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考不上的读书人,最终都去哪儿了

那些考不上的读书人,最终都去哪儿了

2025-10-14 动态更新

【编者按】在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是平民阶层改变命运的主要途径,但成功者永远是极少数。当我们今天翻开史书,看到的多是状元、进士的风光故事,却很少听到那些考不上的人后来怎么样了。当主流的成功之路走不通时,人们如何维持生计和尊严?那些考不上的读书人,最终都去了哪里?他们找到了怎样的出路?这些问题不仅关乎历史,更关乎每一个在竞争中感到疲惫的现代人。本文摘自《我在古代当考生》,陆蓓容著,湖南美术出版社·浦睿文化2025年8月版。澎湃新闻经浦睿文化授权刊发。

《我在古代当考生》书封

差生到底都去了哪儿?失败者的心声其实也沉淀在历史的海洋中,只是比成功者的更隐蔽,也更零散。到了进士也要讲名次的时代,大家都难,而平民比士绅更难。新的思路正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放弃”。内卷的游戏,要么迎头而上,要么彻底退出,两间徘徊只会搞毁心态,得不偿失。乾隆五十一年(1786),杭州黄家有一个小孩,爱学习,肯努力,在府试中位居前列,眼见得就能考上秀才,却又落了空。有位何琪老先生写信给他叔叔说:孩子虽然志气可嘉,但是现在这个时代,谋生为要,没必要把秀才的头巾当作人生追求。而且显然,这顶头巾什么都证明不了,并不完全与你个人的能力相关。

转载请注明来自研顺网,本文标题:《那些考不上的读书人,最终都去哪儿了》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