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由杭州飞往韩国仁川的国航CA139航班,一名旅客存放在行李架上手提行李内锂电池自燃,机组按程序立即处置,未出现人员受伤。据媒体报道,国航将分别补偿经济舱和公务舱旅客每人现金200元和300元。
视频截图
这起意外事件也提醒监管部门和航司、乘客高度关注机舱内充电宝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今年6月28日,中国民航局关于旅客携带充电宝的新规正式实施。根据新规,旅客将禁止携带无“3C”认证标识、标识不清及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但境外航班并未执行此项规定。
巧合的是,此次CA139航班就是国际航班,因此对旅客携带充电宝的检查可能并不严格。媒体发布的视频显示,涉事航班行李舱里燃起了非常明显的火焰,虽然机组处置及时,但这样的情形显然严重威胁到了航空安全,更让航班上的乘客后怕。
一刀切禁止所有锂电池上飞机可能并不合适,毕竟每个人的手机都需要使用锂电池。而国家也在逐步更新充电宝强制性标准,以确保相关产品在出厂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能够进一步提升。因此,短时间内,做好飞机客舱充电宝安全管理,除了国内航班安检时严查“3C”标识、避免非标充电宝进入客舱,有效方式之一就是做好客舱内充电宝的实时监控。这需要旅客的主动自觉配合。
早年,一些特定品牌手机因电池设计缺陷曾被世界各国民航局施以最严格的管理措施,包括禁止带上飞机及旅客需要将此型号手机交由乘务员统一保管等。因此,当前或可推行类似政策,即要求旅客不得将带入客舱的充电宝放置于行李架内或随身携带,需将充电宝放置在前方座椅口袋内,以方便机上所有人员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充电宝是否发生异常。通常,充电宝自燃的过程会先冒烟,在此阶段进行处置,一定程度上能够遏止事态进一步升级。
目前,有一部分国内航空公司会在客舱广播时,要求旅客不要将充电宝放置在行李架内,但落实程度相对较低。故而,也有必要由民航局强制性要求所有航司在客舱内多次进行安全广播,提醒旅客一定要将充电宝放置在前方座椅口袋内,并不得在飞行中使用和打开充电宝。飞机座椅的织物面料都是经过特殊认证的防火材料,亦可以添加专用的充电宝口袋,方便旅客放置,也方便所有人监督是否违规使用或存在异常情况。
短期看,由于充电宝等锂电池设备特性,只能依靠所有机上乘客和机组人员主动自觉对相关产品进行管理,才有可能进一步降低充电宝等锂电池设备自燃带来的风险。飞机客舱内压力会随着飞机起降等产生变化,违规使用充电宝就容易增加自燃概率。加之充电宝起火,常见多类型灭火器均无法有效灭火。
这也再次警醒所有旅客,不能对充电宝的严格管理不以为然了。坐飞机携带“3C”充电宝,客舱内主动配合管理并自觉监督所有旅客违规使用充电宝,应该成为大家的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