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以百年未有之世界大变局多维视角观察联合国,以联合国视野解析世界多极化趋势下的全球治理态势。站在联合国成立80周年新起点上,开启联合国研究与传播新常态。上海联合国研究会与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今起推出学术时评专栏——联合国视线。
美国纽约联合国大厦 。视觉中国 图
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距今已经80年。这80年间,人类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作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国际关系民主化重要标志、全球治理第一平台的联合国,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不断调整,作用和影响早已今非昔比。
第一,联合国的成立为解决人类共同性问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可能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国际上曾经有个名为“国际联盟”的政府间合作组织,简称“国联”。由于美国始终没有加入“国联”,苏联最初被排斥在“国联”之外,加入“国联”又被赶了出去,德日意三个法西斯国家退出“国联”,该组织未能起到维护和平、制止战争的作用,先是名存实亡,而后走向破产。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反法西斯国际联盟的国家开始筹划建立新的国家间合作组织。1945年4月25日,50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召开成立联合国会议。6月25日,中、法、苏、英、美等成员国代表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10月24日,世界上所有主权国家共同组成的联合国随着《联合国宪章》生效而正式诞生。
联合国以成员国年度大会为最高对话平台,以安全理事会为最终决策机构,以美苏中英法五个常任理事国协商一致为根本原则,由经济及社会理事会行使协调监督职能,国际法院负责解决成员国争端,秘书长领导的秘书处负责日常事务。其代表性和权威性、组织架构和运行方式,远超当年的旧“国联”。
联合国成立后,一大批直属于联合国或与联合国密切合作的多边组织和机构相继问世。譬如经社理事会职司委员会、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儿童基金会、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国际安全和裁军委员会、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公署,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粮食及农业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移民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开发计划署、环境规划署、人类住区规划署、工业发展组织、贸易与发展会议、世界贸易组织,等等。二战之前就已经存在的政府间组织,如国际电信联盟、万国邮政联盟、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际劳工组织、国际刑警组织等,也陆续转属于联合国,或与联合国建立密切联系。
这些无所不包的多边机构和机制,加上各国在联合国框架下签署的各种类别的多边条约、协定和文件,涵盖了当今世界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所有领域,为各国开展广泛深入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也为国际社会所有成员共同参与全球治理,开辟了史无前例的机遇和可能。
1955年12月21日,联合国安理会投票场景。视觉中国 资料图
第二,联合国为和平与安全、可持续发展和人权保障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联合国的宗旨在于,维护国际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各国行动,根本使命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为了履行自己的宗旨和使命,联合国除设在纽约的总部外,另在日内瓦、维也纳、内罗毕等多地设有办事处,并在许多国家和地方建立代表机构,开展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
例如,始于1948年的维持和平行动,联合国向世界上派遣军事观察员、联络员、特派团,直到派遣维和部队,为制止某些国家和地区的冲突与战乱,实现和平并保障战后重建,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巨大贡献,直至今日。正因为如此,联合国两次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又如,1950年开始运行的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拥有2万多名工作人员,在该地区多国开展难民救济活动,并将活动范围扩大到兴办教育、提供卫生健康和社会服务等诸多领域。
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环保领域、实现公平公正方面,联合国也做了许多可圈可点的努力。譬如,1964年,联合国首次召开世界贸易和发展会议。1972年,首次召开环境问题专门会议。1974年,召开了呼吁建立世界新秩序的“第六届特别联大”,通过了《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和《行动纲领》。1975年,又召开了第一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了著名的《墨西哥宣言》和《世界行动计划》。上世纪90年代初缔结《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国家,于1995年在柏林召开首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京都议定书》和《巴黎协定》,是联合国最宝贵的历史性文件。
联合国2000年召开的千年首脑会议,对当今世界的影响更为重大而深远。会议期间,安理会“五常”元首首次会晤并发表联合声明。189个成员国签署《千年宣言》,包含消除极端贫困、普及初等教育、促进性别平等一系列量化指标。当年8月底召开的千年议长会议,则开启了联合国举办世界议长大会的先河。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第三,联合国也长期存在大国操弄、形式主义、协调乏力、能力不高等问题
