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晚,北京国际戏剧中心·曹禺剧场的灯光为一群特别的表演者点亮。北京工业大学青棕榈话剧团的26名学生,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原创京味儿大戏《玩家》搬上了专业舞台。这部聚焦北京古玩行三十年变迁的作品,在工科学子们的演绎下,焕发出别样的青春光彩。
北京工业大学青棕榈话剧团版《玩家》首演剧照 陈宏硕饰演靳伯安
这不仅是一场高校戏剧社团的成果展示,更是北京人艺三年来深入推动“‘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践行“大团小团手拉手”文艺行的生动缩影。
《玩家》作为北京人艺2016年首演的保留剧目,以其浓郁的京味儿特色和现实主义笔触,刻画了时代洪流中的人物群像。该剧由刘一达编剧,北京人艺已经谢世的前任院长任鸣导演,演出阵容更是荟萃冯远征、梁丹妮、王刚、杨佳音、付瑶、程莉莎、丛林、孙星、杨明鑫、魏嘉诚、李越等老中青三代演员,可谓北京人艺全梁上坝的一出大戏。
北京人艺版《玩家》演出剧照 冯远征饰演靳伯安、梁丹妮饰演关婶
对于选择此剧与北工大合作,北京人艺副院长、该剧艺术指导唐烨点明了初衷:“剧中融入了很多老北京的往事与规矩,而北工大有不少学生都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通过排演,同学们既能加深对家乡的认知,也学会了用舞台语言生动讲述北京故事。而这份对地域文化的共同关注,最终促成了剧院与高校的共识,也让这次合作超越了简单的剧目排演,成为一次深度的文化传承实践。”
青棕榈剧社版《玩家》排练照 付瑶现场指导学生演员
从六月启动筹备,到十月最终登台,近四个月的创排历程,是一场艺术与毅力的双重考验。北京人艺派出了由教研处、演员队、舞美处、艺术处等部门骨干组成的近40人专业辅导团队,深入校园,为学生们提供“沉浸式”指导。
对于以工科为主的同学们而言,《玩家》时间跨度大、人物关系复杂、历史背景深厚,挑战不言而喻。北京人艺知名演员,此次担任学生剧社导演的付瑶将表演艺术的核心准则——“真听真看真感受”悉心传授给学生,引导他们从自我出发,真实地体验角色。
学生演员戴怡然在演出前接受澎湃新闻记者在内的媒体群访 摄影:王诤
2023级社会学院的北京学生戴怡然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她的角色关婶此前一直是北京人艺著名表演艺术家梁丹妮老师饰演的,为此自己在排练期间还专门找到艺术家出演的版本反复观摩体会。在生活中,她也留心观察身边女性长辈的言谈举止,甚至特地到东四胡同去聆听、学习,让角色变得鲜活。“青棕榈话剧团自2012年成立至今,我们很少同国家级的大院团有过合作,更别提能想到有一天可以在北京人艺的舞台上演出。”
北京工业大学青棕榈话剧团版《玩家》首演剧照
“今天是首演,我们其实内心都有点紧张。上午人艺的老师们把我们召集在一起,大家手拉着手,在曹禺剧场的舞台上围成一圈。让我们用双脚切实地体会这神圣的台板,并且在自己觉得感觉到位的时候大声喊出来——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仪式,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了自己和舞台的连接,感受到了自己在舞台上的分量。”戴怡然说。
72天、近600小时的排练,同学们挤占紧张学业时间全心投入,最终在专业舞台上完成了这场90分钟的大戏,收获的不仅是掌声,更是对精益求精态度的深刻体悟和对戏剧艺术的更深理解。付瑶导演感慨道:“这次合作不仅是剧院在艺术普及上的一次深度探索,更让高雅艺术走进校园,将戏剧的种子播撒到青年心中。”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话剧团版《日出》 演出剧照
据悉,“‘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的舞台上也回响着其他高校的青春之声。就在此次北工大《玩家》演出的前两天,10月10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话剧团的同学们也在曹禺剧场成功演绎了人艺经典剧目《日出》。
首演当晚曹禺剧场现场 摄影:王诤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对于“大团小团手拉手”,北京人艺可不是做做样子,而是做出了“样子”——尽管只是学生版演出,剧院一样相当重视:不仅腾出曹禺剧场供学生们排练、演出,现场还印刷摆放了观众别册,连剧场外的展板和演员定妆照照片墙,都和本院剧目演出时的规制一模一样。
另据悉,“戏剧的力量——北京人艺进北工大”专题展览将于10月21日在北工大学生活动中心举办。冯远征院长表示,未来将继续秉承“人民艺术为人民”的宗旨,深化与高校的合作,通过输送优秀文化资源与邀请学生走进剧场双线并行,让戏剧与高校在生动实践中双向赋能,为首都文化中心建设持续注入青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