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讨会|数智时代的多向度心灵与智能研究

学术研讨会|数智时代的多向度心灵与智能研究

2025-10-21 动态更新

近年来人工智能系统(尤其是深度学习模型)所表现出的超强认知和学习能力,正不断挑战着关于人类心灵和智能的传统理解,并迫使我们必须去更为严肃地思考人类心灵的本质特性及其运作机制。于此时代背景之下,中山大学学科交叉中心、中山大学“多向度心灵与智能跨学科研究创新团队”共同主办、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承办的“第一届心灵与智能跨学科学术研讨会”于2025年9月20至21日在深圳顺利召开。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00余名专家学者共同汇聚在中山大学深圳校区,针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心灵与智能研究展开了多角度、跨学科的探讨。

会议合影

会议于9月20日上午开幕,中山大学邰忠智副校长为会议致辞。他指出,中山大学始终将学科交叉融合作为面向未来的核心战略,依托“三校区五校园”办学优势,整合多学科资源,建设学科交叉中心及下设的人文社科交叉研究中心,持续提升人文社科研究影响力。本次跨学科学术研讨会具有重要意义,期望会议进一步推动深圳校区文理医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注入新动力。

开幕式上,中山大学学科交叉中心人文社科交叉研究中心也正式揭牌成立。中山大学教务部常务副主任、学科交叉中心试点建设项目负责人李达亮介绍人文社科交叉研究中心的成立背景和建设方针,并期待该中心能够致力于打破学科堡垒,营造开放包容的学科交叉研讨氛围,为不同背景的学者搭建合作与创新的平台。

本次会议共设九场大会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刘晓力教授的报告是《图灵计算与凡胎智能融合如何重构宇宙因果》,着重对尼科莱利斯提出的“大脑相对论”进行了批判性分析。刘晓力教授提出,这一理论将计算机的智能与人类凡胎的生物智能相结合,尝试重新定义宇宙中的因果关系,其理论要旨可概括为四点:主张大脑是复杂非线性系统,反对还原论;强调人脑塑造认知世界;分人脑意义信息与计算机符号信息;展望脑机接口与“脑联网”形成群体智能,突破人类局限。但是,该理论也存在内部矛盾,其关于改写宇宙因果和人类救赎的设想过于乐观且缺乏依据。

复旦大学刘闯教授的报告是《从概念分析到概念工程:未来心灵与智能》,着重对于当前哲学领域正经历的从“概念分析”到“概念工程”的方法转型进行了探讨。刘闯教授提出,AI带来的认知冲击不仅推动了传统概念意涵的更新,更改变了人们理解“心灵”与“智能”的核心方式,而这恰恰凸显了引入概念工程的必要性。概念工程方法通过梳理概念在不同实际语境中的合理内涵与实用边界,形成适用于新智能形态的思维与交流工具。他强调,概念工程有助于区分自然智能与人工智能的本质差异,推动合理运用相关概念审视人机交互中的新现象,助力发挥两者各自优势。

中国科学院大学胡志强教授在《好奇心与理解》报告中指出,心理学研究证实好奇心与智力特征密切相关,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动机。他回顾了该领域的学术史并指出二十世纪以来的心理学区分了知觉好奇心和认识好奇心。近年来,认识论哲学家也开始关注好奇心。Dover提出的QDK模型将好奇心定义为三种类型,Dover的解释虽有一定优点,但“爱欲的愿望”不适合作为对探究行为直接动机的解说。胡志强教授特别指出,这类好奇心中实际蕴含的是对“理解”的愿望,而非单纯知识获取。因此,无需引入新好奇心类型,只需修正QDK模型,将好奇心的目标扩展为“知识或理解”即可。

上海社会科学院成素梅教授的报告是《关于机器智能与心灵关系的哲学拷问》。她指出,AI是一个强大的意义模仿系统,而非意义生成系统,她进而以普特南的思想为线索,来回应“在生成式AI背景下如何重新思考心灵与智能关系”这一核心问题。成素梅教授提出,心灵实为生物体与世界打交道的能力系统,不可还原为物理或计算状态,相应地,AI犹如一面光滑的镜子,能反射人类心灵之光,自身却不发光。

中山大学梁玉成教授发表了题为《从局部事实到整体事实——基于大模型的测量社会学》的报告,提出了“数智时代—气态社会”的分析框架。梁玉成教授认为,当前社会虚拟现实模糊了物理边界,数字空间成为主要生活场域,个体自主性增强,全球经济范式已从“体力物替”转向“智力物替”,社会形态相应从“固态(农业经济)”经“液态(工业经济)”进入“气态(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呈现去中心化特征,他呼吁人文社科工作者应开发新的分析工具,以应对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促进数智时代的社会凝聚。

厦门大学朱菁教授的报告是《大语言模型与知识工程:社会知识论的新议题》。他着重强调,知识的可传承性对人类发展至关重要,我们可以将知识工程定义为通过工程、技术及社会制度化的方式,促进知识的生成、萃取、传递与应用,并探讨其描述性、规范性和实践性问题。朱菁教授还提出了社会知识论的基本理论框架,包括知识共同体、认知依存、认知分工、社会角色、认知规范与制度以及基础设施等要素。他指出,大语言模型的兴起为知识工程带来新形态,也为社会知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议题。

