心进行全科医生带教门诊。

“体检、内科、外科,甚至癌症,(各种病症的病人)都有。”龚敬乐接待过各类病患,包括高血压、胃肠科疾病、抑郁症、冠心病等。每逢遇到港籍患者,双方马上切换粤语,沟通起来也多了些亲切感。

跨境就医港人的数量正在增加。根据今年2月广东省商务厅、香港总商会中国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粤港医疗健康产业合作交流座谈会披露的数据,港澳居民在广东住院人次已达7.7万人次/年,有28.52万香港居民参加广东医保。

香港大学今年8月发布的一项研究结果发现,对比2011年,15年来港人北上求医规模大幅增加:2011年之前,使用过内地医疗的香港居民仅占5.9%,这一比重在20192023年上升至60%

便捷交通下的“一小时湾区生活圈”、相近的文化和语言、两地医疗资源的差异、以及“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计划”等政策推动,让北上就医成为越来越多港人的选择。

“这个现象有多方面原因。从支出来看,内地医疗费用具备价格优势,且医疗水平和服务水平也不断提升。体检是港人北上就医的项目大头,香港公立医院排队体检可能要数年,这也是香港医疗资源客观环境决定的,负担太大了,所以港人宁愿到内地医院体检,有的当天就能完成。另外,内地生活成本更低,北上游玩消费、北上养老的人群也在增加,这里面也会衍生医疗需求。”龚敬乐向界面新闻分析指。

人口老龄化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给香港医疗体系带来了候诊时效挑战。据香港最新年度财政预算案,2025年政府医疗预算高达1002亿港元,但部分非紧急住院轮候时间超过100周。相较之下,内地医疗每千人口病床配置达7.3张,大幅超越全球4-5张的平均水平。

出于对性价比与时效性的考量,急诊、内科、骨科、牙科等基础与专科服务,成为港人选择在内地就医的热门项目。来自香港的Sharon习惯每年洗一次牙,她告诉界面新闻,在香港补牙单颗牙齿就要超过2000元,出于费用考虑,她在今年到深圳福田一家口腔医院进行洗牙,加上三颗补牙的费用,只花费了900元,“这家医院也收港币,免去兑换更方便。”

这种价格优势同样体现在疫苗上。陈虹雨提到,像宫颈癌九价疫苗,香港大约是2000元一针,内地是1000元出头;带状孢疹疫苗在香港两针下来要将近5000元,内地是约1600元一针,有时候厂家还会有“打一针送最后一针”活动。

“加上现在大湾区内地城市有越来越多港式培训,熟悉港式医疗的医生、护士在增加,也提高了港人前来就医的吸引力。”作为大湾区医疗集团联席行政总裁及首席医疗官,2018年起龚敬乐开始在广州引进港式家庭医生培训项目。这种香港全科医生模式随之在深圳、东莞推广开来。

大湾区医疗集团副董事长梁洪泽在1024日举办的第三届金牌高峰会会上披露,港式全科家庭医生诊室从广州出发,已经覆盖深圳、东莞、佛山、珠海、中山、惠州等城市,数量超过250家。

陈虹雨就在2024年参与了金牌培训课程,完成了GOLD-C课程,课程内容主要是家庭医学科培训,包括全科诊疗技巧、问诊,以及儿科、骨科、眼科、耳鼻喉、心血管、预防医学等多个科室的模块内容。在大湾区,像她这样的金牌医护已经有超过4000名。该金牌培训课程是内地首个由香港家庭医学专科医生主导,并获得英国皇家家庭医学会(RCGP)国际认证的家庭医学培训课程。

时不时到香港本地探访是陈虹雨的学习内容之一,她在10月刚刚去了一趟香港,“香港的全科发展得比较早,我遇到一个私立诊所的医生,这个医生在一位街坊5岁时就开始给他看诊,现在街坊已经30多岁了,30年的病历厚厚的一沓。这类家庭医生可以解决街坊生活中80%的常见病。”

“培训的学员中,以前看病更多是以疾病为中心,我们希望更多是把居民作为一个人去关注,在沟通技巧上做更多改善,这样也能引导病患说出不同类型的需求。”龚敬乐说道,接下来也将聚焦慢病管理窗口前移,如本届金牌峰会就以体重管理为主题,聚焦体重管理、慢病防控、心理健康等方面。

除了基层社区医疗,香港诊疗模式也在大型公立医院落地。深圳市南山区妇幼保健院主治医师代小维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提到,医院设立了面向港澳人士的全科门诊,“港澳居民对于全科门诊会更熟悉,当然全科门诊也不限于只服务港澳籍。例如高血脂、肥胖等病患先让全科医生进行诊断,再转到对应的营养科、中医科或康复科等科室。”

截至目前,大湾区医疗集团已与超过10家大型公立医院合作共建港澳居民健康服务中心,包括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深圳市宝安区中心医院、东莞市人民医院等。在此基础上,又在宝安区人民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落地了跨境协作医疗中心。

医疗诊断和治疗水平距离的弥合也是跨境就医的推动因素。就癌症治疗而言,大湾区医疗集团联席行政总裁李家聪博士观察到,2010-2014年内地医药研发还以低价仿制药为主,患者需要南下香港购买PD-1药物(抗癌免疫药物),如K药(Keytruda)、O药(Opdivo)(根据作用的靶点不同分类),平均购买数量在疫情前达到每月4-5万份。

“这一现象在2019年起出现反转。内地的优势是庞大的医疗人才储备与海量病例数据支撑,近几年创新药与尖端医疗技术不断突破。除了PD-1药物发展迅猛,更涌现出ADC(抗体偶联药物)、specific antibodies(特异性抗体)、CAR-T 细胞治疗等前沿疗法。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被视为当前癌症治疗的最前沿技术之一,北京、上海和东莞已经有医院部署了BNCT设备。”李家聪向界面新闻指出。

跨境就医的现象,是大湾区人员流动和产业融合的缩影。广州南沙、深圳前海、深圳河套、珠海横琴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四个重大合作平台,这些地区从就业税收、创业补贴、生活配套各方面出台了多项政策吸引港澳人士前来。以南沙区为例,常居的港澳人士达到1.1万人。

值得指出,跨境就医人群虽然增加,但尚未成为主流,信息壁垒、身份认证互通、药品审批与供应体系不同、显著差异的医疗体制和支付体系等仍是跨境就医的障碍。例如,在港人购买的商业保险中,部分并不能覆盖在内地就医的开支。

“目前来看,接待病人数量还有很大增长空间。所以培训只是一方面,我们还在做的一个事情是如何打通商业保险体系。”龚敬乐提及。

1015日,深圳市粤港澳大湾区联合家庭医学评审评价研究中心在前海挂牌成立,旨在探索及推广粤港澳三地医疗与保险协同机制。

“商业保险一个最大的问题是,会鼓励用户去看病,就像鼓励消费一样。实际上,更应该把这个钱花在如何维护健康、前期预防上。”龚敬乐透露,目前集团已跟有关保险公司展开合作,相比以前的“消费型”保险,更需要“维持健康型”保险,探索将商保融入门诊,购买商保的用户也可以在金牌诊室享受服务。目前,香港“消费型”商保每年投保费用的增幅达到20%,对用户来说是不小的负担。如果能将门诊和商业保险体系打通,“维持健康型”保险将是巨大的市场。

转载请注明来自研顺网,本文标题:《港人跨境就医渐成趋势,有哪些因素推动?》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