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无名者有名,让沉默者荣耀

让无名者有名,让沉默者荣耀

2025-10-19 动态更新

这份“沉默的担当”,恰似无数扎根江西的革命先辈,用行动诠释信仰的重量,这种“角色-演员-地域”的联动,让历史记忆不再是遥远的史料,而是鲜活的人物符号。

昨日,《沉默的荣耀》圆满收官。该剧自开播以来创下央视电视剧频道最快破3纪录,收视率峰值4.1028%,微博话题阅读量超7亿,抖音话题播放量超过30亿次,成为今年最具口碑和热度的国产剧之一。

《沉默的荣耀》是国内首部聚焦台湾隐蔽战线斗争的重大主题电视剧,由中央电视台、北京爱奇艺科技、江西出版传媒集团下属慈文传媒出品,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省广播电视局等参与联合摄制。剧集以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烈士为原型,呈现了1949至1950年新中国成立前后那段波澜壮阔的谍战史诗。当“统一”“回归”“致敬先烈”等成为弹幕和留言高频词,迅速引发海内外媒体广泛关注。

它以一种近乎“考古”的创作态度,把尘封于档案中的名字,重新置于公众视野之中,让无名者有名,让沉默者荣耀。

左图为吴石团圆照,右图为电视剧《沉默的荣耀》里的全家福。图源人民日报

“静默”叙事创新:精微镜头下的艺术张力

《沉默的荣耀》打破了多数谍战剧“猜凶手、破迷局”的老套路,从开篇就撕开了四位烈士悲剧结局的残酷真相。“倒计时”情节的推进和设定,将每一步都踩在观众的心跳上。

当吴石在国防部办公室接过密电,指尖在电报机按键上停顿的半秒,观众比他更清楚这封情报背后藏着的死亡风险;当朱枫以商人身份踏上台湾岛,她与接头人在茶馆里看似平常的寒暄,每一处眼神交汇都像在刀尖上行走。这些“凡人细节”让牺牲不再是遥远的历史符号。

“静默”叙事是一种不依赖对白、字幕或画外音解说,而是通过视觉符号、肢体语言、场景调度和镜头语言等元素来完成叙事的艺术手法。

剧中的静默叙事体现在多个层面。首先,隐蔽战线铁的纪律要求的沉默。剧中四位核心人物在潜伏期间几乎没有四人同见的时刻,直至在法庭上慷慨赴死之际才“相聚”。

其次,人物内心世界的静默表达。剧中没有戏剧化冲突或密集交锋,而是通过平行蒙太奇勾连在“遥相呼应”的叙事空间。

最后,静默叙事的声效设计。在关键对话时突然插入钟表滴答声、远处电报声等环境音,高频率的眨眼、微颤的手指等细节传递情绪,使得压迫与窒息感让观众在“无声处听惊雷”。

导演杨亚洲表示,真正的英雄主义,往往诞生于“无人知晓的沉默”。剧集采用“双线并行+平行交织”的叙事架构,主线围绕吴石潜伏敌营传递核心军事情报展开,副线聚焦朱枫临危受命交通员的历程,两条线索既独立推进又隐秘勾连。吴石在办公室中审阅战报的冷静,与朱枫在暗巷中传递情报的惊险,将“沉默”隐蔽战线斗争的汹涌暗潮具象化。

《沉默的荣耀》打破谍战剧靠密集枪战与咆哮对峙的“强冲突”依赖,用近乎“克制”的静默叙事展现出令人震撼的艺术张力。从“结果悬念”到“过程悬念”的转移,剧集制造“下一秒可能就是永别”的紧张感。吴石在权力漩涡的挣扎、对妻女的牵挂、与盟友的试探,暴露了潜伏者的脆弱与人性,没有“孤胆英雄”的谍战戏码,只是绝境中“慷慨赴死”。

历史的沉重与人性的挣扎揉进每一个沉默的瞬间,吴石在办公室焚稿时的沉默,朱枫思念女儿时摩挲旗袍盘扣的微颤,精微细节中暗藏着最锋利的冲突和真正的剧情张力。

《沉默的荣耀》剧照。

“非虚构”影像维新:真实绘就英雄群像丰碑

与大多数谍战剧“原型创作”不同,《沉默的荣耀》大胆采用真名真事,九成以上角色均为有据可考的历史人物,这种“非虚构”影像创作方式,更具备历史记录的严肃性与权威性。

剧集将史实资料与剧情画面进行交织穿插,利用黑白影像资料的淡入淡出进行场景转换,强化了历史真实感。

《金门岛兵力增调部署图》是参照军事博物馆馆藏档案复刻而成。朱枫赴台时携带的香港商会证件,从纸质纹理到印章篆刻,甚至边角的磨损痕迹,都严格参照了浙江省档案馆保存的实物。吴石办公桌上的国防部公文笺,其抬头格式、印制字体与台湾“国史馆”现存史料一致。