武汉大学蔡恒进教授从计算机科学的理论角度探讨了“智能主体性的起源及其计算实现”。他指出,人工智能的“智能”本质仍存争议,其关键在于厘清意识与智能的内在关联。为此,蔡恒进教授提出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意识的坎陷化”:一是主体性起源于“幻觉的坎陷化”;二是智能的本质为“坎陷世界的因果链重构”;三是AGI的计算实现路径。最后,他认为主体性AI的发展具有极大的风险和挑战,我们应当利用数字分身技术来抵消这种风险。

浙江大学廖备水教授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伦理》的报告中详细讨论了人工智能发展中与机器伦理相关的前沿问题。他首先概述了人工智能的符号主义和亚符号主义两类技术路径,指出随着自动驾驶、陪护机器人等自主系统的应用,机器需要处理多利益相关方之间的伦理冲突。他进而强调,机器伦理决策具有高度复杂性,因不同主体价值偏好各异。最后,廖备水教授提出,机器伦理具有弱主体性、文化差异性、社会平衡性和人机交互性等特征,并介绍了三类实践路径以解决知识获取和可解释性问题,推动伦理对齐与可信人工智能的发展。

广州大学叶浩生教授的报告以《具身认知与具身 AI》为题,重点强调了智能依赖于身体与环境的持续互动。叶浩生教授认为,传统人工智能因缺乏真实身体与交互体验,其智能长期停留在符号计算层面,具身AI的提出正是为了突破这一局限。他通过“认知成长模型”阐释了智能的动态演化机制,并最终提出,ChatGPT的智能实际上嵌入由计算架构、数据流和交互环境所构成的“计算身体”之中,这一特殊具身性既塑造了其智能优势,也带来相应局限。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应推动具身智能与大语言模型的深度融合,从而实现更全面、真实的智能形态。

除大会报告外,本次会议还分设四个会场,进行了特邀报告和小组发言。

在第一分会场中,北京师范大学董春雨教授和中山大学钱捷教授分别作特邀报告。董春雨教授指出,数据与算法是AI发展的基础,并与符号表征密切相关。通过深入挖掘中文符号系统在表达上的丰富性、多样性和灵活性,我们能够为AI发展探索新路径。钱捷教授提出,AI并非人类智慧的类似物,因为AI缺乏个体所具有的嵌套结构,无法实现真正的目的性与自我意识。同时,AI的“失控”并非成为“超人”,而是在失去人类支撑后因缺乏根本目的与新知输入,最终走向语义封闭与系统消亡。

在第二分会场中,浙江大学李恒威教授作特邀报告。他对“机器意识”与“人工意识”作了关键区分并从两个层面展开论证:其一,在传统计算范式下实现“机器意识”是不可能的;其二,若能超越传统机器范式,通过工程手段构建出可自主维持内稳态的人工生命系统,则在此生物学基础上实现“人工意识”具备理论可行性。

在第三分会场中,复旦大学杨庆峰教授和中山大学韩瑜教授分别作特邀报告。杨庆峰教授认为当前对超级智能(ASI)的理解存在三种路径:自进化、推理进化与经验形成。他强调,自进化是实体性ASI发展的可能方向,而“记忆-智能”应作为关键联合范畴予以重视。在经验形成层面,实体性ASI的真正实现仍面临两大关键缺失:一是建构性的长久记忆,即系统能够选择性构建与自身相关的过去事件;二是主动遗忘机制。韩瑜教授详细介绍了人工智能与具身机器人技术在工业检测、现场交互等场景中的实际应用,并分析了AI辅助决策、物联网监控、大数据预测等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他强调,需通过跨学科合作与人才培养,推动技术融合与创新,以具身智能助力机器人技术升级,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在第四分会场中,山西大学尤洋教授和华南师范大学闫坤如教授分别作特邀报告。尤洋教授认为,当前人工智能虽在语言处理上表现卓越,却仍面临“符号接地”难题,即无法像人类一样将符号与真实经验有意义地关联。其根本在于AI仅实现功能性理解,而人类语言意义根植于身体感知、社会互动与动态经验。他强调,未来AI需以“具身”方式介入世界,逐步建立对语言意义的意识性理解。闫坤如教授指出,AI系统的不透明性对其安全性与可信度构成挑战。她提出三条整合性进路:现象学与经验转向结合的技术哲学路径、内在与外在主义结合的技术伦理路径、规范与描述性结合的应用伦理路径,旨在通过构建因果可解释模型打破算法黑箱,增强透明度并提升公众理解与信任。

在特邀报告之后,四个分场共进行了72场小组报告,与会学者从哲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教育学、计算机科学等诸多学科视角,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心灵与智能议题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探讨和交流。

本次会议于21日下午圆满落下帷幕。在闭幕式上,中山大学熊卫教授作了总结发言。他认为本届会议不仅深化了对自然与人类心灵本质的理解,也为应对当前技术革新所带来的挑战提供了多元的反思视角,期待本次会议激发的思想火花能够催生新的学术成果。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谢耘教授代表组委会向与会专家学者表达了衷心感谢,他期待大家明年再来参加第二届会议,共同推进国内心灵与智能的跨学科研究。

“心灵与智能跨学科学术研讨会”是中山大学“多向度心灵与智能跨学科研究创新团队”(入选首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倾力打造的一个品牌学术活动,之后还将连续举办,形成系列会议。本次首届会议的成功举办,既为国内心灵与智能研究的学者搭建了高层次、多维度交叉融合的学术平台,也充分彰显了该领域中跨学科研究的蓬勃活力与发展潜力。

转载请注明来自研顺网,本文标题:《学术研讨会|数智时代的多向度心灵与智能研究》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