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湘生院士:城市地下空间发展亟待解决“规划脱节”

陈湘生院士:城市地下空间发展亟待解决“规划脱节”

2025-10-14 动态更新

“地上、地面、地下规划相互脱节是当前地下空间发展面临的最大症结之一。”在日前召开的第十二届国际地下空间开发大会期间,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陈湘生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等媒体表示。地下的复杂性远超地上,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千姿百态。“建设阶段,水、软土和变形控制是三大技术难题;建成后,供水、供电、燃气、通讯等七八个系统各自为政,协调异常困难,‘重建设、轻运维’的现象普遍存在。”

面对这一系统性难题,陈湘生提出了“因地制宜”的解决思路,坚决反对“一刀切”的做法。他强调,“老城老办法,新城新办法,新老城结合则用结合的办法,管理也必须因地制宜。”

“站城融合”推动交通枢纽和城市空间融合发展,是国家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标杆。作为国家级重大项目“城市站城融合立体网络空间智慧运维关键技术研究”的负责人,陈湘生正带领团队致力于为大型综合交通枢纽这类“城市心脏”装上“智慧大脑”。

“我们的终极目标,是确保在任何极端情况下,这些人口极度密集的枢纽都能安全、高效运转。”据陈湘生透露,目前,项目已初步构建站城评价体系与智慧运营框架,研发的立体空间泛在感知系统部分参数采集处理完成度超60%,智慧运营平台正与深圳市CIM平台深度融合。

陈湘生提到,在泛在感知和智能识别方面,该项目取得显著突破。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对人流事态识别的准确率已达92%,“目标是达到93%以上,未来甚至有望替代部分安检环节,这每年可为全国节省至少2000亿元。”

谈及人工智能在地下空间领域的应用,陈湘生认为,“目前的人工智能还是一个幼儿园,顶多是个小学水平。”“美国做0到1的创新,但没有场景数据;中国有海量应用场景,可以实现从1到100的突破。”他称,机器人的发展方向应是聚焦于替代高风险、超重体力的工作,如易燃易爆环境下的施工和救援,而非追求不切实际的“万能”。

“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正在带来‘软智能’对土木工程的第四次赋能飞跃。”在他看来,“秦砖汉瓦是第一次飞跃,钢铁是第二次,水泥和钢筋混凝土是第三次,这都是‘硬材料’的赋能。”

陈湘生还提到了两个“五十年未有大变局”的叠加挑战:一是剧烈的气候变化,二是活跃的地壳浅层变化。“这两个五十年,有四十年是重叠的。这意味着极端气候和地质活动将更为频繁。”

他认为,这对拥有庞大地下空间的特大城市构成严峻考验,必须用动态、长远的眼光来审视安全,尤其是地下水的变化。“例如,上海要关注软土和水,北京现在地下水位回升导致不均匀沉降,这都是静态规划时无法完全预料的。”

转载请注明来自研顺网,本文标题:《陈湘生院士:城市地下空间发展亟待解决“规划脱节”》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