剧集没有刻意制造戏剧化冲突,而是将情报传递融入买菜、看病等日常场景,吴石审阅战报的冷静与朱枫暗巷传信的惊险形成无声呼应。毛人凤与段退之等人的派系内斗,贴近历史的“政治博弈+技术反制”让谍战智斗更具现实逻辑。

“学术级考据+影视化表达”的模式,不仅没有割裂故事的连贯性,反而让观众更深刻地理解了隐蔽战线工作者们前赴后继的动力源泉。

人物塑造上突破传统模式,通过关系重构、视角颠覆和细节符号化,让英雄群像立体鲜活。吴石颠覆了英雄形象人物朴素的模板,他出身国民党高层,谈吐儒雅,举手投足间带着严谨与睿智。他是在目睹国民党政权腐败、民族危亡后,主动挣脱身份枷锁。朱枫拿到关键胶卷返程时却意外被捕,带着新手的生涩与执拗,让观众的心揪成一团,恰是这份“没想周全”,让她脱离了“完美间谍”的人社,变得有血有肉,成为去符号化的革命女性新形象。

“不是模糊的‘英雄群像’,而是有家庭、有牵挂、有信仰的普通人。”吴石与家人的亲情、朱枫对女儿的思念、聂曦与妻子的爱情,这些感情线并非剧情的装饰,处理得细腻真挚。战友牺牲那场戏,吴石下车时眼神忽然就空了,整个人像被抽去了魂似的凝滞,他硬生生将那悲怆咽了回去。

正是通过这些细微处的人性之光,观众才能理解,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在看不见前路的黑暗中依然前行。正如豆瓣的一条高赞评论:“失败”里的坚守,比虚构胜利更有力量。

当观众在荧幕上看到吴石、朱枫等名字,通过网络搜索发现是真实存在的英烈时,历史与现实的屏障被打破了,福州螺洲镇的吴石故居,南京翠琅村的街道,剧集热播后迎来一波波“打卡热潮”。

《沉默的荣耀》剧照。

“共同体”美学革新:文化重构家国历史记忆

《沉默的荣耀》选择9月30日国家烈士纪念日特殊节点播出,将纪念日与电视文化记忆连接,让观众在观剧中与历史产生情感共鸣。

“共同体”美学的核心要义为“尚同”,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在尊重主体个性表达的基础上结成“信仰共同体”。《沉默的荣耀》是从英雄叙事到民族共识的精神升维,其核心立意已超越普通谍战剧的“惊险叙事”,推动观众从“感动英雄事迹”走向“认同统一初心”。

文化认同层面,剧集所呈现的那段真实历史,打破“白色恐怖”的单向叙事,成为官、民话语的“桥梁”,实现了政治议题向民间叙事的自然转化。赣闽两地的地域和人物元素,也成为闪耀荧屏的国家记忆。

江西籍演员喻恩泰(南昌)对叛徒蔡孝乾的复杂诠释,展现了信仰考验下的人性真实;傅程鹏(宜春)塑造的周至柔,在权谋博弈中折射出时代的错综复杂;巩峥(南昌)塑造的地下党员万景光,以隐忍坚毅的形象打动观众。

这份“沉默的担当”,恰似无数扎根江西的革命先辈,用行动诠释信仰的重量,这种“角色-演员-地域”的联动,让历史记忆不再是遥远的史料,而是鲜活的人物符号。

福田公墓吴石将军墓前,市民所献花束。图源北京日报 

剧集虽然落下帷幕,而它所激起的现实回响却刚刚开始。正如《环球时报》所评价,剧集“让‘未被褒扬过的荣耀’照进现实,公开纪念那些为统一大业献身的英烈,‘符合两岸统一的主旋律’”。《统一之声》评论道:“沉默者的荣耀,不该继续沉默,它是民族记忆的开端。”

正如剧中所呈现的,真正的荣耀不在于一时的辉煌,而在于漫长暗夜中的坚守;真正的纪念,不仅在于仪式上的缅怀,而更在于精神上的承接。《沉默的荣耀》以具体可感的美学创新与文化认同,唤醒观众对国家统一大业的关注,实现了历史题材作品的现实价值。

原标题:《让无名者有名,让沉默者荣耀》

转载请注明来自研顺网,本文标题:《让无名者有名,让沉默者荣耀》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