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红星照耀中国:从伟大胜利走向伟大复兴”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陕西延安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央网信办、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新华社、陕西省委网信委联合主办。
当日活动从胜利之声、宝塔丰碑、壮美延安三个篇章分别讲述了延安精神、抗战精神,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延安今天的发展、变化。
延安革命纪念馆馆长刘妮在启动仪式上讲述抗战青年的故事。 澎湃新闻记者 高宇婷 图
在活动现场,延安革命纪念馆馆长刘妮通过一件国家一级文物,讲述了抗战青年的故事。
1937年1月21日,刚刚进驻延安的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改编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一张油印的招生广告,是面对即将到来的全民族抗战发出的第一张招生广告。抗大“以训练抗日救国军政领导人才为宗旨”,青年们可以随到随考,学习六个月就可以毕业奔赴抗日前线。抗大的考试科目有政治考试、文化考试、体能考试,但门槛更高的考试,是毛主席所说的“青年们从全国各地不畏艰险奔赴而来,就是最好的考试”。
刘妮还提到,抗大堪称是人类历史上最简陋的大学,然而却拥有史上最豪华的师资团队。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都是抗大教员。毛主席亲自担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制定教育方针。
“无数抗大学员,无数年轻的生命为民族解放血洒疆场,这份招生广告,现在已经成为珍贵的抗战纪念,它记录下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从延安发出的最嘹亮的战斗口号,号召着成千上万的进步青年做出共同的抉择——到延安去。”刘妮说。
新中国成立后,一批又一批的人先后到陕北去、到陕西去、到西部去支援当地建设。
“人民医护工作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陕西佳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路生梅在当日的活动现场讲述了自己24小时不关机,为患者服务的故事。
1968年,路生梅从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毕业后服从国家分配,到陕西省榆林市佳县工作,从此在佳县生活、工作了57年。
“只有我明白,与其说佳县人需要我,真的不如说我离不开佳县人。”路生梅在活动上讲到这句话时,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路生梅提到,她的手机24小时不关机,生怕患者找不到她,耽误了病情。不论她人在哪儿,只要患者打电话,都会立即回复,尽快地回到患者的身边。“我是一个风筝,牵着风筝的那条线,永远在老百姓的手里攥着。”路生梅说。
转载请注明来自研顺网,本文标题:《这场活动现场,讲述了这些关于抗战、奉献的感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