美国是成立联合国的主要推手,但正如美国人自己所说,它的“目的是创造一个增进美国利益的世界秩序。在这个世界秩序里,美国人的财富和权势将不断增长,美国人所珍视的价值观念将扩展到整个世界。”因此,美国竭尽全力,试图将联合国打造成美国的外交工具。
二战后的第二超级大国苏联。也为联合国的创立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争夺对联合国事务影响力方面,苏联与美国针锋相对,从不示弱。联合国一度成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进行国际战略角逐、滥用常任理事国否决权的恶斗场。
此外,联合国成立不久,美苏两国就相继组建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战后世界格局因此被打上了阵营对抗的鲜明印记。在此背景下,独立于联合国的多边组织、机构和平台大量涌现。除早就存在的美洲国家组织外,阿拉伯国家联盟、非洲联盟、东南亚国家联盟、南亚区域合作联盟、欧洲共同体、东非共同体、安第斯共同体、加勒比共同体、伊斯兰合作组织、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欧洲委员会、北欧部长理事会、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等区域性组织,雨后春笋般地建立并发展起来。
除了这些谋求发展与安全的区域性组织外,联合国系统之外还出现不少经济与金融类的多边组织和机构,譬如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石油输出国组织、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拉美经济体系、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中部非洲国家经济共同体,以及各种各样的开发银行和投资银行。
这一切,既可以视为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区域合作多样化的必然结果,也可以视为联合国地位和作用受到冲击和弱化的某种表现。发达国家上世纪70年代成立七国集团、发展中国家形成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对世界格局和联合国的影响尤为巨大。
由于上述诸多原因,作为无比庞大而又极端复杂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做不到完美无缺。其决策与行动问题很多,饱受非议。譬如,新中国成立后,竟被联合国长期排斥在外。朝鲜战争爆发后,联合国大会对新中国进行了不公正的指责。1990年代伊拉克危机时,联大决议成了美国在本世纪初推翻该国合法政权并对其长期进行军事占领的依据。千年首脑会议召开时,与美国关系紧张的国家领导人因美方阻挠而无法与会。这些国际关系史上的丑闻,同时也是联合国历史上的污点。
目前,联合国因组织机构无限扩张、过度铺张浪费、在许多重大问题上无能为力而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由于美国恶意拖欠会费,许多国家继而效尤,联合国已陷入不得不考虑大幅度裁员、大规模削减机构直至停止运转的艰难境地。
1960年5月26日,联合国安理会全体会议现场。视觉中国 资料图
第四,中国赞赏并支持联合国进行创新性的全面调整与改革
当然,客观地看,联合国本身并不是一个固步自封,不求进取的封闭体系,它也在审时度势,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而不停顿地进行自我调适和改革。
例如,1965年,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的数量由6个增加到10个。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和权利得到全面恢复。1991年,俄罗斯取代已经解体的苏联,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常”之一。
如今,联合国成员国已由最初的51个,增加到190多个。联合国副秘书长人数,也由最初的5人增加到10人。联合国系统内,增建了世界旅游组织、人权理事会、妇女署等新机构。联合国与越来越多的非联合国系统的多边组织与机制,譬如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峰会以及欧盟、阿盟、东盟等区域性和跨区域组织的交流与合作,更加活跃。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多次载入联合国文件,这是联合国开放性、包容性、建设性不断增强的重要例证。
从当前态势和未来走向看,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联合国改革,尤其是“全球南方”国家高度关注的安理会改革,已成为联合国未来调整与变革的“重头戏”。在这种形势下,作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联合国会费第二大出资国、联合国维和事业最大支持者,中国必须始终坚持这一原则立场,即“世界只有一个体系,就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只有一个秩序,就是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只有一套规则,就是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中国必须始终主张,“联合国应该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核心作用”。
与此同时,中国也始终认同并一贯支持联合国必须进行改革的国际共识。但联合国改革,应当有利于践行真正多边主义,提高其权威、效能以及应对国际社会面临的新问题、新威胁与新挑战的能力;应当更有利于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特别是主权平等、不干涉内政、和平解决争端、加强国际合作等基本原则。联合国改革,还必须是全方位和多领域的,而不是小打小闹、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应兼顾安全和发展两个方面。要注意扭转“重安全而轻发展”的不良趋势。
更重要的是,联合国改革应当最大限度地满足所有会员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诉求和安全关切。对于安理会改革这个特别重大而又非常棘手的问题,必须遵循所有成员国一致同意的原则,不能一蹴而就,更不应急于未成。
(于洪君,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此文系作者于2025年10月18日在“新中国与联合国——纪念联合国成立80周年”专题研讨会上的主旨报告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