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楼里也能玩自行车速降?近日,深圳龙津中学将教学楼楼道“爆改”为自行车速降赛道的新闻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据央视新闻报道,这次“爆改”的发起人是该校高三学生冼嘉朗,17岁的他创造了亚洲山地自行车速降赛中国历史最佳成绩,并已入选国家队。他提出了在校园内举办“速降嘉年华”的想法,没想到,学校不仅未加阻拦,反而帮助他举办。而学校负责人对此的看法是:“学生都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我们为他们展示自我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学校公开表示支持学生的多元化发展,令人动容。
在短视频时代,“在学校教学楼里刷楼梯”的事件天然具备“出圈”基因。但比起热闹,更值得社会关注的是“学校愿意以行动来支持一位同学的想法”的教育理念。
从常规思维看,这样的支持是破格的。高三学生请假训练、参加比赛,还提出“爆改”教学楼办一场校园赛事。对大多数学校来说,哪怕出于安全或是学校管理的考虑,第一反应恐怕也是婉拒。但该中学却“一反常态”,协助他设计、组织、落实安全预案,最终让这场校园嘉年华顺利举办,属实罕见。
冼嘉朗将之称为“和学校的双向奔赴”,这不是一句诗意的说法,而是一个年轻人获得学校支持和响应的真实体验。在这个意义上,它的确令人感动。但感动之外,更值得思考的是“支持学生差异化发展”的教育理念。
冼嘉朗在校园玩自行车。图源:“深圳教育”微信公号
近年来,关于个性化教育的口号并不少见,但真正落地的案例却依然稀缺。多数学校在应试教育与风险控制之间左右为难,而那些不走“主流升学路”的学生,常常难以找到容身之处。冼嘉朗之所以能获得支持,并非因为教育制度已然放开,而是在某种程度上“遇上了理解他的大人”。
这种情况令人欣慰,也令人动容。但需要意识到,我们不能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寄托在个别学校的勇气与资源上。真正可持续的,是教育机制层面的松动,是教育观念层面的更新,是不以成绩单为唯一参照的评价体系。
“个性化教育”并非首次在新闻中出现。有学校尝试撤掉讲台,以灵活拼接课桌的形式教学;也有学校尝试使用AI赋能个性化教育,其目的都是解决学校在课程、教学、评价等环节模式单一的问题。
当然,学校并非要无条件支持所有学生的兴趣,教育制度仍要保持边界意识与安全底线。但只要不是简单以“怕出事”为由一票否决,而是真正评估一件事的可行性、设置防护机制,那就意味着教育的重心开始从“管理学生”走向“帮助学生成长”。
一个学生的“非主流热爱”也可以在校园中拥有存在的空间与舞台,这种教育生态,并不是每一个地方都具备,但正因如此,它才更值得被记录、被肯定、被复制。
说到底,教育的任务,不是让所有人走同一条路,而是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路。当楼道变成赛道,社会看到的不只是学校的一次“大胆整活”,而是一种真正包容多元的教育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