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国学大会:何以中国?何以世界?何以未来?

世界中国学大会:何以中国?何以世界?何以未来?

2025-10-14 动态更新

2025年10月13日至15日,五百余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云集黄浦江畔,奔赴一场思想之约——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在上海举行。在这座曾经见证了东西方文明一次次对话交融,并用自身经历书写现代文明篇章的城市,人们将再次以学理的方式观照中国与世界、历史与未来。

“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的中国,有文明的互鉴才能实现共同的进步。”2023年,习近平主席向当时的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致贺信。他曾指出,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同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知所从来,思所将往,方明所去。

今天,在一个日趋动荡的世界,或许愈加需要从更广阔的视野、更丰富的维度去理解中国、读懂中国,并以中国的方式回应世界之问、时代之问。

循文明的轨迹,很多问题自有其解。

世界中国学大会会场外,一扇望向世界的窗口。

海外中国研究早已有之,但在很长时间里,被命名为“汉学”的、以历史性的“他者中国”为主要对象的学问,在全球并不那么“瞩目”。

中国学则超越了这样的范畴——其研究范围,从“过去的中国”扩展至“正在变化中的中国”;其研究重心,从“文献的中国”转向“实践的中国”。而学科的嬗变背后,是世界与国家之变。

今天,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丛林法则暗流涌动,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有增无减。地缘政治、经贸、技术等领域,充满动荡和冲击。这背后,当共识持续弱化、撕裂不断加剧,人类的文明直面考验与危机。

这样的时刻,世界的目光在投向中国——这里的现代化,一方面在展现发展的深厚动力和强大韧性,一方面更在传递自有其美的价值理念。

“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的思维方式截然不同,中国清楚自己的角色,了解自己在世界上的定位,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并为它们提供机会,开启或者深化现代化进程。”英国学者马丁·雅克认为,全球经济中心正在东移,从“西方时代”转向“东方亚洲时代”的过程中,“中国真的成为了磁铁一样的、有巨大吸引力的国家”。

在为数众多的中国观察者和中国学研究者中,这样的判断已是显著共识。并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身处变革动荡之中的世界,不仅期待知道中国“是什么”,更需要知道中国“为什么”。

这也正是“中国学”的热度与日俱增的缘由——中国之于世界的研究者,不仅仅是一个对象,更不只是“他者”,而可以是一种方法。

理解这样的中国,当然要“回到中国”,并且穿透现实的“中国之术”,去寻找植根深处而不断融创的“中国之道”。

独特生存智慧与治理经验背后,是“天下大同”“知行合一”“和而不同”等更为深远和根本的文明观念。一切关于策略、模式、方法乃至取向的对话,最终都指向文明的对话。

历史学家汤因比曾惊叹,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只有中华文化是延续至今而且从未中断过的文化。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道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首要的就是连续性。其之所以延续数千年而迄今生机勃勃,又与其他四大特性——突出的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相互关联、密不可分。

对世界来说,这是读懂中国的钥匙。对中国来说,这是树立自信的根基。

而这一切,指向的正是今天日显重要的一份自信。

世界需要理解中国,中国更需要相信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也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因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何以真正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说,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说,唯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这是理解中国的根本坐标——必须在历史的长河中贯通地看,也应当置身世界全局中对照着看。断裂而片面地以史论史,以今论今,套用外来的模板来包装自己,抑或是用一套封闭的说辞来描绘自己,都无法触达真正的中国、传播真正的中国,当然也就难言真正的自信。

历史的中国、当代的中国、世界的中国,本质上是一个中国。我们所拥有的是一个值得骄傲的文明,也是需要持续守正创新、不断传承发展的文明。传承和发扬,靠的是“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是“融为一体、牢固凝聚”,是“多元并存、兼收并蓄”,是“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

只有贯通历史、置身世界,才能构建出真正属于自己的话语、思想、知识体系——它们真正植根于这片土地,具有自主性原创性,同时能为世界所接受、给文明以启迪。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中外嘉宾在上海博物馆东馆欣赏青铜文物。

2025年9月初,中国向世界郑重提出“全球治理倡议”——奉行主权平等、遵守国际法治、践行多边主义、倡导以人为本、注重行动导向。

这是继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后,新时代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又一重要公共产品。

波诡云谲之中,中国希望给世界带来确定性;全人类的问题和危机面前,中国希望提供自己的解决方案。这是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追求与担当。

作为一个文明大国,解决方案的背后提供支撑的,还是文明之道。

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也就意味着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它既不是简单延续中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也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或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更不是西方现代化发展的翻版。它正在以全新文明形态拓展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广阔空间。

塑造全新文明形态的过程,并不是一个静止的过程。文明还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关于中国与世界的思考和实践,也将持续生发。

最重要的是,中国的文明,不是一成不变的文明,不是单纯利己的文明,更不是固步自封的文明。正是在不断的交融、对话中,中国贡献着世界,也受惠于世界——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这样的文明交融与对话,应当越来越多,也必定越来越多。

“中国学”就是一个具象的载体。这绝不是一门区域的学问、封闭的探讨,更不是“自嗨”,而应当是观照文化传承的镜子、促成文明对话的纽带。它不仅是关于中国的学问,也应当是考虑全人类共同命题的思想实践。

那个国外学者常常仅能在古籍书本、影像资料中想象认识中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那个套用固定框架和陈旧观念理解中国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今天的世界中国学,将是一门更为鲜活的学问——

在世界中理解中国,由中国理解世界,在文明层面的对话中,全人类完全可以共同创造全新的文明形态样本,共同回答“何以未来”。

转载请注明来自研顺网,本文标题:《世界中国学大会:何以中国?何以世界?何以未来?》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