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苏滁高新区现代产业工坊。 本文图片均由中共滁州市委网信办 供图
在长三角,安徽是潜力股,也是增长极。7月30日,在全省季度工作会议上,安徽省委主要负责人提出7个方面47个需要思考和破解的重大问题,全面激发了全省上下的奋斗热情与创新动力。
提出“创新之问”,既是点题,也是鞭策。作为安徽经济总量“第三城”,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和“排头兵”,滁州的答卷颇为值得关注。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注意到,滁州有一套系统性解题法。那就是,持续挖掘和发扬滁州的创新基因,发挥地处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双圈联动”地区的优势,借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之“东风”,做好科研和产业“链接”的大文章,扎实打造安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极。
或者这就是为什么,滁州经济总量能在2012年至2024年间,由全国第185位极速飙升至第85位。而这样的进位,还将继续。
滁州的创新基因及现代诠释
滁州地处安徽省域东部,东接江苏省会南京,西邻安徽省会合肥,区位上看是最靠近沪苏浙的安徽城市之一。
在发展态势和思维上,滁州同样不断向沪苏浙靠拢。澎湃新闻注意到,一如苏南等发达地区城市,滁州历来也有深厚的改革创新基因,也是典型的改革创新之城。
四十多年前,18名小岗村民按下红手印,“分田到户”,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也孕育了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
时至今日,小岗村已如旗帜般矗立在皖东大地,而且从未停下改革创新的脚步,近年来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改革,不断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024年,小岗村成功获评“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加上“乡遇咖啡”等新业态接连落地,昔日改革热土已变身“网红打卡地”,去年接待游客6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65亿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6500元。
以小岗促全市,滁州全域争做全国改革先锋。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滁州先后承担了95项国家级、143项省级改革试点任务。滁州还出台了全省首部优化营商环境地方性法规、全国首部证照并销地方标准,建成全省首个企业综合增值服务专区。
县域医改“天长模式”、农村垃圾治理“来安经验”、人居环境整治“明光经验”、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定远模式”等,均在全国范围推广。还有,“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高校解题、市场阅题”,天长推进科技创新体制“四题模式”也是备受好评。
擅长打“改革创新”牌的城市,往往都是干事创业的好地方。改革创新基因也孕育了滁州开放包容的营商环境。近年来,滁州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对标沪苏浙,不断擦亮“亭满意”营商环境服务品牌,让企业在滁州“进得顺心、干得舒心、留得安心”。
在“亭满意”的带动下,滁州各县(市、区)也争相推出了一系列营商环境服务品牌,如天长市“天一流”、全椒县“全舒心”、南谯区“谯头堡”等。企业由江浙西进至滁州,发展环境并没有落差感。
改革创新,也推动滁州成为近年来国内最亮眼的“黑马城市”之一。官方数据显示,去年滁州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全国排名从2012年的第185位跃升至第85位,进位速度之快令人惊叹。
数据最有说服力。今年上半年,滁州经济总量继续稳居全省第三,综合实力位列2025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第75位,四个县(市)跻身全省县域综合实力30强。
选择滁州,就是选择未来。这个被多地使用、用到近乎有些泛滥的口号,对于滁州来说却不只是口号,而是事实。
滁宁城际铁路在来安县境内行驶。
做好科技和产业链接大文章
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拥抱新技术、新产业,不断探索转型升级的新路径。滁州正在形成独具特色的创新文化。
澎湃新闻注意到,在具体做法上,滁州近年来重点做好了“链接”大文章,推动科技、产业和市场的深度融合。
这三者的关系可以用美食来形容。高校实验室研究“食材”,撰写“菜谱”,并培养米其林大厨;科研院所负责调味品和烹饪技术的开发,为菜品创新提供技术支持;企业则如同中央厨房,对“菜品”进行标准化生产,满足市场需求;用户如同美食博主,直接反馈“菜品”的口感,并推动餐厅调整配方或开发“新菜”。
这个链条中,如果用户点不到想吃的菜,抑或餐厅买不到想买的食材、做不出想做的菜,那么就会出现产学研用脱节的情况。
滁州深谙此理。一方面,在自身高校数量相对不多、创新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滁州将“借力”做到极致,坚持走出去,融入长三角。
尤其南京,拥有三十余所本科高校,是国内科教资源最富足的城市之一。虽然南京在行政区划上隶属于邻省江苏,但在滁州的角度,却完全可以成为滁州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智囊团”与“资源库”。
澎湃新闻注意到,近年来,通过建立跨区域创新合作机制,滁州与南京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了深度产学研合作,共建创新平台、联合攻关关键技术,让南京的科研成果在滁州落地转化,实现了“南京研发、滁州制造”的协同发展模式。
另外,滁州还和上海杨浦区、徐汇区探索共建“科创+产业”伙伴园区,在沪宁杭等城市建立科创飞地7家。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滁州分中心也顺利建成运营。
坐落于上海虹桥的滁州国际会客厅,已成为滁州对外展示形象与对接资源的关键枢纽。通过常态化举办“星耀滁州·会客虹桥”系列活动,滁州与中国科大、上海突出贡献专家协会等39所高校、协会结成“人才强市合作伙伴”。
为了将人才“为我所用”,滁州还通过举办长三角创新峰会、设立产业引导基金等方式,吸引长三角地区的高层次人才、创业团队落户。
就在九月底,滁州以“兴滁商、新滁州”为主题,召开了2025滁商大会暨滁商总会成立大会,来自五湖四海的近800名滁商代表和各界嘉宾相聚滁州。凝聚滁商力量、将更多的项目投在滁州、把更多的技术带到滁州、把更多的朋友引到滁州,这无疑是滁州“链式打法”的又一次有效尝试。
另一方面,推动科技赋能产业高端化发展。滁州近年来积极承接南京等长三角城市的产业转移,围绕光伏、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配套产业链。
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滁州累计引进沪苏浙地区亿元以上项目超1100个、实际到位资金居安徽全省前三,而且在全省率先实现百亿产业项目、特色产业集群、上市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县(市、区)全覆盖。
2025滁商大会暨滁商总会成立大会在滁州奥体中心体育馆举行。
高质量发展重要一极的内涵
回答“创新之问”,不是一时的单点突破,而是持久的系统布局。
这也事关滁州“落笔”打造安徽高质量发展重要一极。滁州深知,要真正成为安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极,展现“滁州贡献”,要在多个维度协同发力。
这个“极”,在于强劲的经济增长极。就拿GDP数据而言,过去安徽呈现出“一主一副”的城市发展格局,即省会合肥为核心,经济总量居第二的芜湖为副中心。去年,芜湖经济总量达5120亿元,成功突破5000亿元大关;滁州经济总量达4034亿元,正向5000亿元门槛靠近。
就数据而言,高速发展的滁州已是当之无愧的“第三极”,未来和合肥、芜湖一道,组成“一主两副”的格局并非不可想象。
这个“极”,是长三角一体化合作极。滁州的跨省合作朋友圈已经成熟,和南京、苏州等地建立了常态化议事协商机制,与上海杨浦区、徐汇区实现常态互访,累计共建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4个、省际产业合作园区4个、市际合作平台2个。地处南京、合肥两大都市圈之间的滁州,正在书写省际边界地区崛起的样本。
这个“极”,是现代产业集聚极。这是滁州“创新之问答卷”中重要的一部分。目前,滁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均保持在全省第三位,规上企业净增数、总数分别居全省第一、第二位。
主导产业方面,滁州的光储产业产值已超1100亿元、半导体产业产值达500亿元。尤其光伏产业,全球光伏二十强企业中一半都已在滁州落户,滁州用一粒石英砂撬动千亿级产业版图,构建了从光伏玻璃、电池片、组件到储能设备的完整生态链。
单个大项目,还构不成“增长极”。滁州更注重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打造“隔墙供应”的集群模式,增强产业的根植性和竞争力。另外,滁州也在积极布局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赛道,为“增长极”积蓄新动能。
这个“极”,还是可感可及的“幸福极”。滁州通过与长三角城市开展上百项医疗合作、共建高校分校区、实现“一卡通游”等举措,让一体化发展的成果,不断提升市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凝聚发展向心力。
在省内勇当先锋、在长三角争先进位。滁州的城市形象,正变得越来越立体。正如滁州市委书记吴劲所说,现在的滁州是厚积薄发的奋进之城、产业兴旺的创新之城、开放包容的活力之城、宜居宜业的幸福之城。
生态明湖 鸟类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